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一

首頁
    。

    而今為緣。

    說空說有。

    故教也。

    問。

    何故稱教而為谛耶。

    答。

    谛是實義。

    稱教為體有其多義。

    略而言之。

    依實而說。

    所依實故。

    能依稱谛。

    又空有教。

    實能表理。

    故名為谛。

    又空有教。

    實能利緣故号為谛。

    問。

    二谛是教。

    即違理教。

    言違理者。

    夫教法也。

    說時方有。

    不說則無。

    色等萬法則世谛。

    世谛若教。

    佛說世谛。

    始有色等。

    而不說時。

    應無色等。

    又水火等是世谛法。

    世谛若教。

    但有言教之水與火。

    而應無有實水火用。

    若言爾者。

    口言水火。

    口應燒濕。

    豈有此義乎。

    明知二谛非是教也。

    言違教者。

    大品經雲。

    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

    又雲。

    十二因緣。

    有佛無佛。

    常自有之。

    十二因緣等。

    是二谛。

    既言有佛無佛性恒有故。

    二谛非是教也。

    答。

    二谛有二。

    一謂于谛。

    二謂教谛。

    若于凡有名俗谛。

    故萬法恒有。

    若于聖空稱真谛。

    故性相常住。

    此是于谛。

    何以于谛而難教谛。

    問。

    若爾于谛。

    有佛無佛。

    常自有之。

    教谛若為。

    答。

    約教二谛。

    亦有二種。

    一言說教谛。

    二表理教谛。

    若言說教谛。

    有佛時有。

    無佛時無。

    表理教谛。

    有佛無佛。

    恒自有之。

    問。

    若爾于谛。

    表理教谛。

    有何差别。

    答。

    體同義異。

    何者。

    色等萬法。

    若于兩緣。

    恒是于谛。

    若佛菩薩。

    常是因緣。

    若于二緣。

    教即成于。

    若于了悟。

    于即成教。

    于之與教。

    體無有二。

    問。

    因緣有無。

    是則智境。

    何名教耶。

    答。

    因緣有無。

    兩望論之教。

    發智之義。

    名之為境。

    表理之義。

    稱之曰教。

    問。

    二谛體何。

    答。

    不二為體。

    何者。

    諸法未曾有無。

    而為凡聖。

    說有說無。

    而令悟于非有非無。

    是故不二為二谛體。

    問。

    有何明據。

    答。

    華嚴經雲。

    一切有無法。

    了達非有無仁王經雲。

    有谛無谛。

    中道第一義谛。

    由是故知。

    有無為用。

    非有非無。

    名之為體。

    問。

    若教二谛。

    以不二理為其體者。

    但是一體。

    無異體耶。

    答。

    大乘玄雲。

    若約用論。

    亦得異體。

    問。

    玄義意那。

    答。

    且就用中。

    空有各異。

    故言異體。

    此是傍義。

    非是正義。

    故玄義雲。

    約用為論假為二體。

    但非正義。

    問。

    若爾與他一體異體是異耶。

    答。

    他明定一定異。

    今于不一異中。

    假說一異。

    故與他異。

    問。

    教谛體爾。

    于谛體那。

    答。

    亦通一異。

    何者于彼忘情。

    空有各異。

    故名異體。

    終無兩物。

    其猶如眼病之空花異空無花。

    是故亦以中道為體。

    問。

    開門二谛。

    合門二谛。

    是何等耶。

    答。

    空名真谛。

    有稱俗谛。

    此是開門。

    空有為俗。

    非空有真。

    此是合門。

    問。

    何故前名之為開門。

    後稱合門。

     答。

    于後二谛。

    俗谛開之。

    以為二谛。

    故前開門。

    合前開門。

    而為俗谛。

    故後合門。

    問。

    開合二谛。

    分體用耶。

    答。

    開門二谛。

    合門俗谛。

    名之為用。

    合門真谛。

    目之曰體。

    問。

    何故合門真谛稱體。

    自餘名用。

    答。

