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一

首頁
    。

    非常無常。

    言忘慮絕。

    不知何目強稱曰空。

    謂體妙法。

    然則八不。

    妙法之心骨。

    正觀之旨歸焉。

    問。

    何以得知空是妙法。

    答。

    方便品雲。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又雲。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藥草喻品雲。

    究竟涅槃。

    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

    述曰論妙法體。

    道超四句。

    理絕百非。

    何名何相。

    稱之寂滅。

    亦名曰空。

    三乘一乘。

    常無常等。

    皆是用耳。

    若息此用。

    則歸此體。

    是故稱曰終歸于空。

    又說一切教。

    為令悟此體故終歸于空。

    問。

    何八不是正法。

    答。

    正法者。

    即是中道。

    中道即是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故知八不。

    即是正法。

    正法即是華嚴之本。

    七處八會。

    以其正法。

    為大宗故。

    問。

    何以得知七處八會正法為本。

    答。

    取前能化所化因果。

    歸非因非果正法。

    徒正法。

    非因非果。

    更出因果等用。

    七處八會。

    即盡于玆矣明知正法為其本也。

    問。

    雖有前釋而情未曉。

    請重為陳。

    答。

    華嚴一部。

    三十四品。

    七處八會。

    從世間淨眼品。

    至普賢菩薩品。

    合三十一品。

    明能化所化因果。

    次如來性品。

    明收向所明因果。

    而歸非因非果正法。

    後離世間品。

    入法界品。

    明從正法非因果。

    更出生因果等用。

    則知正法。

    為華嚴本。

    七處八會。

    為顯正法。

    問。

    何名正法。

    而為其本。

    答。

    華嚴經雲。

    正法性。

    遠離一切言語道。

    一切趣非趣。

    皆悉寂滅性(已上)正法如是。

    問。

    何言八不真應兩身。

    答。

    八不即是中道之法。

    中道即佛。

    問中道即佛。

    有何憑據。

    答。

    涅槃經雲。

    中道之法。

    名之為佛。

    是其良證。

    問。

    八不真身。

    其義應爾。

    應身生滅。

    何名八不。

    答。

    應身生滅。

    非是性實之生滅。

    故名不生等。

    即是世谛之八不也。

    問。

    何言八不一體三寶。

    答。

    一體三寶。

    其體常住。

    即是不生不滅。

    是故八不。

    一體三寶。

    問。

    以常住義。

    而為一體。

    有何明據。

    答。

    涅槃經雲。

    我亦不說三寶無異。

    但說常義。

    無差别耳(已上)明知常住以為一體。

    以三寶同不生不滅。

    故名為常。

    問。

    既言同常。

    何有三異。

    答。

    于一常住。

    覺義名佛。

    軌義稱法。

    知義為僧。

    故具三寶。

    八不甚廣。

    略述梗概。

    恐繁不具。

     二谛義第二 二谛淵博。

    趣爾難辨。

    略開三門。

    以為分别(一大意門二釋名/門三問答分别門)言大意者。

    夫二谛者。

    蓋是言教之通诠。

    相待之假稱。

    表理之玄門。

    引物之巧号。

    真俗罕辨。

    猶卞氏璞。

    是以或有。

    舉喽栗況。

    而空有雙存。

    或有。

    牽按菰例。

    以真俗疊排。

    六家七宗。

    各辟悟府。

    而未見夜光。

    江左江右。

    竟覓圓珠。

    而池猶渾濁。

    暨乎什肇入關裡。

    朗藏出江表。

    池沼創渟。

    和璧是握。

    然則靜滄波之術。

    唯在什肇。

    研尺璧之功。

    孰若朗藏乎。

    今将遠倚什肇。

    近徇朗藏。

    以述二谛矣。

    言釋名者。

    凡有四義。

    一依名釋義。

    謂真是真實之義。

    俗則浮虛之義。

    二因緣釋義。

    謂真是俗義。

    俗是真義。

    三顯道釋義。

    謂真是不真之義。

    俗是不俗之義。

    四無方釋義。

