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無滅。
是故無有滅谛之一。
亦無無有因果之一。
本自不生。
何有苦集而可到來。
何有五七而可到來。
今亦無滅。
豈有滅道之可出乎。
豈有還滅之可出哉。
是故大乘所觀。
四谛十二因緣。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
謂之八不。
問。
若爾小乘生滅之觀。
是四谛也。
大乘所觀。
是何谛乎。
答。
此是一實谛觀而已。
問。
若爾大乘。
應無四谛。
一實谛故。
答。
對未究竟。
而稱一實體而已矣。
何無四谛。
大乘所觀。
乃斯無量四聖谛也。
十二亦爾。
故大經雲。
苦集滅道。
有無量相。
唯上智知。
非中智知。
又彼經雲。
十二因緣。
其義甚深。
無智無見。
乃是諸佛菩薩境界。
非諸二乘之所及也(已上)如是等法。
皆是大乘所觀也。
問。
第二義耶。
答。
失八不故。
六道紛然。
得八不故。
有三乘聖。
明知八不。
三乘六道。
得失之源。
問。
何以得知。
答。
涅槃經雲。
是一味藥。
随其流處。
有六種味。
述曰。
失一味故。
成六種味。
失佛性故。
成六道異。
言佛性者。
即是八不。
明知。
由失八不。
而成六道生死。
又大經雲。
觀中道者。
凡有三種。
下智觀故。
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
得獨覺菩提。
上智觀故。
得諸佛菩提。
述曰。
言中道即八不觀。
于八不。
有三品智。
随下中上。
證各菩提。
故知由得八不。
而有三乘賢無。
問。
等失八不。
同得八不。
何因得失。
有三六異。
答。
迷于八不。
有輕有重。
故有六道。
悟乎八不。
亦有淺深。
故三乘異。
問。
如來大師。
從得道夜。
至涅槃夜。
于其中間。
恒說八不。
為何事耶。
答。
考乎聖心。
息患為主。
統之教意。
開道為宗。
教播八萬。
類分十二。
而統大要。
唯有二轍。
謂顯中道焉。
滅諸戲論焉。
問。
何以知之。
答。
龍樹叙佛說八不意雲。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述曰。
佛說八不為欲顯于三種中道。
言因緣者。
即是三種中道因緣。
是故論文之能說是因緣。
佛說八不。
為欲滅于五種戲論。
是故論文雲。
善滅諸戲論。
明知有二意。
問。
且三中何。
答。
世谛中道。
真谛中道。
不二中道。
謂之三中。
問。
八不之言。
此是真谛。
何具三中。
答。
是故向雲言約意豐。
何者八不俱通三谛。
言一意多。
問。
亘三谛義。
情未所識。
為陳示矣。
答。
不性八。
計之八不。
是世谛中道。
不假八。
法之八不。
是真谛中道。
不因緣。
二之八不。
是不二中道(亦名非真非俗中/道亦名體中)八不言一。
而其意異。
問。
既雲意豐何止三中而不增多。
答。
中道無窮。
略明三種。
該羅一切。
故不更多。
何者中道。
雖複無窮。
往收唯二。
謂體用也。
二谛中道。
名之用中。
不二中道。
即是體中。
是故三種。
該羅一切。
問。
中道無窮。
不出體用。
若爾但應立二種中。
謂體中道矣。
用中道矣。
何勞立三。
答。
亦有此義。
或時但立二谛中道。
或時開立三谛中道。
不增而四。
不減而一。
問。
雲何如是。
答。
合門二谛。
俗谛名用。
真谛是體。
若據此義。
但立二谛。
不增而三(說二谛/之經意)不二中道。
之名體中。
餘二用中。
于用中道。
開為二中。
用二體一。
名為三中。
若據此義。
則立三谛。
不減而二(說三谛/之經意)問。
此二種中。
及三種中。
但據境論。
亦約智言。
答。
據境既爾。
智何不然。
彼智中道。
唯境可思。
問。
滅何戲論。
答。
滅五種戲論。
一滅惡戲論。
謂彼惡法。
乖理堕墜。
損他感苦。
故名戲論。
二滅有所得善戲論。
謂有得善。
不動不出。
名為戲論。
三滅得無得二善戲論。
謂得無得。
名之為二。
諸有二者。
無道無果。
名之戲論。
四滅二不二名言戲論。
謂二不二。
及以名言皆是名相。
悉名戲論五滅戲不戲之戲論也。
謂有戲論及不戲論。
并是戲論。
若無戲論。
無不戲論。
始不戲論。
問。
于第四重。
名相言說。
以為戲論言忘慮絕。
則非戲論。
名言之外。
更無戲論。
第四重處。
既滅此戲。
于第五重。
滅何戲論。
答。
于第四重。
言忘慮絕。
為不戲論。
今第五節遣此不戲。
故第五雲。
若有戲論及不戲論。
皆是戲論。
言不戲論者。
即指第四重言忘不戲論。
此五重者。
約漸舍義而為言耳。
又有愛論。
謂于諸法。
有取着。
又有見論。
謂于諸法。
作決定解。
如是等論。
皆悉滅破。
問。
八不攝法。
為盡不以。
答。
夫八不也。
言約義豐意深理遠。
總攝一切大乘經論。
甚深秘要義即盡。
略以七義。
顯攝法盡。
一八不是即涅槃五性(此義/如後)二八不具于三種般若。
三八不即是不二法門。
四八不亦是妙法蓮華。
即八軸經。
蘊在八不。
五此之八不即是正法七處八會。
亦在八不。
六八不亦是真應兩身。
即三身佛。
亦在八不。
七八不即是一體三寶。
則委八不。
斯方等之心骨。
正觀之旨歸焉。
攝法周盡明矣。
問。
何言八不三般若耶。
答。
此八不明十二因緣不生不滅觀。
此十二因緣。
八不而生。
觀照能生八不。
實相般若所生八不。
觀照般若。
得如是悟。
為衆生說文字般若。
是故八不。
具三般若。
問。
何言八不不二法門。
答。
生之與滅。
名之為二。
不生不滅。
稱曰不二。
真極可軌所以言法。
至妙虛通。
目之為門。
故八不是不二法門。
答。
于淨名經。
三十餘菩薩。
說不二法門。
命初即雲生滅為二。
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是名為入不二法門。
故知八不即不二門。
問。
答爾不二有三階别。
八不亦然。
答。
不二既爾八不亦然。
初假名言。
而明八不。
未辨八不是無言(初階)次悟八不。
是無言說。
而說八不是無言說。
此是言于無言說矣(第二階)後悟八不是無言說。
而無言于無言說焉(第三階)明知八不亦具三階。
問。
何言八不妙法蓮華。
答。
為八不矣。
道超四句。
理絕百非。
故名為妙。
妙體可軌。
目之為法不為一切諸邊所染。
畢竟清淨。
喻之蓮華。
問。
一乘因果。
名曰妙法。
非是性空。
八不即是性空異名。
何名妙法。
答。
于彼妙法。
有體有用。
若是一乘因果。
常及無常。
如是等法。
皆是妙法之方便用。
非三非一。
非因非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