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乘佛性慧日抄

首頁
    但以一佛乘。

    一道者。

    藥草品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一行者。

    次下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一緣者。

    方便品但為化菩薩。

    義人不同。

    準之可知。

    答。

    存三破二雖同有此。

    其義必異。

    如前屢示。

    設使以此法花一乘非為定說。

    即為自害。

    汝深封執法花但化不定性類故。

    不定性法花教中亦不得道。

    最後涅槃既指此教皆得佛者。

    稱為不解我意之故。

    豈如文取義哉。

    故涅槃雲。

    我初得阿耨菩提時。

    有諸鈍根聲聞弟子。

    以無利根迦葉等不得演說一乘之實。

    随宜方便開示三乘。

    如來去來現在畢竟演說三乘法。

    者無有是處。

    人義準破。

     問。

    如何得知存三一乘。

    答。

    與攝論一乘大意同故。

    到于一有是同一解脫。

    如出生菩提心經同一道同至一城。

    謂同解脫。

    明知非是決定一乘(述曰。

    此上所存一乘業釋。

    今助一釋。

    此如涅槃一闡提等。

    或說有佛性。

    或說無佛性。

    皆是不解我意。

    分别現當準之應悉故。

    遠法師釋雲。

    一乘者乘行一也。

    言一道者道法一也。

    言一行是乘體也。

    言一緣者道法體也。

    法是行緣故名為緣。

    據大攝小其唯一故。

    皆當作佛。

    愚聞不解。

    便言定作。

    如來複說須陀洹等得小涅槃。

    愚人不解便言二乘定不解佛) 問。

    若法花教為決定說。

    不定一類得菩提記文義分明。

    定性二乘何處得道。

    答。

    第五言。

    此法花經多怨難信。

    前所未說而今說之。

    不定二乘成佛教起初轉法輪。

    若前後教說不定因何勞言前所未說而今說之。

    故法花所說。

    佛為小根說一向趣寂聲聞種性永滅無餘。

    瑜伽畢竟所知障。

    乃至唯識法爾定五當得佛道。

    由此名為前所未說而今說之。

    金口之說靡不真。

    一乘之怨唯在是。

    末世弘法良屬四依。

    故涅槃雲。

    我滅度後。

    四依菩薩傳教利生如佛無異。

    世親菩薩彌勒後子。

    龍猛門人。

    善解中邊彰瑜伽意。

    妙釋百論。

    開三論旨。

    付法藏雲。

    婆薮婆豆能解一切契經義理。

    如上具述。

    故法花論釋曰。

    如來前說法異。

    今說法異。

    雲何如來不成妄語。

    為斷此疑如經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如來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既是汝師。

