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八

首頁
    此義也(雲雲) 華玄又雲。

    問。

    直就法性身中。

    自得論真應不耶。

    答。

    得也。

    妙窮法性則是法身。

    若隐法性身。

    菩薩所見。

    如前引釋論。

    法身佛者。

    此是法性身中應身也(文) 觀經疏雲。

    問他雲。

    報佛為地上說法。

    化佛為地前菩薩說法。

    所雲報佛。

    豈非修成耶。

    而今雲修成佛不說何耶。

    答。

    有二解。

    一雲報佛是修成佛。

    為地說法。

    二雲為地上說法之報佛。

    然應化為報此是化之細身(文) 若準此中前釋。

    地上所見。

    内應身說法也。

    又可雲外應。

    亦為修成佛欤。

    更思之。

     法華論疏下雲。

    問。

    多寶為是法身。

    為表法身。

    答若依光宅等師乃言。

    多寶是化身家舍利。

    非三身所攝。

    亦得屬佛寶所攝。

    今明四種意。

    一者據迹而言是佛舍利。

    二者以多寶表法身。

    三者天親論釋三平等中。

    明多寶今即是法身。

    以多寶此身。

    即是入涅槃。

    此是入三德涅槃。

    三德涅槃。

    即是法身。

    又八義中。

    第三義。

    多寶如來身一體。

    攝一切諸佛法身。

    故知即是法身。

    四者多寶雖入涅槃。

    常在世間故。

    世間涅槃不二。

    即非世間非涅槃。

    言亡慮絕(雲雲) 見塔品疏。

    引釋論雲。

    複化佛身。

    及七寶塔(雲雲)化身雲欤。

    若爾何故雲舍利。

    不言三身中何佛耶。

    答。

    初門且準光宅等欤。

    此中第三門意。

    多寶即法身。

    贊言善哉。

    稱大惠平等。

    故知法身亦說法也。

    若存不說義者。

    多寶猶是化身。

    然約平等不二之義。

    說名法身也。

     法華玄第八雲。

    一者法身成佛。

    謂坐無生觀道場。

    将滿不二念。

    若假諸佛為作因緣故無生觀輪。

    于心中轉。

    名為他轉(文)(佛既為緣轉無生觀論。

    法身成佛。

    故知法身有說教義也) 又雲。

    一者佛教為能轉。

    衆生智為所轉之轉(雲雲)(準此可成法身說也若存不說義者。

    既言無生觀将滿。

    故知猶是同位佛為因緣者猶是舍那非究竟法身佛耳) 開中大義章(惠遠問什公答)法身感應章雲。

    聲聞人及初習行因。

    丈六身而得實相。

    或有菩薩。

    功德純厚。

    信力深固。

    所見之身。

    過于丈六。

    道所愛色。

    而得實相。

    如密迹經說。

    得無生忍。

    阿惟越緻菩薩。

    所見佛身。

    無量無邊。

    世間端正第一無比(雲雲) 既雲法身感應。

    故知此佛即是法身。

    無生忍菩薩所見。

    色相端正。

    既色相端正。

    亦應音聲殊妙也。

    若存不說者。

    此亦應是花台舍那非究竟法身也。

     玄二谛章雲。

    攝山高麗朗大師。

    ○從北土遠習羅什義。

    來入南土(雲雲) 二谛章中卷雲。

    問。

    若凡說不為聖者。

    何故有佛話經。

    卻除諸菩薩。

    兩佛共話。

    ○今明佛話不為佛。

    佛話不為佛。

    佛話為衆生(雲雲)(私記出梵網說耳。

    有處引金剛仙雲。

    鐵圍山外不至餘界中間。

    說佛話經也結集大乘法藏略抄之) 法華疏第三雲(釋唯佛與佛文)明唯佛解故不須言。

    釋論雲。

    若兩佛相對。

    則無所言即其事也(文) 大論八十四雲。

    佛答須菩提佛。

    雖種種分别說諸法。

    但以言說。

    欲令衆生得解脫心無所著。

    若二佛共話。

    不應說諸法名字。

    以衆生無及佛者。

    欲牽引令解故。

    說是善是惡。

    如法華經說火宅以三乘引出諸子。

    但以名相說諸法。

    不壞第一義(雲雲) 若許法身說者。

    此中言不說名字者。

    但不說。

    通引化教之方便名字。

    非不說證法欤。

     又淨名玄第六雲。

