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九

首頁
    。

    佛則有土。

    二近不達。

    會通故各偏執耳(文)今見此評意。

    無土據無生。

    所果報土。

    有土據應土。

    則有酬因義。

    二近不達者。

    一向無土者。

    不得佛有應土。

    具足法土者。

    不得中道第一義。

    以無土假說為土。

    定取有淨土故。

    亦不達耳。

     法華玄雲。

    祥生公意。

    但是無寶玉之土也。

    非無中道之土也。

    若爾。

    生公得法身土。

    則夫迹土。

    什公得于迹土。

    失于本土。

    若二師各明一義者。

    無所失(雲雲) 生公言佛無淨土者。

    此是法身。

    無寶玉之淨也。

    若爾。

    則無所失。

    許應有七珍之土故。

    若言無土。

    義勢總立寶玉。

    是衆生土。

    非佛土者。

    便失應土也。

    又什公雲。

    佛淨土在衆生穢處。

    此若明應土者。

    則無有失。

    不言無中道之土故。

    若以此淨為真淨土者。

    便失中道。

    非淨穢也(得失意更可分明之) 教迹義雲(已上) 名玄雲。

    問。

    仁王雲唯佛一人居淨土。

    是何土耶。

    答。

    此中道第一義谛。

    名之為土。

    爾時登第一義山頂。

    與無明父母别故。

    獨居淨土。

    下位之流未栖其中(乃至)璎珞法華皆有此說。

    問。

    中道亦是報不。

    答。

    酬因亦是報也。

    但中道實相非因所生故。

    不作報名耳(文)璎珞之文(如前)法華者。

    引法華論。

    報佛如來真實淨土。

    第一義谛之所攝故之文也。

    言非因所生故不作報名者。

    此有多義。

    一雲。

    報佛所居。

    則中道土。

    能居名報。

    從因起故。

    所居則不然。

    不從因生也。

    二雲。

    若望報身則名報土。

    而言不作報名者。

    望法身論法身。

    但是酬因所顯。

    非因所生故。

    不名報身。

    淨土亦爾。

    三雲内應雖酬因但是所顯而非新所居。

    論法性義。

    不取酬因義。

    但取本有義而已。

    非此所論。

    内應身所居之土。

    亦是酬因所顯是報土也。

    而言非因所生不作報名者。

    以内應屬法身。

    但以外應名為報佛。

    所居亦爾。

    故于内應身土。

    且不作報名也(後義應勝。

    更可思之) 法華玄雲。

    評曰。

    佛或開三身。

    或名為本迹二身。

    以身例土。

    迹有三土及與二土。

    法身栖中道第一義土。

    如璎珞所辨。

    又如仁王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又攝大乘論雲。

    真如則是佛所住土也。

    晚見法華論。

    亦名真如常住為土也。

    二舍那報身化諸菩薩處于淨土故有四常。

    ○(化主國土徒衆教門)三者釋迦化二乘。

    則是穢土○(已上。

    此難雖評文則土義故。

    今用為正義文也)以今文具明三身。

    則具明三土。

    以昔未開三身。

    今始開之。

    三土亦然也(文)今文者是今法華也。

    法華報身是内應身故。

    論雲住第一義谛土也。

    故知。

    舍那為報身者。

    是當攝論。

    非依法華論文。

    照二論理實相通故。

    通用無違。

    若爾。

    理實有二報身。

    今此文中。

    且舉外應而已。

    總論有無者。

    佛無迹土。

    迹土是衆生業感。

    但佛居衆生土中故雲佛土。

    實非佛土也。

     淨名玄明無土義也。

     又法身寶玉之土故雲無土。

     則法華玄雲。

    生無土失返得本。

    玄雲。

    生者○意也。

     有佛土者應土也。

    又有中道第一義土也。

    問。

    若爾者。

    法報二身佛無寶玉之土欤。

    答。

    法身及内應之報無之也。

    問答(雲雲)今按雲。

    第一義土中。

    雖有色法而生故但名第一義。

    不名寶玉也。

    對法身有色無色義可按之。

     問。

    明淨土二處二質等有幾異說耶。

    答。

    玄淨土門雲。

    四師(雲雲) 問。

    其四師說雲何乎。

    答(雲雲) 玄三。

    問。

    有人言。

    淨土二處二質。

    如西方淨土與此穢土。

    二者二質一處。

    三者一質二處。

    如淨名雲。