    豈謗道哉。

     問。

    若爾違自。

    如汝所執楞伽既說定性二乘同入佛乘。

    法花所說豈非重煩。

    答。

    雖說定性成佛非如法花。

    故經雲。

    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乃至廣說。

    由此說前所未說而今說之。

     問。

    若爾法花一切二乘同入一乘之說。

    非一定性二乘。

    寄何正說皆歸一乘。

    答。

    第三化城品雲。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當入涅槃。

    我于餘國作佛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

    更無餘乘。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問。

    此是不定非諸定性。

    同正法花故。

    竺法護三藏所譯正法花第三藥草品雲。

    謂臨滅度佛在前立。

    勸發無上正真道意。

    明是不定。

    答。

    爾違同經第四往古品。

    故經雲。

    當來末世或有發意學弟子。

    我成為聲聞複不肯聽受菩薩之教。

    不解佛意。

    所行菩薩一切行悉在無為之想。

    謂當滅度往至他佛世界。

    順殊異行生異佛國。

    當求道惠悉聽啟受。

    爾乃解知如來之法。

    有一滅度無有二乘。

    既言悉在無為之想往至他佛世界豈不定。

     問。

    此亦不定。

    與第三藥草品意同。

    答。

    此釋違文。

    三四意别。

    第三不言佛滅度後。

    言佛前位。

    汝以要法。

    此即見佛聞法。

    花言臨滅度。

    不言他佛界。

    第四雲當來之世佛滅度後不聞法花者在無為之想。

    謂當滅度往他佛界生異佛國準此豈同。

    因何妄釋謗一乘哉問。

    如何得知定性二乘。

    答。

    大智度論九十三雲。

    問曰。

    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

    住在何處具足佛道。

    答曰。

    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

    更不複生三界。

    有淨佛土出于三界。

    乃至無煩惱之名。

    于是國土佛所聞法花經具足佛道。

    如法花經說。

    有阿羅漢若不聞法花經。

    自謂得滅度。

    我于餘國為說是事。

    汝皆作佛。

     問。

    若爾法花于諸聲聞授菩提記。

    總有六種。

    謂别記。

    同記。

    後記。

    無怨記。

    通行記。

    具因記。

    決定二乘寄何記别。

    而期當果。

    答。

    具因記。

    是故論雲。

    決定增上二種聲聞根未熟。

    故如來不與授記。

    菩薩與授記。

    菩薩與記者方便令發大菩提心故。

     問。

    此言菩薩是何大士。

    答。

    是常不輕菩薩。

    故論雲。

    言授記者六處示現五如來記。

    一菩薩記。

    乃至菩薩記者如常不輕菩薩品示現。

    禮拜贊歎言我不輕汝等皆當作佛者。

    示諸衆生有佛性故。

     問。

    佛既不記。

    菩薩何授。

    答。

    嘉祥釋言。

    佛就根熟未熟故與記不與記。

    菩薩約二種義所以與記。

    一有佛性故。

    二方便令發菩提心故。

    問。

    既有二義佛何不記。

    答。

    嘉祥又言。

    菩薩例佛義亦得也。

    問。

    何具因記定性成佛。

    答。

    既言具因因何生迷。

     問。

    雖同得記發心各異。

    增上慢者發趣向心。

    其趣寂者令發信解。

    于大乘心非趣向心。

    故基法師釋雲。

    其增上慢根現未熟。

    佛不與記。

    不輕菩薩與記。

    令信有佛性故。

    其趣寂者由無大姓。

    根不熟故佛不與記。

    菩薩與記令信大乘。

    不愚法故(又慧沼法師慧日論第四雲。

    但決定者信發大心成不愚法亦得雲發心)答。

    若爾金口所說虛妄。

    如來極智圓照三際。

    既無成佛之性何言有佛性耶。

    既自乘外無餘所得。

    何說汝等皆當得佛。

     問。

    所說不虛信解大乘。

    令得不愚法之益故。

    答。

    不愚法益非本所記。

    所記不得非期而得。

    豈非欺诳衆生界哉。

    三乘學者亦佛弟子。

    何引大師随妄語中。

    方便品雲。

    佛自住大乘。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我即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

    何令大師成悭貪者。

     問。

    若爾何知安住佛道。

    答。

    不輕品雲。

    爾時四部衆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

    今此會中發陀婆羅等五百菩薩。

    乃至皆于阿耨菩提不退轉者是。

    頌曰。

    時四部衆。

    着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五百之衆。

    并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于我前。

    聞法者。

    乃至諸着法衆。

    皆蒙菩薩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問。

    此但增上。

    非是定性。

    答。

    既言諸着法衆皆蒙菩薩教化令住佛道。

    定性二乘何理非着法衆矣。

    問。

    若爾何經唯舉增上。

    答。

    增上慢者通其五性。

    一切凡夫具七慢故。

    若言定性唯是一類即不攝餘。

    言增上即攝一切。

    總攝别故。

    故說增上非言定性。

    問。

    雖有此釋未可指南。

    答。

    若爾天親所說即應虛妄。

    品中無定性二乘故。

    将立邪執謗于大師以為虛妄。

    抑于大聖以堕悭貪。

     問。

    聲聞授記以為了義。

    何故十法經雲。

    聲聞授記為密意耶。

    答。

    未具功德三平等故。

    同于菩薩授記名為密記。

    非不當得功德具足。

    故法花論雲。

    彼聲聞等得授記者。

    得決定心非成就法性故。

    如來依彼三平等說一乘法故。

    如來法身聲聞法身等無異。

    故與授記。

    非即具足修行功德。

    故十法經下雲。

    以佛性故與聲聞授記。

    此如涅槃。

    佛以随自意語一切衆生未有當果之性悉有佛性。

    楞伽準釋。

     問。

    定性二乘既一乘中得菩提記。

    左何回心。

    答。

    不定性者三界之内發心入大乘。

    定性二乘三界之外回心向大。

    問。

    若爾二死分别雲何。

    答。

    色形軀别。

    壽期長短報。

    稱為分段無色形異壽期長短。

    但以心神念念相傳前變後易名曰變易。

    界内回心在分段生。

    具粗形故。

    界外發心居變易死。

    受細身故。

     問。

    若爾不定二乘以分段身得成圓果。

    答。

    前之三界有分段業無不受後有智。

    要得第四無學之果。

    舍三界身。

    究竟四智。

    方受變易(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辨。

    不受後有。

    是為四智)故佛性論第二雲。

    出于三界外有三種聖人。

    由四種怨障不得四德果(常樂我淨是為四德。

    方便因緣有有無有名曰怨障)智論亦爾。

    其文如上。

     問。

    約無學聖有定不定。

    同受變易。

    有何差别。

    答。

    不定性者回心向大後入無餘受變易身。

    定性二乘般于無餘受變易報。

    報後入大。

    問。

    若爾定性及不定性同入無餘。

    答。

    一乘宗義正如所問。

     問。

    定性二乘無成佛義。

    入無餘滅其理決定。

    不定種性既有佛性。

    何入無餘。

    答。

    三論化城說為無餘。

    非同法相與大虛同。

    因何為難。

    問。

    其體何耶。

    答。

    如楞伽說。

    三摩跋提三昧樂也。

     問。

    此說預流等位向大。

    依邊際定。

    何以為無餘體。

    答。

    夫增壽法。

    必先心念口言。

    願留此身後入邊際定。

    從定出已同行者邊化入涅槃。

    即于此界随樂而住。

    何三昧樂于無量劫不自覺知。

    是資身定。

    又入化城息求大果。

    既心城實有而入。

    商主未滅化城之前。

    如何有心趣大菩提而言向大留身定矣。

    至下具破。

     問。

    若爾此三昧樂九次第定中為何定。

    答。

    前教說之二乘涅槃非諸定攝。

    後教說為三昧樂也。

    此是同身修行法中。

    别有一種三昧滅分段身别受變易。

    非八解脫滅盡定攝。

    問。

    以何得知。

    答。

    滅盡定唯滅轉識不滅依身。

    此滅有身及心故别。

    故瑜伽八十說入無餘涅槃相雲。

    不思餘相。

    正思真不相界。

    漸入滅定。

    滅轉識等。

    次異熟識舍所依止不複得生。

    楞伽雲。

    滅諸根不取未來境界。

     問。

    三乘之人以定願力資分段業令三界長時久住。

    令此粗身漸增勝妙。

    名之變易。

    何入無餘舍分段身受變易。

    答。

    此義非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