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淨土義(五種土十種土)
四種淨土(三種土)
法身内應所居同異。
無障礙土。
大小同住土實報土同異。
獨菩薩土當實報土。
安樂國九品生皆凡夫有欤。
安樂國五門(常無常乃至有胎生無胎生)
十信前人生西方淨土。
三福業。
安樂二種生死何。
彌陀身量相好。
五逆謗法闡提生不。
小乘意明十方佛不(輪王)
釋迦托彌陀二經。
觀地水滅罪。
品生得無生位。
極樂同處三途。
體。
凡聖土有無。
質二處等句。
一質異見等句(質體強弱)
佛菩薩見衆生土耶。
人成結成事成。
付四重淨土(大小同住何處唯獨菩薩上唯界外欤)
安樂淨土是何。
淨土經事。
聖眼幢世界上品土。
十二涅槃義(有番無番相待絕待)
性淨方便淨(三點四)
性淨涅槃萬德。
三修八倒。
有餘無餘。
醉入無餘有無。
佛舍利。
淨土體
問。
今此宗家立幾佛土耶。
答。
若依淨影。
立三種淨土。
一者事淨土。
二者相淨土。
三者真淨土也(具如義章)今依嘉祥之師宗。
凡就佛土。
立五種别。
一是淨土。
二不淨土。
三不淨淨土。
四淨不淨土。
五雜土(具如玄教迹義淨土門)玄雲。
總該佛土。
凡有五種(乃至)此五皆是衆生自業所起。
應名衆生土。
但佛有王化之功。
故名佛土。
然報土既五。
應土亦然。
報據衆生業感。
應就如來所現。
故合有十土(文)
華嚴遊意雲。
此之五土見僧睿法師所辨斯之五橫攝一切土盡(文)(注維摩佛國品見之)
問。
穢惡不淨國土。
偏是衆生業感也。
何于應化具之土雲耶。
答(雲雲)
淨名玄第八雲○又以穢土是衆生惡業所感故名為報。
非是佛示現。
所以非應。
但佛入穢土化物。
托居衆生報土之中故。
名此土以為佛土。
問。
即衆生惡業感土。
是佛應土不。
答。
佛應居其内故。
稱佛土亦得。
名為佛應土也。
故下文雲。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
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如餓鬼業故感鐵丸。
非佛應。
但佛應居其中故。
說為示現耳(雲雲)
問。
若爾穢土無依佛大悲力起之義耶。
答(雲雲)
次文。
許有土無土義雲。
而昔行菩薩道大願行。
為衆生起三界内外諸土。
以益于物。
令遂能應物起土(雲雲)
問。
若依因位願行應物起穢土者。
何故前言穢土非佛示現耶。
答。
佛以悲願生穢土中故。
佛昔日願行等。
不障衆生業所感土。
則為增上緣故。
言應佛起。
然非正起故。
雲非示現也。
又名玄次上引華嚴雲。
非一因緣淨土得起也(雲雲)淨土既爾。
穢土亦然。
隻是義分不可偏定。
問。
且就淨土中有幾階級耶。
答。
有四階級淨土。
凡聖共居土。
二大小同住。
三獨菩薩土。
四諸佛獨居土(或三土)
玄教迹義淨土門雲。
就淨土中更開四住。
一凡聖同居土。
如彌勒出時。
凡聖與在淨土内住。
亦如西方九品往生為凡後有三乘賢聖也。
二大小同住土。
謂羅漢辟支及大力菩薩。
舍三界分段身。
生界外淨土中也。
三獨菩薩所住土。
謂菩薩道過二乘居土亦異。
如香積世界無二乘名。
亦如七寶世界。
純諸菩薩也。
四諸佛獨居土。
如仁王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諸淨土住不出此四。
則是從劣至勝為次第(文)
今料簡雲。
四中初一是分段。
中間二種是變易。
後一離二死。
變易中二乘所居為第二。
以十地所居為第三也。
若約佛論。
第四法身本土中。
二是應身土。
初是化身之土也。
此可為定。
智論九十三雲。
有淨佛土。
出過三界。
無煩惱名。
羅漢生中。
聞法華經(文)
三種土。
分段同居報土。
實報無障礙報土。
常寂光土。
