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十(私抄)

首頁
    雲。

    今明此是三有之頂。

    豈當止在色界。

    此是無色界頂也。

    若然者。

    與六卷相違今明。

    不相違。

    若是無相及四空。

    其中入禅定者。

    則不來故。

    六卷雲不來。

    其中不入禅定者。

    則來。

    故此文雲乃至有頂也(文) 法華經說。

    故光所照國土。

    長行雲。

    上至阿伽尼宅天。

    偈雲。

    上至有頂(難也)亦可。

    上至非想有頂(雲雲) 人雲。

    釋雲。

    凡夫二乘不見故。

    雲無色。

    事實有故。

    得說來○。

     引阿含。

    說無色天來渡下。

    華嚴商無色界宮殿之香。

    此經下雲。

    文亦說有色。

     金剛般若疏第三雲。

    毗婆沙。

    以五義故立。

    一者舍于曾道。

    二者得未曾道。

    三者得一味解脫。

    四者修十六行。

    五得八智。

    今以五義。

    具立初果。

    下三果者。

    可具三義。

    謂舍于曾道。

    得未曾有道。

    及一味解脫也。

    如此等義。

    教論中廣釋(雲雲) 問。

    金光明中。

    明信相菩薩室。

    諸佛來集。

    爾幾佛來來耶。

    進雲。

    五佛共現。

    付之依大師釋文。

    考本經說。

    信相室之内。

    四方四佛。

    來依之。

    傍釋雲。

    四佛現室。

    宣常住旨(雲雲)有人于本寺為之。

     答。

    釋迦是教主。

    故雖非正入室内。

    然加之。

    名五佛。

     此是華嚴遊意文。

    而不言金光明經。

    雖然信相事在彼經耳。

     華嚴遊意雲(近興)多佛在一處者。

    如法華明。

    十方佛。

    同在娑婆。

    亦如五佛。

    共現信相之室也(文) 問。

    于佛果位。

    具足五眼。

    爾者其中天眼。

    照何境耶。

    進雲。

    照佛果之第一義(雲雲)付之凡夫天眼者。

    依禅定力。

    取得清淨眼根。

    見障外諸色也。

    因果雖異。

    不可壞其法相。

    況惠眼照一切法空第一義谛。

    可開其境界。

    若中道第一義谛者。

    亦是佛眼境界。

    然何今雲天眼能照佛果第一義谛耶。

    答以佛果第一義谛非因位分。

    名為障外。

    故義準因位天眼。

    見障外色。

    釋天眼義望惠眼佛眼境界。

    其體雖不異。

    而且取障外義邊。

    為天眼境界也。

    難雲。

    佛果色性法門。

    可為其境。

    何雲第一義谛耶。

    答以報佛如來淨土。

    第一義谛攝。

    可答之。

     仁王疏上雲。

    時境即智。

    故有此五。

    肉眼者。

    照金剛已還一切諸法。

    皆盡。

    天眼者。

    照如來果第一義谛。

    名為障外。

    惠眼者。

    照常無常等一切法空。

    法眼者。

    照一切有為法因果理等。

    佛眼者。

    究竟諸道(文) 金剛般若疏四雲。

    舉障内境。

    約佛智名肉眼。

    舉障外境。

    目佛智。

    名天眼。

    約二境。

    名惠眼(文) 問。

    于佛果位。

    具足五眼。

    爾照何境。

    名惠眼耶。

    答以佛智約二惠境。

    名惠眼也。

    問。

    照有為因果理。

    名為法眼。

    故以方便惠境可。

    法眼但可以實惠境為惠眼所照也。

    依之無量壽經下。

    說惠眼真也。

    大師傍釋雲。

    照常無常等一切法空(文)若言惠眼自照真俗二惠境者。

    惠眼外。

    何處别有法眼耶。

    答照有為因果。

    名法眼。

    照有為無為。

    空及餘常無常人法等。

    世谛事。

    名惠眼。

    故惠眼法眼。

    不可相濫。

    但無量壽經文。

    且明一途義。

    今依大品意。

    如此釋給也。

     金剛般若疏第四雲。

    約二惠境。

    名惠眼。

    無量壽經言。

    惠眼見真境。

    見真境名惠眼。

    大品往生品中雲。

    惠眼無法不見。

    又雲。

    而無所見。

    大智論雲。

    具總相惠。

    别相惠。

    名惠眼。

    故知。

    惠眼具二惠也。

    法眼可知。

    曰依不了。

    佛眼具了。

    故名佛眼。

    亦見佛性。

    故名佛眼也(文) 仁王疏雲。

    惠眼者。

    照常無常等。

    一切法空。

    法眼者。

    照一切有為法因果理等。

    佛眼者究竟諸道(文) 無量壽雲法眼觀察究竟諸道者。

    因果道也。

