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九

首頁
     答。

    且總為一如一質異。

    見土為一質等也。

     玄教迹義雲。

    且是一土。

    存彼後來。

    此故一質二處(文) 華嚴遊意雲。

    妙喜一世界。

    本在東方無動處。

    淨名斷取來西方。

    ○今更據淨名釋。

    雲不可思議菩薩以娑婆世界擲置他方不動本據(等文) 問。

    一質異見義雲何。

    答。

    于一質體有淨穢等異見故。

    名一質異見也。

    有愚者雲。

    所見異本質故名異見。

    此非義(矣)智人察之而已。

     教迹義雲。

    問。

    經雲一質異見。

    是何物質耶。

    答。

    一質多種。

    若以一相實為一質。

    以質實相故。

    有六道異見。

    大經雲見一味藥。

    随其流處有六種差别。

    如人見水則有三塵鬼見于火。

    倒心所感故成水火二見。

    如人恒河為水。

    鬼見為火。

    天見為地。

    魚見窟宅。

    淨穢亦爾。

    業不同故。

    見淨穢。

    實無如此淨穢。

    此是中道土質。

    淨穢二緣見其二土。

    此以中道為一質。

    以六道所見為異見也。

    三塵者。

    色。

    味。

    觸。

    可尋之。

    法華玄九雲。

    如人見水則有三塵。

    鬼見于火但有色觸(雲雲) 次文雲。

    攝論師明皆唯識為淨土體。

     以心為淨土體。

    今宗以中道為淨土體。

    則窮源盡之。

    談彼唯識對。

    唯是對治教門。

    非究竟理也。

     次文雲。

    就迹為論。

    一質二見者。

    身子見佛土穢但見人土。

    梵王見天土。

    而佛土非人天土。

    如經雲。

    寶莊嚴土。

    而況釋迦真土(文)意雲。

    此言真土猶是迹耳。

     名玄。

    但二緣所見。

    各自不同心。

    依佛惠則還是淨質。

    若不依佛惠則于一淨質遂見其穢。

    故名一質異見(文) 螺髻依佛惠見淨。

    身子不依佛惠見不淨也。

    然此文約中道土明一質異見也。

     問。

    于淨質見穢土者穢土燒盡時。

    淨土亦燒耶。

    答。

    教迹雲。

    惡業故見不淨燒。

    而淨實不燒也(文) 問。

    淨土壞時。

    穢土亦壞耶。

    答。

     次文答此問雲。

    穢随壞也。

    于淨寄見穢耶。

    以淨壞故。

    則穢緣無所見。

    如鬼本于水見火。

    水竭不見火也。

    于穢質見淨土亦然(文) 法華玄九雲。

    淨質屬淨業所起。

    于淨寄見穢耳。

    以淨壞故則穢緣無所見。

    如鬼本于恒河水見火。

    恒河水竭鬼則不見火也。

    問。

    于穢質見淨。

    複雲何耶。

    答。

    例此可知也(文)例此可知者。

    于穢質見淨者。

    若穢土壞時。

    淨緣無所見也。

     問雲。

    何名淨質。

    又名穢質耶。

    答。

    淨業所感。

    名為淨質。

    穢業所感名為穢質也。

    問。

    其所感者。

    是何物耶。

    答。

    淨業所感四塵等。

    名為淨質。

    穢業所感亦爾。

     問。

    于淨質上。

    以惡業故見穢土者。

    所見穢土。

    既是惡業所感。

    則是穢質。

    若爾。

    淨穢各有穢體。

    何名一質耶。

    答。

    此有二義。

    一雲。

    淨穢二緣所見。

    實無其體。

    推實但是中道實相。

    非淨非穢。

    然約緣中。

    且随一義建立一質。

    或以淨土為一質。

    或以穢土為一質。

    故明實體無定準也。

    難雲。

    上文雲。

    以惡業故見穢燒時淨土不燒。

    此明淨質。

    次文問答雲。

    于穢質見淨。

    亦此然。

    意雲于穢質上見淨土者。

    穢土燒時。

    淨土亦壞。

    此明穢質。

    此則淨質上惡業見穢。

    無有穢質。

    若是穢質。

    淨土應随壞。

    如後文所明耶。

    故知。

    壞不壞事異。

    由質體有無也。

    第二義雲。

    若淨穢業各感質體。

    名為異質。

    若淨業感淨質。

    穢緣雖見穢。

    但是淨質。

    而無穢質也。

    難雲。

    雖脫存已之難。

    猶随一難。

    謂于淨質上。

    穢緣見不淨。

    亦由惡業。

    同借業力。

    何一有質質體。

    一無質體耶。

    答。

    業力所見。

    總相雖同。

    然于其中亦有差别。

    謂業正感外四塵等。

    于阿梨耶識變異分中。

    任持成質。

    此則有質。

    若于本識無有質體。

    但于分别意識妄起倒。

