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乘佛性慧日抄

首頁
    中有無漏故。

    無漏中亦有有漏。

    豈得以酪不生乳。

    即不許乳無酪性而生酪耶。

    聖無作凡之理。

    即不許凡無聖性而作聖耶。

    因何妄此例。

    誤其後學。

    凡衆論師。

    立義宗者。

    必依聖說。

    大小雖别非說見道已前。

    異生位中成就有為真無漏也。

     問。

    瑜伽論雲。

    地獄成就三無漏根。

    答。

    應定當得。

    因中說果名為無漏。

    非克性也。

    猶如有乳即說有酪。

     問。

    我宗立義。

    法爾本有有漏種子名生自果。

    故因果理無雜亂矣。

    本無智種何生無漏。

    答。

    豈得金不生石即不許石生金耶。

    此如涅槃說。

    以水不生酪。

    即謂乳中先有酪性。

    不識由因異也。

     問。

    無漏如明。

    有漏類闇。

    明闇既别。

    雲何得生。

    答。

    佛既釋已。

    涅槃經乳酪為喻。

    乳性甘冷。

    酪性酢熱。

    必先以酢熱性物投之乳中。

    與乳甘冷其性相違。

    漸令前前甘冷性滅。

    後後酪熱性生。

    以無漏教生聞熏習。

    與有漏相違。

    令前前有漏漸滅。

    于後後念無漏漸生。

    非有漏中前有無漏。

    此如以酢投之乳中令乳生酪。

    非是乳中先有酪性。

    豈得冷熱相違。

    不許乳生酪哉。

     問。

    有漏輕熏。

    何生無漏勝解。

    答。

    箭竹生蔥角生于蒜。

    遇小緣力異類相生。

    況聞薰習種多劫薰習不生無漏。

    因何唯信外道無不可生。

    不信如來說轉無明為明。

    有漏生無漏耶。

    故順正理論第二雲。

    唯約無漏五蘊刹那無同類因而得生起。

    若大乘義無刹那者。

    出何經論破五類耶。

    既後無破義别同前。

    如說預流果人不落惡趣。

     問。

    若爾三論真如種子所依如何。

    答。

    聖說非一。

    如上略顯。

    金剛三昧經雲。

    信自身中真如種子為妄所翳。

    舍離妄心淨心清白。

    知諸境界意言分别。

    曉法師釋。

    信住自性佛性正第一義空中道種子。

    具如彼論。

     問。

    何以得知阿賴耶識即如來性。

    答。

    密嚴經上雲。

    種子賴耶識。

    諸習所纏覆。

    譬如摩尼寶随緣現衆色。

    雖住衆生身。

    體淨而無垢。

    是決定種性。

    亦有大涅槃。

    下卷雲。

    如來清淨藏。

    亦名無垢智。

    常住無始終。

    離四句言說。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惠不能知藏則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别(述曰。