    教有二種。

    一者說教。

    二者境教(取意) 說教即是言說。

    境教者謂六塵等境也。

    若其理教寂靜。

    不動法身。

    應有此教。

    若其言說呼召诠法。

    即是動相。

    故法身無。

    又法身者。

    唯佛能見。

    十地不睹。

    論言二佛相。

    無有言說。

    故知法身不說法也。

    若約菩薩所見。

    論法身者。

    許說法義矣。

     問法身許諸根相好耶。

    答。

    理名法身者。

    性有色根等。

    若相用即無。

    若合如如及智。

    總名法身者。

    即有智相。

    亦有色根相耳。

    妙勝萬雲。

    如來色盡。

    智慧亦複然。

    即報身佛也。

    問。

    法身既遍法界。

    無有取舍。

    舉足下足等法身。

    何有手足等耶。

    答。

    不思議作業故得有之。

    問。

    若爾言說亦應有之。

    不思議作業故。

    又既有心緣法。

    有眼矚色。

    此是無緣之緣。

    不見之見也。

    若爾亦應許不說之說。

    不诠之诠。

     又既許色。

    亦應許聲香等法。

    故知音聲之法聞門。

    及法螺音。

    應許說法耶。

    答。

    可思之。

    淨影之釋楞伽等說可案之。

     (第二第十法身說内證境界也) 裡書雲 慈恩理趣分疏。

    引新譯稱贊大乘功德經雲。

    法性土中。

    即法身說。

    釋雲。

    理實嚴花(标德嚴花菩薩在會)但居淨土。

    不居法性。

    法性土中。

    無身無說(雲雲) 又雲。

    欲顯大乘名義。

    深證二空理。

    方能知說。

    故假妙土以顯經深(雲雲) 又雲。

    又為顯正智内證真空。

    名居法性土。

    後智起應化。

    名居淨土等。

    亦無過矣(雲雲)(已上裡書) 三身常無常事 問。

    三身常無常義。

    雲何分别耶。

    答(雲雲) 大乘玄一乘義雲。

    若言常無常者。

    别而為言。

    法應二身為常。

    化身無常。

    通而為言。

    三身俱常俱無常。

    化身以大悲為體故是常。

    法身有隐顯故。

    義說無常。

    應身始起義是無常(文) 此中應身者。

    通内應外應。

    而别門為常者。

    且據内應。

    又可雲此是開本合迹三身。

    所言應者。

    但是内應也。

    就通門。

    法應為常。

    及化身外應無常。

    易知故。

    但解化身常。

    及法身内應無常而已。

     裡書雲 攝論十五雲。

    日應六時觀衆生根性。

    往彼為作利益事是大悲功用。

    大悲即是應身(文)(已上裡書) 法華玄九雲。

    開本合迹。

    即是開常合無常。

    本開迹合。

    常開無常(雲雲) 又雲。

    問。

    餘二身但是無常。

    亦得是常耶。

    答。

    義有通别。

    通而為論。

    三身皆常。

    法身無始終。

    不生滅故常。

    以有法身常化菩薩而無息時故應身亦常。

    化二乘。

    亦無息時故。

    化身亦常。

    ○(文) 壽量品新疏雲。

    ○亦有四門。

    一但無常。

    謂化身也。

    二但常。

    謂法身。

    三亦常亦無常。

    即應身也。

    内應與法身相應。

    法身常。

    應身亦常。

    外應淨土作佛。

    故是無常。

    問。

    出何文耶。

    答。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此是常(雲文) 七卷金光明經雲。

    應化二身是假名。

    有念念減故。

    名為無常也。

    四者非常非無常者。

    此始是正佛。

    如中論明。

    法身絕常無常四句。

    此品後文。

    明法身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也(文) 裡書雲 三身品雲。

    二身假名不實。

    念念滅不住故。

    數數出現。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