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九

首頁
    明彼現在雖不修善。

    過去或經發心。

    今聞大乘。

    後得發心等也(文) 或經者。

    或是不定辭也。

    經者曾經也。

     問。

    小乘意。

    說他方淨土耶。

    答。

    疏雲。

    小乘不明十方佛。

    但明三世佛(雲雲)問阿含經雲别有淨土。

    又智論引小乘經明有十方佛。

    何雲不明十方佛耶。

    答(雲雲) 疏雲。

    解有數義。

    一者小乘雖不明十方佛而明釋迦一佛化于十方。

    明分身諸佛遍滿十方。

    雖滿十方。

    還是釋迦一佛故。

    阿含經雲。

    我别有淨土。

    我于彼處成佛○二者小乘實明十方佛。

    何者龍樹雲小乘實說十方佛而小乘不覺不知。

    何者大論中引小乘經明毗沙門天王歎佛偈雲。

    稽首去來現在佛亦複歸命釋迦文○小乘少明十方佛。

    ○少故為不了。

    ○又小乘雖明有十方而不顯了(雲雲) 又雲。

    大小兩乘。

    同明唯有一佛。

    ○小乘人便言十方唯有一佛。

    ○大乘人皆說唯有一佛。

    明此一國土唯有一佛。

    餘方國不無餘佛。

    如此天下唯有一輪王。

    ○小乘便言一切四天下唯一輪王。

    大乘知是一四天下唯有一輪王。

    大乘知是一四天下唯有一輪王餘四天下不無餘輪王。

    ○則小乘人不了。

    大乘人了(雲雲) 問。

    他方四天下有餘輪王。

    大小同然。

    他方佛或許或不許。

    今何雲小乘人言餘四天下無餘輪王一切四天下唯一輪王耶。

    答。

    可尋之。

     華嚴遊意雲。

    釋迦說無量壽。

    凡有二種經。

    一者無量壽觀經。

    二者無量壽經。

    無量壽觀經。

    為世王母○若是無量壽經為世王比丘十六正士說。

    彼國土淨人花(雲雲)花者麗也。

     世王比丘等言可尋之。

     問。

    經說觀地水等除多劫罪。

    不修忏悔。

    如何得滅罪耶。

    答。

     疏雲。

    佛有無量功德。

    念佛無量功德故。

    得滅無量罪也○微妙清淨。

    如夢如幻○識假則識中。

    若爾。

    豈不滅罪耶。

    所以文雲。

    作此觀時。

    得無生法忍。

    何意得無生法忍。

    以識依止不依止識假悟中故。

    得無生法忍也。

    若但作琉璃地觀。

    見好淨地。

    則生貪心。

    以觀地不地故得滅罪。

    故文雲。

    作此觀者名為正觀。

    作他觀者名為邪觀(文)言作此觀時。

    得無生忍者。

    引韋提希見極樂國心喜故得無生忍也。

    言見好地生貪者。

    若不依并無生正觀意者便生貪心。

    此以所著為貪心耳。

    名生觀文有深所以也。

     問。

    上品上生人生彼國已悟無生忍。

    何地無生耶。

    答。

    七地也。

    疏雲○下下品生百法明門得歡喜地。

    下品既得歡喜。

    當知此是七地無生(文) 又雲。

    前上品見佛聞法。

    則得無生。

    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文) 又雲(上品下生)複開三小劫得百法明門。

    住歡喜地。

    今下品得初地無生故。

    知前上品是七地無生。

    所以明此二無生者。

    無生有二處。

    一初地無生。

    二七地無生。

    為是故明二無生也(文) 問。

    于一位中有即時得(上品上生)或一小劫。

    或三小劫。

    何以上品下生得初地證。

    上品上生忍為七地耶。

    如中品三生同得第四果。

    然于三種時别。

    此亦應爾耶。

    答。

    有雲。

    下品既雲歡喜地。

    上品雲無生。

    故知。

    無生非初地也。

    異名說故。

    難雲。

    法華十二類得益中。

    雲無生雲成佛。

    論家釋俱是初地。

    今雖名别何妨同地。

    答。

    嘉祥非必同論家也。

    今雲。

    此中為顯無生二地故别說也。

    故疏自雲。

    所以明此二無生者。

    無生有二處(雲雲)此意則經意寬通。

    顯法多途而已。

     問。

    雙卷經說。

    以光明令免三途者。

    令脫他方惡趣欤。

    答。

    觀經疏雲。

    問。

    雙卷經雲。

    聞聲見光令免三途○答。

    解不同。

    論師雲。

    彼佛放光照他方。

    他方惡道便免之也。

    今雲。

    汝義中。

    同處異質淨土故。

    以穢質中言一淨土質中。

    以穢業反為穢土耶。