    諸法實相。

    未曾有無。

    故非有無。

    名曰體也。

    非有非無。

    而為衆生。

    假說有無。

    是故有無目之為用。

    問。

    用門既有開之與合。

    于其體門。

    亦有開合。

    答。

    立開合者。

    但據用言。

    何者。

    用門空有異故。

    淺深别故。

    兩緣異故。

    得失别故。

    開之二谛。

    形于其體。

    同是用故。

    望于其真。

    同是俗故。

    合之俗谛。

    體門不爾。

    不論開合。

    若據從體起用義。

    攝用歸體義。

    而為論之。

    亦得開合。

    但非開合正意而已。

    問。

    一家何故。

    建立開門合門二谛。

    答。

    為釋佛經。

    何者。

    佛經或說三谛。

    或說二谛。

    為欲釋說二谛經故。

    立乎合門。

    為欲釋說三谛經故。

    立于開門。

    問。

    何經說二谛三谛。

    答。

    華嚴經雲。

    谛了分别諸法時。

    無有自性。

    假名說悉欲分别世谛義。

    一切諸法。

    語言斷心行寂滅。

    如虛空悉欲分别真谛義(此二/谛經)仁王經雲。

    有谛無谛。

    中道第一義谛(此三/谛經)問。

    四重二谛。

    何等是乎。

    答。

    有俗空真是為初重。

    空有為俗。

    非空有真。

    名第二重。

    空有為二。

    非空有稱之不二。

    此二不二。

    目之俗谛。

    非二非不二。

    方名真谛。

    是第三重。

    二不二。

    非二非不二俗。

    言忘慮絕。

    名之曰真。

    是第四重。

    問。

    四重二谛。

    為有依據。

    答。

    有也。

    大品經雲。

    有名世谛。

    空名真谛(初重/之證)大品又雲。

    若有若無。

    世谛故說非有非無名第一義(第二/重證)華嚴經雲。

    不着不二法。

    知無一二故(第三/重證)華嚴又雲。

    谛了分别諸法時。

    無有自性。

    假名說。

    悉欲分别世谛義。

    一切諸法。

    語言道斷。

    心行寂滅。

    如虛空。

    悉欲分别真谛義(第四/重證)問。

    四重二谛。

    何教何理。

    答。

    義則不定。

    若随義門。

    第四重真。

    詺之為理。

    名言絕故。

    自餘稱教。

    名言涉故。

    若随根門。

    義亦不定。

    或有根緣。

    禀于初重了悟正道不須後重。

    即俗名教。

    真谛為理。

    或有根緣。

    禀初不悟。

    至第二重。

    始悟正道。

    即前名教。

    第二重真。

    稱之為理。

    或有根緣。

    禀前猶迷。

    受第三重始悟正道。

    第三重真。

    目之為理。

    自餘名教。

    或有根緣前三不悟。

    受第四重。

    方悟正道。

    第四重真。

    名之曰理。

    自餘為教。

    問所以何義建立四重。

    答。

    由六義故。

    建立四重。

    一順機得道義。

    二依谛說法義。

    三經說不同義。

    四漸次化物義。

    五導凡接聖義六曉喻淺學義。

    問。

    六義意那。

    答。

    第一義言。

    自有機緣。

    禀初二谛。

    而悟正道。

    不須後重。

    乃至自有禀前三重。

    猶未悟。

    受第四重。

    始得悟道。

    第二義言。

    所依四重。

    是故能依。

    亦有四重。

    第三義言。

    于佛經中。

    四重二谛。

    為釋佛經四重二谛。

    而立四重(佛經四重如/次上出)第四義言。

    凡夫橫謂形心外物是實有也。

    是故諸佛出世。

    為設是世俗。

    實非是聖。

    實諸法性空。

    乃名真谛(此初/重意)衆生便謂有非實谛空是真實。

    舍有取空。

    是故次說空有是俗。

    非空有真(第二/重意)或者。

    舍邊還滞乎中。

    是故次說邊之與中。

    是俗谛。

    非邊非中方稱真谛(第三/重意)或者。

    既遣邊之與中。

    複滞名言。

    是故次說名言為俗。

    無言名真(第四/重意)第五義言。

    為五乘人。

    而說四重。

    人天初重。

    二乘第二。

    菩薩後二。

    問。

    雲何如是。

    答。

    凡夫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