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淨境。
即内應身以性淨為土也。
而性淨中。
亦有智慧故。
名法身住第一義土耶。
問。
付方便淨之土有色相耶。
答。
今按。
二義。
一雲。
但有常樂等。
而無色法。
如法身無色義。
二雲。
有色故雲報身。
五根等始起。
若依前義義說五根。
實非色也。
問。
二義何者為正耶。
答。
準身論土。
宗家正意。
歸無色義。
然細尋之。
第一義門。
非色非形。
若世谛門。
有色形也。
法華論疏雲。
問。
既是常住。
雲何得有諸天擊鼓及散花等耶。
答。
于常在無障礙用故得斯事也(文)
今案。
諸文。
法身及内應。
住中道第一義谛土。
若外應身住實報無障礙土。
此是寶玉之土也。
此實報無障礙土。
則是菩薩之報土。
故仁王疏出分段同居土。
及實報無障礙已雲。
前二土皆是生滅無常(文)此是中道第一義土家之無障礙用也。
故法華論疏雲。
于常土無障礙用(雲雲)常土即是中道之土。
無障礙用即寶玉也。
問。
何故名無障礙用耶。
答。
中道體是虛通無礙寶玉。
即是無礙之用故。
雲常土無障礙用也。
又義雲。
寶玉色不被穢土故雲爾。
此義勝也。
如首天子事問答(雲雲)
問。
四重淨土之中。
第二大小同住土者。
即實報土欤非欤。
答(雲雲)
問。
若實報者。
二乘人何生實報土。
夫實報土土十地菩薩方便住故。
若非實報者。
大力菩薩何得共居耶。
答。
此應非實報土直是變易土。
即應化土。
于此土中。
初地已上大力菩薩受生共居。
若初地已上實報者。
則二乘非分。
不應得生。
但是地上菩薩為化他故。
共二乘住也。
若望二乘。
直名果報。
而不稱實報也。
問。
第三獨菩薩土。
為是實報土為當非耶。
答。
是實報淨土也。
即是七珍寶玉土也(香積佛土七寶世界)
問。
初凡聖共居淨土中。
且安樂國九品往生為凡夫。
複有三乘賢聖也(雲雲)爾九品皆有凡夫欤。
答。
應有二義。
一雲。
九品并是凡夫。
凡夫者是内外凡夫。
謂從初心(乃至)十回向。
此是地前通凡夫也。
一雲。
九品中。
下輩是凡。
餘中上是聖。
故雲為化複有賢聖也。
難初義雲。
九品之中。
中品上生三果學人。
上品中上生是初地已上菩薩。
然何通雲凡夫耶。
答。
九品往生。
本是凡夫。
然于中上亦有聖人。
文中且舉勝者為聖而已。
難次義雲。
不順文相答(雲雲)玄别論西方。
五門(西方者是安養淨土也)
一常無常門。
有說。
覆相常與法華相似。
正義雲。
是常住。
二三界非三界門。
無粗三界有細三界。
三有聲聞無聲聞。
有二說。
一雲有。
一雲無。
正義雲。
應有聲聞。
于此學者二義。
一雲。
應是應化。
一雲。
應是可也。
四有天人無天人(實無人天别)
五有胎生無胎生門(無胎生也)
玄雲。
一常無常者。
有人言。
此經猶是無常。
覆相說常。
與法華相似。
今明常住。
文雲。
究竟一乘。
至于彼岸。
故知。
是常。
依論種種說常(文)
雙卷無量壽經下卷。
說彼國菩薩功德雲。
究竟一乘。
至于彼岸決斷疑網惠由心出(雲雲)法華遊意引寶性論雲。
究竟一乘。
經說有如來藏及三寶無差别(雲雲)涅槃經明三寶。
無差别者。
依常義耳。
又雲。
惠眼見真。
能度彼岸。
佛眼具足覺了法性(雲雲)
上卷雲。
彼佛國土。
清淨安穩。
微妙快樂。
次于無為泥洹之道(雲雲)
今見此等文。
一乘則是佛性異名。
然言究竟至于彼岸。
故知。
窮證佛性常樂我淨。
又言。
佛眼覺了法性即常住之性(此文不明了)又雲。
泥洹無為之法。
其國土次之。
次者是近也似也。
問。
彼國是凡聖同居。
尚不及菩薩實報土。
泥同中道第一義土耶。
何雲明尚住乎。
答。
此但淨經宗了未了故雲此經明常不言彼國土是常住也。
天親菩薩往生論雲。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雲雲)
此且約地上所見。
或是初發心人。
見中道第一義之相。
雖是分段之土。