    謂真以一切法為義。

    俗亦如是。

    若論四義之次第者。

    初自性義。

    次明因緣動自性病。

    執病既動。

    是故第三。

    破病悟道。

    既證體中。

    是故第四。

    從體起用。

    初就世俗。

    以釋名義。

    第二漸深。

    第三從用而入體中。

    第四從體而起用也。

    此四種釋。

    皆有明據。

    涅槃經雲。

    苦者逼迫相。

    集者生長相。

    滅者寂滅相。

    道者能除相。

    此依名釋義。

    涅槃經雲。

    說世谛。

    令識第一義。

    說第一義。

    令識世谛。

    是因緣釋義。

    華嚴經雲。

    一切有無法。

    了達非有無。

    此顯道釋義。

    又華嚴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是無方釋義。

    如是四釋。

    通下諸科。

    而應用之。

    問答分别者。

    問。

    一家二谛。

    憑何經論。

    答。

    興皇法師雲。

    經論多文。

    且依二文。

    一大品經雲。

    菩薩住二谛中。

    為衆生說法。

    二中論雲。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

    一家二谛。

    且據此文。

    問。

    泛論二谛。

    不出三種。

    謂本于二谛。

    教于二谛。

    末于二谛。

    而今經論。

    所明二谛。

    為是何耶。

    答。

    且依中論。

    所依二谛。

    是本于谛。

    能依二谛。

    即教二谛。

    所化之徒。

    禀教二谛。

    生空有解。

    不悟中道。

    是末于谛。

    大品準釋。

    問。

    若為所依。

    名之本于。

    教谛末于。

    亦有此疑。

    答。

    佛未出時。

    空有二谛。

    佛出世後。

    依此二谛。

    而為說法。

    是說法本。

    故名本于。

    所言教者。

    即是言教。

    佛依二谛。

    說有說空之言。

    教名為教二谛。

    所言末者。

    形本得名。

    未出世時。

    空有二谛。

    既名本于。

    是故如來出世之後。

    所化之流。

    迷教二谛。

    稱為末于。

    問。

    佛何故依二谛說法。

    答。

    為顯所說實而不虛。

    依谛說法。

    何者。

    凡夫謂有。

    于凡是實。

    故佛說有實而不虛。

    聖知性空。

    于聖是實。

    故佛說空亦實不虛。

    是故佛依二谛說法。

     問。

    能依說法。

    皆實不虛。

    未識所依為是得。

    為是失耶。

    答。

    通得與失。

    何者。

    凡有稱之為失。

    聖人之空。

    名之曰得。

    問。

    若爾依得所說應實。

    依失說應颠倒。

    所依既失。

    能依何實。

    答。

    所依于谛。

    凡有三義。

    一皆得義。

    謂有于凡實。

    于凡稱得。

    空于聖實。

    于聖名得。

    二皆失義。

    謂一色未曾空之與有。

    空有二谛。

    出自兩情。

    故雲皆失(但取小聖之所知/空不取大聖)三亦得亦失義。

    此有二義。

    一者凡聖相空之義。

    謂凡夫有。

    名之為失。

    聖空稱得(通取大/小兩聖)二者大小相望之義。

    謂大聖空。

    稱之為得。

    小聖之空謂之為得。

    小聖之空。

    亦得亦失。

    上望大聖。

    名之為失。

    下形凡夫。

    号之為得。

    而今但取初。

    皆得義而為所依。

    故所說實而不颠倒。

    問。

    所依于谛。

    與末于谛。

    有何差别。

    答。

    三義故異。

    何者。

    本于是通。

    末于是别(一義)本于是能。

    末于是所(二義)本于是前。

    末于即後(三義)問。

    三義意何。

    答。

    所依于谛通凡與聖。

    迷教于谛。

    但凡非聖。

    故通别異。

    所依于谛。

    是則能化(但取真谛/大聖言之)迷教于谛。

    此是所化。

    故能所前後之義。

    與本末同。

    不更釋之。

    問。

    一家二谛。

    為是教耶。

    為是理耶。

    答。

    教也非理。

    何者。

    至理未曾空之與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