問。
雲何名二乘曲見耶。
答。
見釋迦化身。
為真實也。
中論邪見品疏雲。
若傳望者外道望小乘為邪見。
小乘望大乘為邪見。
○故涅槃明小乘。
若空若有。
皆是邪見(南二十四)如雲若以聲聞辟支佛心。
言無布施。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此是二乘空觀為邪見。
又雲(南二十九)若見菩薩八相成道。
是則名為二乘邪曲之見。
此是二乘有解名為邪見。
故知二乘空有。
望大乘皆是邪見(文)
花玄九雲。
問。
是何等心垢耶。
答。
謂丈六為實身。
生滅為生至極。
此二乘曲見。
即是垢也(文)
又雲。
謂釋迦王宮始生。
雙林終滅。
如大經雲。
是名二乘邪曲之見(文)
涅槃疏十四雲。
雲何名為聲聞下。
此明聲聞曲見(乃至)如此等見何意。
言是邪見。
解雲此是生滅之見。
故聲聞人。
即是生滅觀。
見佛王宮生有定生。
雙林滅是定滅。
故是生滅觀。
若是菩薩則是無生滅觀。
生滅觀故是邪曲(雲雲)
又雲。
見不正故曲(雲雲)(更有凡夫曲見即八倒義也)
又雲。
二乘人無此二觀見故。
所見皆曲也(雲雲)(二觀者生滅是無生滅生滅是一觀也。
無生滅是生滅無生滅是為一觀合為二觀也)
問。
三身中法身。
為唯是果位所見。
為當通因位所見耶。
答。
有二義。
一雲唯佛。
二雲通因位所見也。
法花玄九雲。
經雲。
隐名如來藏。
顯名法身唯佛能見。
十地不睹。
○(文)(前義證也)
又雲。
大士入法身境界(雲雲)(後義證也)
問。
就前義既雲大士入法身境界。
何會之。
又登地菩薩。
與法身相應。
見内應身。
何不見法身耶。
答。
因位猶是有為般若。
與一品無明相應。
已來未得常智。
故不能見法身。
設有随分見。
但可屬盧舍那身。
如盧舍那身。
雖以法身為體。
然為菩薩所見猶不名常身(舍那無常見法花玄論也)故知。
十地所見法身。
從其能見智。
名無常身。
非法身也。
然言大士入法身境界者。
約随分自見法身。
不見佛究竟法身也。
又是大士随分得佛。
得佛見法身。
非因位人見法身義也。
問。
付後義。
如何通玄論法身唯佛所見之文耶。
答。
略述五雲。
○法身唯佛見者。
就究竟見義也(雲雲)攝論十四雲。
又法身于深行菩薩及諸佛。
為易見(雲雲)
法華經雲。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文)法華論雲。
謂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
凡夫不見故(文)(不言菩薩不見)
已上雖有二義。
前義優也。
能能思之。
裡書雲
寶性論一。
法身偈雲。
此甚深境界。
非二乘所見。
具勝三昧惠。
如是人能見。
出過于恒沙。
不思議功德。
唯如來成就。
不與餘人共(文)(此文唯者簡二乘也)(已上裡書)
玄九雲。
法身唯佛能見。
故不說法也(雲雲)若約究竟。
言十地不見者。
亦應約究竟即不說法。
而随分說法。
而不許随分說。
亦應不許随分見也。
問。
法華論以如來藏。
即名法身。
而勝鬘經。
隐名如來藏。
顯名法身。
爾何會通耶。
答(雲雲)
窟雲。
問若顯名法身者。
何故法華論雲法身者謂如來藏性淨涅槃。
答。
經論不同。
各有其義。
法華論明三身次第。
義隐時是真如法。
隐故雲自性清淨心。
即此法有體。
故名為身。
顯時修因所得。
故名為報。
有應物之用故。
稱為化。
今此經就隐顯分之。
隐為煩惱所藏。
即身義未現。
若出煩惱胎。
身相便現。
名法身。
○是故經論義。
不相違也(文)
大乘玄涅槃義雲。
性淨涅槃。
是如來藏。
本有佛性。
顯為法身。
亦名涅槃(雲雲)(意雲顯名性淨涅槃也。
又文雲萬德之上無果名方便淨也)
法身說不說事(付報身說不說事)又轉法輪事。
問。
法身佛說法耶。
答(雲雲)今且有二義(雲雲)大論三十雲。
○而佛有二種。
一者真身。
二者化身。
衆生見佛真身。
無願不滿。
佛真身者。
滿于虛空。
光明遍照十方。
說法音聲。
亦遍十方。
無量恒河沙等世界。
滿中大衆。
皆共聽法。
說法不息一時之頃。
各随所聞而得解悟。
○如是法性身佛。
有所說法。
除十住菩薩。
三乘之人。
皆不能聽。
唯有十住菩薩。
不可思議。
方便智力。
悉能聽受。
衆生其有見法身佛。
無有三毒及衆煩惱。
寒熱諸苦。
一切皆滅。
無滿願不滿(等文)
又三十三卷說。
二種身也。
法性生身名。
可思之。
此文以法性生身。
非即正法中道之身。
如菩薩法性生身。
亦名法性身。
而以變易身。
為法性生身也。
裡書雲
又九十三雲。
是法性身。
佛身無量無邊。
光明說法音聲。
遍滿十方國土。
國中衆生。
皆是近佛道者(乃至)展轉複出。
随應度衆生。
見佛優劣。
根本真佛。
無有分别大小之異(雲雲)又雲。
阿羅漢。
生三界外。
受法性身(取意)
(已上裡書)
又第九雲。
佛有三種身。
一者法性身。
二者父母生身。
是法性身。
滿十方虛空。
無量無邊色像端正。
相好莊嚴。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聽法衆亦滿虛空(此衆亦是法性身。
非生死人生死人不見)常出種種身。
種種名号。
種種生處。
種種方便。
度衆生。
常度一切。
無須臾息時。
如是法性身佛。
能度十方衆生。
受諸罪報者。
是生身佛。
生身佛。
次第說法。
如人法以有二種佛故。
受諸罪無咎(文)(釋迦生身受九罪報以為問今此文答之)
又第九十三。
說法性身佛相也。
高野和尚。
二教論。
引此文證究竟法身說法也。
又雲。
此身非十地境。
然論自說化十住菩薩。
故知是外應身佛。
望釋迦同人受罪。
稱法性身。
實是外應。
非真法身也。
四論玄文(如下有色無色中引之)
華玄九雲。
同。
前文明法身不說法何故釋論雲法身亦說法耶。
答。
釋論明法身者。
望華台舍那。
丈六釋迦。
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
猶屬迹身。
何以知然。
經雲。
隐名如來藏。
顯名法身。
唯佛能見。
十地不睹。
釋論所明。
猶化菩薩即菩薩見之。
故知屬應身也。
問。
法身佛。
何故不說法耶。
答。
唯有二緣。
一菩薩即報身化之。
二聲聞即應身化之。
法身唯佛能見。
故不說法也。
又法身名相斯絕。
豈有音聲說法。
說法之事。
皆是應身(文)(菩薩報身化之者。
外應身也。
又付此文可案内應身耳)
略述雲(第五近奧)望華台舍那等者。
謂望釋迦而以舍那為法身耳。
梵網經雲。
我已千阿僧祇劫。
修行心地。
以之為因。
初舍凡夫。
成等正覺。
号盧舍那(乃至)千花上佛。
是吾化身。
千百億釋迦化身。
吾已為本原。
名為盧舍那佛。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