    斷取妙喜淨土并此穢土中。

    且是一土在彼複來。

    此故一質二處。

    如是四師各成诤論(雲雲) 今按此文。

    但有三師。

    而言四師者。

    足以一質一處。

    如西方淨土。

    直就西方為此句。

    若望此穢土。

    乃名二處二質也。

    此則四句成四師說。

     然于文中但有三師者。

    恐是脫落。

    更可考餘本。

    或且舉三句以顯四師也。

     次文雲。

    今明各有其義莫執一返傷其義味(文) 今明四師所說各有其義不應诤論。

    此則答上問也。

    問意雲。

    四師诤論各有何意乎。

    答。

    意雲。

    四義各有道理。

    正答問也。

    莫執一邊者。

    依理息诤也。

     次文雲。

    身子見穢土。

    梵王見真成淨土。

    下文十七句。

    所用淨土是報土。

    足指安地等淨土是應土餘文可知(文) 此文為釋一質二處等義。

    先就維摩經說。

    開三種佛土也。

    三土者一真淨土。

     中道第一義土。

    由因位萬行所顯。

    則法身及内應身所居土也。

     二實報淨土。

     寶玉之土是外應身所居。

     三應化淨土。

     如一時反現足指案地之土。

    又如西方淨土等也。

    或西方等長久住持之者。

    則是佛報土所攝也。

    淨名玄第八雲。

    應土則暫有。

    報土則久長(雲雲) 淨名玄八雲。

    土雖無量不出三種。

    一法身本土。

    二迹中明報應二土。

    法身本土。

    即中道實相(文) 大乘玄雲。

    問。

    經雲衆生見燒盡。

    吾淨土不毀。

    是何淨土耶。

    答。

    羅什雲。

    是異質同處義。

    淨穢粗細不同故不相礙。

    如首真天子身不礙于地。

    又如無間地獄雖百千共處。

    亦不違妨。

    又如醍醐不礙粗器。

    況淨穢二質而相妨耶。

    故燒穢不燒淨土。

    佛開三身。

    例土亦有三土(雲雲)羅什釋見注淨名之說也。

    經者是法華壽量品說也。

    此中不相妨有二義。

    無身不礙地。

    及淨醍醐不礙粗器者。

    是粗細異故不礙也。

    地獄身共處非粗細異。

    但是業力不相妨耳。

    況淨穢二質而相妨耶者前所舉事。

    皆是極凡粗顯之事。

    尚不相妨。

    況淨穢質凡聖異類。

    如色心異類。

    何有相妨也。

    例身開三土者。

    須約三土辨一處等故也。

     壽量品義疏雲。

    依羅什師意及法華論。

    是異質同處(雲雲)(新撰疏同之)問。

    法華論釋我淨土不毀文。

    但雲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谛之所攝故(雲雲)此文不言異質同處。

    合依何文如此引耶。

    答。

    一義雲。

    既言真實淨土。

    故知。

    穢質外别有真實佛土雲事顯然也。

    問。

    若第一義土者。

    應是一質。

    故疏次文雲。

    若望正道為論。

    未曾淨穢。

    随淨穢二緣見淨穢二土。

    ○故言質二見(雲雲)若為第一義土論之者。

    豈非一質義耶。

    答。

    義有多門。

    若以中道第一義為非淨穢者。

    我淨土不毀者。

    則淨緣所見淨土故。

    淨穢二緣所見異也。

    以非淨穢為一質。

    然論文以第一義谛土不雲非淨非穢。

    但對穢土以為淨土。

    故依論文。

    為二質一處也。

    若言于第一義谛淨質而衆生見穢土為一質者。

    亦可得此義。

    然娑婆穢土不則以第一義為體。

    以第一義對穢為淨土故之。

    依顯相雲二質也。

    又一義雲。

    論釋清淨國土無上雲。

    量者方便亦現一切佛國土清淨莊嚴。

    是出世間無漏善所生。

    一切佛非世間有漏善根所生故(文) 論疏雲(土界形量反因量)○二者因量謂無漏善根生。

    非有漏善起也。

    ○是出世間下釋因量(文)依因量義。

    淨土是出世善根得。

    穢土是有漏業生。

    由此義故。

    是二質也。

    言如首真天子者。

    華嚴遊意雲。

    首真天子是色界淨天來故。

    欲界穢處不相礙(雲雲)觀經疏雲。

    如首陀那天子穢不礙彼淨(雲雲)私雲。

    淨居天雲首陀會同欤異欤。

     問。

    淨名。

    斷取妙喜淨土。

    置此土中。

    是名一質二處者。

    爾前後二處為質欤。

    為當何耶。

    答。

    此是一質先後二處。

    又正是一時也。

    問。

    若是前後。

    則生滅非一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