     問。

    付佛果五眼。

    以佛眼對餘四眼。

    雲何釋其相耶。

    答四眼不了。

    佛眼具了。

    故名佛眼。

    亦見佛性。

    故名佛眼(此二釋也) 問。

    佛果萬德。

    皆究竟到彼岸。

    何雲四眼不了。

    佛眼獨具了耶。

    答四眼不了者。

    還舉因位四眼。

    顯果位方有佛眼欤。

    謂佛果四眼。

    究竟義邊義分。

    名佛眼。

    非佛果四眼外。

    别有佛眼也。

    又付佛果四眼。

    各互有所不了。

    佛眼總具了也(文) 淨影釋名總相佛眼也。

     問。

    開中所譯。

    妙法華經。

    有提婆品耶。

    答。

    義疏第一雲。

    羅什舊經。

    有二十七品。

    後更有提婆達多品者(雲雲)釋法獻。

    于于阗國。

    得此品。

    梁末真谛。

    翻此品安之。

     問。

    法護正法華。

    有此品。

    羅什何故不翻譯之耶。

    答。

    疏一雲。

    事亦難明。

    今且以三義往釋。

    一者外國傳雲。

    流沙以西。

    多有此品。

    流沙以東。

    多無此品。

    所以然者。

    小乘之流。

    皆謂諸大乘經。

    并是調達所作。

    是以諸國。

    或有阙之。

    羅什既在龜茲國。

    或容不見此品。

    故不翻之。

    二者羅什譯經。

    觀察機情。

    每多存略。

    若具翻智度論。

    則十倍于此。

    ○故正法華經。

    凡有十卷。

    删彼煩文。

    略為七軸。

    三者塔品命持。

    而持品應命。

    言勢相接。

    而忽間以提婆。

    則文似非次。

    恐末葉多惑。

    所以别之(文)新撰同之。

     問。

    法相祖師。

    破此說。

    今如何通耶。

    答(雲雲) 法華玄贊一雲。

    什公本無之者。

    古傳解雲。

    蔥嶺已西。

    多有此品。

    已東多無。

    什公既在龜茲。

    故無此品。

    若爾。

    法獻于于阗國。

    如何得此品。

    于阗亦在蔥嶺東故(文)對雲。

    梁僧祐法師。

    三藏集雲。

    蔥嶺已東。

    此品多無。

    故什公本無之(雲雲)慈恩法師。

    破彼師。

    然今嘉祥。

    亦取彼解。

    故今對之。

    雲蔥嶺已東多無。

    此品什本既無。

    理當不見之。

    少則有故。

    法獻得之于阗。

    在蔥嶺東。

    亦不相違。

     又雲。

    又有解雲。

    塔品命持。

    而持品應命。

    言勢相接。

    而忽間以天授。

    則文勢疏斷。

    什雲恐末葉多惑。

    所以删之。

    若爾。

    即取舍真文。

    并由羅什。

    删繁好醜并在一人。

    斯為未可。

    釋道安以翻經者。

    義略經文。

    乃作五失三不異(雲雲) 今考。

    釋道安本文。

    雲三不易。

    今作異。

     故天授品梵本皆有。

    又天品顯已重法為殊。

    以求經力勢大。

    龍宮湧出經。

    威速疾龍女道成。

    贊勸于人。

    何不此後即有持品(雲雲)對雲。

    命持應持。

    二章相生。

    末葉下愚。

    見而易知。

    然經力大。

    以勸持經。

    義實非無。

    何以梵本深遠義趣。

    而難翻譯。

    随情巧耳。

    又道安雖是印手菩薩。

    何必抑制無相佛化。

    存略适化。

    恐乖誡物。

    并是上人弘道巧術況複道安非翻者。

    直作五失痛翻譯。

    豈以三不易之為龜鏡不。

    亦翻梵為漢乎。

    又言天授品梵本皆有者。

    何又自雲但是什公梵本差脫耶。

    若梵本容有者。

    古師亦評之。

    新通何用乎。

     問。

    什公所譯妙法花。

    以屬累品。

    安經中。

    有何所以耶。

    答羅什善得經旨。

    安屬累品。

    置經中也。

    此有五證。

    一者屬累未分身還本國。

    爾時土方複穢。

    若在經末。

    妙音何被誡勿生下劣想耶。

    二下雲大土者。

    普禮分身。

    東土上人。

    不應獨接足多寶。

    三觀音奉珠。

    亦不應但為二分。

    四神力已前。

    明諸佛所乘。

    一章義了。

    即明付屬。

    藥王以後。

    明菩薩所乘。

    衆便散席。

    五屬累品。

    明付屬藥王等品。

    受命弘經。

    以此推之。

    不應在經末也。

     或第二第三。

    合為一義。

    同二佛故。

     義疏第一雲。

    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