而順中道故雲相也。
又雲。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
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與淨心菩薩無異(雲雲)
又雲。
清淨句者。
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雲雲)
玄雲。
二明三界非三界者。
如釋論所明。
在地不名色界。
無欲染故。
不名欲界。
有色形故。
不名無色界。
經雲無須彌山大海江河。
故知無三界。
又雲。
佛問彌勒阿難。
汝見彼國。
于地以上至于淨居天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不。
阿難對曰。
唯然已見。
既言已見。
不得無三界。
自在物機不可定判。
斯則無粗三界有細三界耳(文)
大論第三十八卷雲。
如是國土。
在地上故不名色界。
無欲故不名欲界。
有形色故不名無色界。
諸大菩薩福德清淨業因緣故。
别得清淨國土。
出于三界(文)此執明他方淨土。
非的指西方無量壽佛國。
然他方佛土。
正以西方為定而已。
如仁王疏釋後有及十方淨土文雲。
淨土者明西方淨土也(雲雲)且約地居者作此論。
若約空居者應雲無有色染。
故非色界等。
應略之。
天親往生論偈雲。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雲雲)
淨影義章雲。
望求有土非苦谛攝。
故雲非三界當分。
實是苦谛三界攝也。
無量壽經上卷雲。
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
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乃至)阿難白佛。
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
依何而住(乃至)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
其諸衆生功德善力住業行地故能爾耳(文)
下卷雲。
汝見彼國。
從地(已上)至淨居天(乃至)阿難對曰。
唯然已見(文)
玄引無須彌山文。
諸無三界者。
準智論解。
常途三界所有于彼無。
故非三界也。
言自在物機者。
彼佛自在随物機而現故。
淨土難可定判。
此意則顯然。
或應見三界相者。
即為現之。
或不可見者。
無三界也。
此則無粗三界有細三界者。
定判雲有細三界。
(此異前意耳已上一義)
或應雲先言不可定判者。
即以有無随義不定故。
爾有細三界。
不可定無。
無粗三界。
不可定有。
以于物機得自在故。
示現微妙境界。
而應三界衆生也。
玄雲。
第三有聲聞無聲聞者。
經雲。
有得羅漢果。
解釋不同。
一雲。
下輩生于花中退菩提心。
出生之後受二乘果。
實有聲聞。
二雲。
法藏比丘設願雲國中無有聲聞二乘之名。
今言聲聞者。
仍本為名。
實無聲聞。
今謂。
如香積佛國。
無有聲聞之名。
今此經言有故。
應有聲聞(文)
言經雲有得羅漢果者。
觀經雲。
中輩生人。
于彼國中得羅漢果也。
雙卷經說。
彼國初會聲聞衆數不可稱計。
如是廣有聲聞衆。
又智論雲。
彌陀佛國聲聞僧少。
菩薩僧多。
亦是有聲聞文也。
此中二義。
初說雲。
下輩生于花中道退等者。
正應雲中輩。
觀經說中輩得小果故。
而言下輩者。
恐是文字寫錯欤。
或中下二輩望上輩。
通為之下輩。
以對菩薩顯少根早劣義故。
以下輩名顯之。
第二說雲。
法藏比丘說願無二乘名者。
雙卷經說。
法藏比丘願中第十四願雲。
我國中聲聞。
有能計量不取正覺(雲雲)此則聲聞無量也。
悲華經第三說。
無诤念王經雲。
令我世界無有聲聞辟支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