    或見穢見淨者。

    則無質也。

    如人夜分見繩為蛇。

    其人亦感繩而妄也為蛇等也。

    問。

    身子見穢土有穢質耶。

    答。

    準法華意。

    亦有穢質也。

    難雲。

    若爾。

    穢土燒時。

    亦應有淨土壞義耶。

    于穢質見故。

    何必佛淨土不壞耶。

    答。

    佛淨土自由淨業。

    不借身子穢土。

    故不壞也。

    自有淨。

    由身子穢。

    謂天見恒河為寶地者。

    此穢盡時。

    淨随壞也(後義應勝。

    宜須審取) 華嚴遊意雲○惡業衆生。

    若淨若穢。

    皆見穢。

    如餓鬼彼但非處火。

    見恒河水亦是火。

    亦如師子國采珠。

    福德人得珠。

    薄福人見珠成蛇非但見蛇成蛇見珠亦成蛇以是故二質一見也(雲雲) 又雲。

    如釋摩南經。

    摩南城七寶所造。

    摩南見金柱見木柱。

    唯于一金柱複見木柱。

    此則是一淨質。

    緣見淨穢。

    名一質異見。

    一淨質既然。

    一穢質類爾可知。

    問○摩南藏金柱。

    餘人猶見木柱。

    為不見。

    解雲。

    具有見不見。

    何者于摩男金上見木。

    摩男既藏金。

    則不見不。

    如于珠上見蛇狀。

    既藏珠則無蛇可見。

    問。

    若藏金。

    餘人不複見木。

    則着壞業果義。

    彼何故見木。

    由彼惡業所以見木。

    見木是業果。

    今既無金不複見不。

    則壞業果義也。

    解雲。

    颠倒之物。

    并有所屬摩男。

    于摩男邊強故。

    摩男藏金。

    餘人不複見木也。

    言見者。

    明摩男雖藏金。

    彼猶見不。

    問。

    若無見金猶見木。

    則成兩質義。

    若是一質無金。

    則不見木○解雲。

    雖猶見木。

    而是一質○大師于此舉神蛇為喻。

    有人行見一蛇則斬之。

    蛇腹中有酒肉。

    ○此蛇是神蛇。

    人酒肉祭神故。

    蛇得酒肉。

    ○蛇将人酒肉去。

    人猶見酒肉在。

    ○唯是一酒肉○業行不可思議如此(文) 法華玄雲。

    問。

    經雲餘衆生見燒盡。

    吾淨土不毀。

    是何淨土耶。

    答。

    羅什雲。

    是異質同處義。

    淨穢二質。

    同在一處(雲雲)(同大乘玄文) 大乘玄雲。

    一質二見者。

    身子見佛土穢。

    但見人土。

    梵王見天土(雲雲)此依維摩經。

    法華玄亦同之。

     新撰疏雲(壽量品)問。

    靈山具三土不。

    答。

    靈山本不生滅則法身土。

    菩薩見靈山寶玉。

    則應身土。

    凡夫二乘見土石。

    是化身土。

    随緣見佛有三佛。

    未曾三土亦然也(文) 問。

    二經所說。

    同依業淨穢見淨穢異也。

    何以法華所說為異質土。

    以淨名說為一質耶。

    答。

    此有二義。

    一雲。

    具有多義。

    各舉一邊耳。

    一雲。

    于一處中有種種異土。

    謂淨穢粗妙等也。

    望異類土或說論一質或名異質。

    意雲。

    佛及凡夫所見。

    各有質體。

    法華說之為異質。

    然凡夫見穢土。

    亦以佛淨土雲為緣而見義有也。

    若望此土則名一質。

    維摩據之故。

    維摩經雲。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随其福德飯色有異(雲雲)法華但雲吾淨土不毀。

    衆生見燒盡也。

    難雲。

    法華說。

    衆生見佛土燒盡。

    何有說别穢質耶。

    維摩亦說于一器中有二食。

    于一處中有淨穢質。

    何忽為一質耶。

    答(雲雲) 法華玄雲。

    經說。

    身子自雲。

    我見釋迦土穢。

    梵王雲。

    我見釋迦土淨。

    佛複雲。

    我此土淨。

    而汝不見。

    三種皆雲釋迦土。

    故知。

    二緣見釋迦土是人天土(雲雲) 此釋維摩所說也。

    法華雲。

    衆生見劫盡者。

    直明衆生所感之土。

    不論釋迦土。

    凡明壞劫時事。

    而不的論淨土故也(于前二義中後義應勝)法華玄第九雲(變土義)問。

    壽量品雲吾淨土不毀。

    今何故三變而成淨土耶。

    答。

    淨土多門下。

    明異質同處義故。

    淨土不毀。

    穢土被燒。

    今明同質同處義故。

    三變而成淨。

    同質者。

    一淨質。

    一處者。

    無兩質共處也(文) 統略雲(提婆品)上品已各反八方為淨土。

    無大海山河。

    雲何文殊從海出耶。

    答○上明異質異處。

    今明異質同處。

    又上明異質異見今明同質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