仁王疏中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者。
住分段變易報土也。
又三賢住分段同居報土。
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
第二唯佛者。
佛一人住常寂光土。
○前二土皆是生滅無常(文)
觀經疏雲。
以寶蓮華擎世界故。
名蓮華藏世界(文)
壽量品疏雲。
今對三身亦有三土。
一者法身。
栖實相之土。
普賢觀雲。
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
名常寂光。
即法身土。
故仁王經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璎珞經亦以中道第一義名法身土。
然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論身與非身。
亦何土與非土。
但無名相中。
為衆生故。
假名相說故。
明身與土○能栖之義。
說為身。
所托之義。
目之為土也。
如七卷金光明三身品明。
法身具如如智及如如境。
就義而望境則土也。
二者報身報土。
但報身即是應身。
應身有二種。
一内。
二外。
内與法身相應。
名曰應身。
此猶屬法身。
與法身同土。
法華論雲。
我淨土不毀。
而衆見燒盡者。
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攝。
此則是報身土也。
若外應之義。
名為報身。
化大菩薩于淨土成佛。
此以寶玉為淨土。
此土乃不為劫火所燒。
而終有盡滅。
○既三種土亦别。
然法身之土。
但常非無常。
化身之土。
但無常非常。
應身之土。
亦常亦無常。
内應身土。
此則是常。
外應身土。
此則無常也。
若分淨穢者。
法報二土。
此是淨土。
然化身之土。
此則不定。
或常或穢(文)(中道第一義。
寶玉土。
土化身之土)
問。
金光明所說。
法身合身為一(見義疏上文也)故有如如及智。
可得以此分為身土。
然法報化三中。
智慧屬報身。
以如如為法身(亦見上之文也)此法身若唯是如如者。
何得以境智分身土也。
新選疏雲。
攝論師以真如為法身則法身無上(雲雲)
答。
以如如為法身者。
此是一往為言。
細論性淨亦具智慧故。
以智慧為身。
以境界為土也。
彼金光明開合雖異。
以境智為論故。
引為例。
非即同也。
觀經疏雲。
然第一義土。
即是法身。
法身第一義土。
更無有為也。
可栖托義。
名之為土。
無感不應。
名為法身(文)(無感不應者。
舉用顯體也)
疏略壽量品雲○諸佛所乘故名乘。
至人所栖稱土○法身有能照所照義分人土。
問曰。
經明唯有自性淨心顯名法身。
智度亦雲。
除實相外。
皆是魔。
實相即法身。
雲何有人土體。
答曰。
攝論師雲。
法身是真如。
更無有土。
此淨心及如。
在煩惱中不為煩惱壞。
不可反異故名如。
所照用即名智。
智非但知。
非如亦知于如。
既有能知所知。
何故無能住所住。
有人土耶(文)(此淨心以下對攝論師顯正之)寶窟上雲○毗盧遮那即是法身。
法身佛住。
于常樂我常四德之○(雲雲)
問。
法身如來所居淨土與内應身佛所居淨土各别耶。
答。
壽量品疏雲。
與法身同土(雲雲)同住中道第一義土亦名四德土(矣)
問。
法應二身。
既是各别。
所居淨土。
何雲同土耶。
答。
如世間人二人同居一處則無咎也。
又性淨名法身。
方便淨為報身(即名内應)二淨中各有境智。
智名為身。
境為土也。
然方便與性淨體不二故。
雲第一義谛之所攝也。
又方便淨照義強故。
名如如智。
性淨常寂。
如如境顯故。
以方便淨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