    如來清淨藏名無垢智。

    同涅槃佛性者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如來藏是理也。

    世賴耶是心也。

    如金是理也。

    指環是心也。

    金為環體喻真谛也。

    環為金相喻俗谛也。

    藏即賴耶識者。

    藏為真也。

    識為俗也。

    仁王雲。

    于谛常自二。

    于解常自一。

    梁攝論雲。

    智障極盲暗。

    謂真俗别故。

    惡惠不能知。

    口言唯識。

    意迷唯心。

    既理心外别有無漏有為。

    豈得諸識所緣唯識所現者耶。

    若少得悟藏即賴耶。

    唯識之妙茲顯。

    惡惠之弊亦息。

    幸能審察欤) 問。

    藏即賴耶。

    何入楞伽。

    如來藏不生。

    賴耶生滅。

    答。

    彼于真俗非一門也。

    此約真俗非異門說。

    故非相違。

    問。

    此意如何。

    答。

    藏為體如金。

    七識為相如金相。

    體相常不相離。

    金性常。

    相無常。

    如金或為穢器或造尊容。

    金性是常有相淨穢。

    識藏亦爾。

    如來藏是真體。

    本識是俗本相。

    六趣三乘俗末相相末依本相故。

    六趣三乘以賴耶為性。

    相依體故。

    六趣三乘以如來藏為性。

     問。

    楞伽密嚴雙說識藏為諸法因。

    涅槃兼說理心為佛正因。

    有何差别。

    答。

    理心雖同。

    無始不可說其前後。

    心依于理。

    理即無依。

    如維摩說。

    無住無本。

    餘皆有本。

    故大乘經多說其理名為本性。

    事中以心為本。

    故說理心為本。

     問。

    何故善戒唯說法性不說心耶。

    答。

    理雖亦與染法為依。

    生善不善有恒沙性功德。

    無恒沙性塵勞。

    順即淨善。

    違即染污。

    由此修得為客性。

    理功德名本性。

    凡夫由此法界定得成佛。

    聖人不由法界定作凡夫。

    心未如是。

     問。

    夫論種子必具六義為能生因有所生果。

    故攝論為顯種子六義頌曰。

    刹那滅俱有。

    恒随轉應知。

    決定待衆緣。

    唯能引自果。

    真如不生。

    何為種子。

    答。

    法界功能雖名種子。

    非是四義熏成。

    無其六義故說客性及有為故。

     問。

    既無六義何為佛因。

    答。

    法爾種亦不是與能熏相應熏成何得名種。

    故知六義種子。

    唯說有為。

    四義所熏唯說客性。

    不可例同。

    故勝天王分雲。

    真如雖生諸法。

    而真如不生。

     問。

    四依所說豈鉾楯哉。

    答。

    三論教中就生滅門說一分義。

    故非相違。

    問。

    其義如何。

    答。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一心真如門。

    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二心生滅門。

    依如來藏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之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名阿梨耶。