    今言。

    自有處空為地馳馬朾别。

    自有大地為虛飛行無礙。

    自有娑婆為淨。

    複有安養為穢耳。

    此是業力不思議不可定判。

    ○(雲雲)(身子飛空袈裟染血事略之) 言聞聲見光者。

    經雲。

    在三途見光說苦而聞聲者義勢欤。

     問。

    成論師雲。

    照他方惡道者。

    其尤葉經意。

    以說光明無量故。

    而言極樂同處有穢土者。

    有何證乎。

    答。

    此以理耳。

     問。

    凡諸淨土。

    以何為體耶。

    答(雲雲) 教迹義雲。

    攝論師雲。

    識所變異。

    是淨土以心為體。

    今明有三種。

    若是法身淨土。

    以中道為體。

    亦是報佛淨土。

    七珍為體。

    亦是化身淨土。

    以應色為體。

    通而為論。

    皆是中道為體。

    以二是用(文) 報佛淨土七珍為體者。

    此化菩薩名報身。

    此以寶玉為淨土。

    若内應身名為報者。

    以中道為土。

    與法身同也。

     法華疏(壽量品)雲。

    内與法身相應。

    名曰應身。

    此猶屬法身。

    與法身同土。

    法華論雲○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攝。

    此則是報身土也。

    若應之義。

    名為報身。

    化大菩薩于淨土成佛。

    此以寶玉為淨土(雲雲) 問。

    若衆生自業土何以為體耶。

    答。

    可尋之。

    且應雲若就衆生土應用攝論師說。

    謂以心為體也。

    若據事相。

    亦以四塵為體。

    若論實義。

    以中道為體而已。

     問。

    就凡聖如何判土有無耶。

    答。

    若依淨影義章。

    以三門分别之。

     又評異說。

    具如章(并)私抄之。

     今明玄意。

    亦具有義門。

    一叙異說。

    二辨是非。

    三顯正義。

     第一異說者。

    或言佛有土。

    或言佛無土也。

     淨名玄第八雲。

    有人言。

    佛一而無二。

    皆是三界内外異。

    報佛斷惑因已盡。

    不感土報是無土。

    有人言。

    佛具足法土。

    以法界法門無不圓滿。

    豈無土耶(文) 法華玄第九雲○什公以土沙為穢。

    珍玉為淨。

    明異質同處者。

    此是迹身淨土耳。

    生公着七論。

    此是法身無淨土論(文) 又雲。

    生法師釋淨土不毀雲(乃至)以理論之。

    乃是無土之義。

    既寄土言無故。

    雲淨土之淨。

    豈非法身所托(文)竺道生法華疏二卷。

    今得其本也。

    彼疏釋壽量品有此文也。

     生公法華疏下卷雲○無穢之淨。

    乃是無土之義。

    寄土言無故言淨土。

    無土之淨。

    豈非法身之所托哉(雲雲)梁高僧傳(雲雲)生公制法身無色論。

    佛無淨土論(雲雲)四論玄有生公二人同名之沙汰。

    可考之。

     第二辨是非者(或得或失) 大乘玄教迹義雲。

    有人言。

    佛無淨土。

    但應衆生報以化生為言故佛土耳。

    此是成論師意。

    非經論所明。

    經論雲佛無淨土者。

    無分段變易淨土者。

    乃是萬行所得真常淨土。

    故經雲法身淨土是真成淨土。

    報佛淨土。

    經論處處皆明淨土(文)成論師者。

    是梁三大法師等也。

    此師意用生公義也。

    萬行所得真常淨土者。

    萬行所顯故雲所得。

    此亦是報佛淨土也。

    然别顯報佛淨土者。

    是華嚴等所明舍那淨土。

    此以外應名報故不言真常也。

     璎珞經上雲。

    一切衆生乃至無垢地盡非淨土住果報故。

    唯佛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

    是故我昔為普光堂上。

    廣為一切衆生說淨土之門(文) 普光堂者。

    指華嚴說見經前後文也。

     淨名玄雲。

    今明有無。

    各有其義。

    若如四住為緣。

    有漏業為因。

    感三界内報淨穢諸土。

    無明為緣。

    無漏業為因。

    感三界外。

    當知佛即斷因已竟。

    無複此報。

    故言無土。

    所以經雲。

    普賢身命猶如虛空。

    依于如如不依佛國。

    何有土異。

    而昔行菩薩道大悲行願。

    而衆生起三界内外諸土。

    以益于物令遂能應物起土。

    則此身果酬于昔因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