    據後無妨。

     問。

    賴耶何為染淨法因。

    答。

    此識有二種義。

    則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一本覺義。

    所謂心體離于念相。

    乃至如來平等法身。

    二不覺義。

    無明住地前淨法性。

    後染法因。

    故密嚴下雲。

    諸仁者。

    阿賴耶識。

    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

    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

    常與諸乘而作種性。

    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楞伽勝鬘亦同此意。

    廣如起信。

     問。

    染淨既異。

    一識何生。

    答。

    如末尼寶因日見觸則能生火。

    若因觸月光即能生水。

    水火性乖。

    一珠能生。

    随光明昧多少不同若迷心緣習氣生死無息。

    随迷輕重六趣不同。

    由聞熏習漸生悟心起觀涅槃随悟勝劣三乘有别。

    故密嚴下雲。

    如末尼寶體性清淨。

    若有置于日月光中。

    随其所應各雨其物。

    阿賴耶識亦複如是。

    是諸如來清淨之藏。

    與習氣合。

    變似衆花。

    同于世間。

    若無漏相應。

    即雨一切諸功德法。

    如乳變異而成于酪乃至酪漿。

    亦如出生風水龍王。

     問。

    若許無為以為本性生無漏者。

    即同外道常法為因。

    答楞伽第二佛自答言。

    我說法空為如來藏。

    不同外道數論冥谛及我遍計。

    法空圓成。

    佛已自釋。

    何更妄難。

     問。

    理生無漏。

    何涅槃言我因無常果是常耶。

    答。

    若非因對正果。

    因無常果常。

    如發心加行與因果為因。

     問。

    理為佛種。

    無情真如亦是佛性。

    答。

    依大乘玄大有二門。

    一通門攝俗從真。

    二别門攝真從俗。

    若約通門。

    一切法中有一切法。

    如似因陀羅網。

    有情非情各有佛性。

    若約别門。

    即非佛性。

    情非情别。

     問。

    通無疑。

    别門如何。

    答。

    涅槃經就别别有情。

    各各當果說其因體。

    有當果性。

    名有佛性。

    故是有情非無情也。

    真如是一。

    所望不同得名各異。

    若望十方諸佛報身名佛性屬主釋。

    法身名佛性持業釋。

    若望一切衆生名佛性有财釋。

    因取果名故。

    若望無情非佛性也。

    無當果故。

    故言為簡非佛性說于佛性。

    非佛性者。

    謂瓦石等無情之物。

     問。

    理有何力定當成佛。

    答。

    涅槃三十六雲。

    一闡提人煩惱因緣。

    現在之世能斷善根。

    佛性力因緣故。

    未來還生善根。

    佛性論第二雲。

    此清淨性事能有二。

    一于生死苦中能生厭離。

    二于涅槃欲求願樂。

    若無清淨之性。

    如是二即不得成。

    唐攝論雲。

    又佛界普為一切作證得因。

    今諸菩薩悲願纏心勤求佛果。

    寶性起信亦同。

     問。

    理若有力即無闡提。

    答。

    其理佛性如水精珠能清濁水。

    水若常動。

    雖珠有力水不得清。

    有情亦爾。

    雖有理性能生善法妄心常動無漏不生。

    若制一處無事不辨。

    又水性清動則常濁。

    心即自清。

    衆生亦爾。

    本性清淨。

    若妄心恒動即生死輪回。

    若妄心不動即寂滅涅槃。

    準此理教若有理性定當成佛。

    既信一切衆生平等悉有理性。

    豈得執一分衆生不成佛耶。

     問。

    源既一心。

    何故四生六道嚣塵無息。

    三乘五性如是差别。

    答。

    夫生死涅槃理心為本。

    理為迷悟之依。

    心為迷悟之體。

    迷即理名如來藏性。

    心名二種生死。

    悟即理名法身涅槃。

    心名報佛化佛。

    由此理心名為本性。

    曰正因。

    迷有輕重六趣不同。

    悟有淺深三乘性别。

    迷悟之業名為客性。

    亦曰緣因。

    一切衆生理心平等正因同也。

    迷悟有别緣因有異也。

    正因同故皆應證得阿耨菩提。

    緣因異故分為五性。

    故涅槃說。

    凡是有心當得菩提。

    佛性論雲。

    二空真如應得圓果。

    大悲拔苦必盡不留。

    變易生死大慈與樂第一皆令得大涅槃。

    故法花雲。

    諸佛世尊唯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于世。

    佛知見者。

    即是一乘佛性之異名也。

     問。

    正因既同。

    何故大聖三乘一乘存此兩說。

    答。

    流有百千遂是一海。

    教雖萬差道必無二理有淺深果有近遠。

    如前既說。

    理深即難悟。

    果近即易求。

    随宜方便先淺後深。

    先近後遠。

    所以法花前教五性決定。

    密嚴之後悉當成佛。

    由斯前後權實有殊。

    兩說不同。

    佛自會前從後。

    無經将後同前。

    上代諸論師順佛經。

    亦同此意。

    學三乘者違諸義例颠倒通經。

    謂破二一乘以為密意。

    悉有佛性為非了說。

    若依此釋。

    即小是大非。

    後權前實。

    非但違佛四依會釋。

    亦令無量衆生不信佛性堕常沒中。

    诽謗一乘常處地獄。

    自疑無性障發大心。

    疑他阙因廢大悲願。

     問。

    若爾方便之說真實之教有何差别。

    答。

    三乘一乘。

    五性佛性。

    二說相對其異無量。

    略述六相。

    一信謗罪福多小異。

    法花四雲。

    其有讀誦一句者。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乃至一念随喜。

    當知是人阿毗跋緻。

    我皆與授無上道記。

    更有無量功德。

    如經廣說。

    經雲。

    若人不信。

    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命終入無間獄。

    若以在家出家讀法花者毀罵之罪。

    甚罵于佛有無量罪。

    如經。

    準此信唯一其福如是。

    不信之報如向。

    不信二乘實滅若有何罪。

    信有何福。

    有教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