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一

首頁
    有。

    二乘滞空。

    有得菩薩。

    滞乎中道。

    亦封名言。

    故如次說。

    第六義言。

    對毗昙宗。

    而立初重。

    對成實宗。

    立第二重。

    對地攝宗。

    立後二重。

    問。

    何如是對。

    答。

    毗昙宗雲。

    刀杖逼迫等。

    事苦俗。

    苦無常等十六谛理。

    稱之真谛。

    是故今謂汝理與事。

    并我俗谛。

    諸法性空。

    乃名真谛。

    成論宗言。

    有俗空真。

    是故今謂。

    汝空與有。

    并我俗谛。

    非空有真。

    地攝兩宗。

    依他分别二性為二。

    名之俗谛。

    彼真實性。

    稱為不二。

    是謂真谛。

    是故今謂。

    汝二不二。

    并是我俗非二不二。

    方名真谛。

    彼宗又雲。

    三性名之。

    為安立谛。

    是俗谛也。

    三無性稱非安立谛。

    謂之真谛。

    今對之雲。

    汝之安立非安立谛。

    俱是我俗。

    言忘慮絕。

    始稱真谛。

     問。

    新論宗。

    立四重二谛。

    與今所雲。

    有何異耶。

    答義意其殊。

    何者。

    彼宗法體淺深。

    而立四重。

    謂初重淺。

    第二重深。

    彼第三重。

    勝第二重。

    第四重深乎第三重。

    即第四重。

    為至極理。

    今家四重。

    非據淺深。

    次第而立。

    所以。

    立四重之義。

    凡有六意。

    如前應知。

    若爾今家所立四重。

    淺深不定。

    随機判耳。

    若随義門及以曉喻淺學義等。

    而為談之。

    彼宗第四重之真谛。

    攝于今家第四重俗。

    何者。

    彼宗第四重真體或有或無。

    由言不及。

    名不可說。

    是故攝于今家俗谛。

    問。

    空有二谛。

    為是即耶。

    為是離。

    答。

    非即非離。

    又非俱非。

    問。

    若爾。

    何言二谛相即。

    答。

    此是離四句即而已。

    何者。

    非即非不即。

    非亦即亦不即。

    非非即非不即。

    而為衆生。

    假名相即。

    問。

    假名相即。

    其義若為。

    答。

    曆法論即義則無量。

    談其大節。

    略有三種。

    謂空有橫相即焉。

    二不二豎相即焉。

    得之與失相即焉。

    問。

    三種相即。

    其意若為。

    答。

    空是有空。

    有是空有。

    空是有空。

    指有為空。

    有是空有。

    指空為有。

    指有為空。

    是空即有。

    指空為有。

    是有即空。

    是故名空有相即(此橫相即且/約開門)二是不二二。

    不二是二不二。

    二不二二。

    指不二為二。

    不二二不二。

    指二為不二指不二為二。

    二即不二。

    指二為不二。

    不二即二(此豎相即且/就合門)諸法未曾得之與失。

    若于了悟。

    稱之為得。

    若于惑者。

    名之為失。

    得之與失。

    其體無二。

    于了悟。

    失還成得。

    若于惑者得還成失。

    然則得是失得。

    失是得失。

    得是失得。

    指失為得。

    失是得失。

    指得為失。

    指失為得。

    是得即失。

    指得為失。

    是失即得。

    問。

    言相即者。

    是何義耶。

    答。

    言相即者。

    不二之義。

    空之與有。

    其體無二。

    故相即耳。

    問。

    若爾與開善法師一體相即是何異耶。

    答。

    異也。

    何者。

    開善法師。

    以真谛空。

    而為體故。

    二谛一體。

    體無二故。

    空有常即。

    今三論家。

    空有為用。

    不二為體。

    于其用中。

    空宛然有。

    有宛然空。

    故言相即。

    非謂以空而為其體。

    體無二故。

    二谛相即(此據空有相即/之義與開善異若二不二豎即義開/善等之未所逮知)一體言同。

    而其意異。

    問。

    一家相即。

    據何經論。

    答大品經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橫/即證)中論四谛品雲。

    假名即是中道義(此豎/即證)涅槃經雲。

    一切世谛。

    若于如來。

    即是第一義谛(得失即證。

    然涅槃/經文具含二意。

    一因緣空。

    有若于如來。

    即是中道。

    二凡夫二乘有所得/大。

    謂情之失。

    若于如來。

    即是得也。

    于通得失。

    佛于得故。

    今取後/意以為證也)問。

    二谛攝法。

    盡不盡耶。

    答。

    開善法師雲。

    攝法盡也。

    莊嚴法師雲。

    攝法不盡。

    各執片義。

    互相诤論(二師之義繁/故不述)今三論家雲。

    有盡不盡。

    凡有二義。

    一者。

    于大乘經。

    具有二文。

    有時為緣說攝法盡。

    有時為緣說攝不盡。

    并是如來。

    為緣方便善巧之說。

    不應執片而為诤論。

    二者。

    一家複有單之與複。

    六種二谛。

    欲盡則盡。

    若欲不盡。

    則攝不盡。

    問。

    盡不盡說出在何經。

    又單複何。

    答。

    涅槃經雲。

    苦集滅道。

    攝法皆盡。

    苦集滅道。

    即是二谛(此攝/盡文)仁王經雲。

    薩芸若覺。

    出二谛外(攝不/盡文)言單複者。

    有谛無谛。

    中道第一義谛。

    是單三谛(即為/三也)四重後三。

    是複二谛(即為三也并前/三谛以為六種)問。

    于單複中何攝法盡。

    何攝法不盡。

    答。

    單攝不盡(單亦名/開門二谛)複即攝盡(複亦名為合/門二門)所以然者。

    單之有無。

    但用非體。

    單之中道。

    但體非用。

    互阙體用。

    故攝不盡。

    若複二谛。

    俗谛是用。

    真谛即體用圓備。

    攝法義周。

    問。

    前後二義。

    有何異耶。

    答。

    初就随根。

    明盡不盡。

    後約随義。

    釋盡不盡。

    所以然者。

    明第一義。

    章玄同雲如來方便為緣之說。

    有時為緣說攝法盡。

    有時為緣說攝不盡。

    明知。

    随根釋。

    第二義。

    分别單複而明盡不明知随義若就随根。

    無單複故。

    有緣聞單。

    而悟正道即攝法盡。

    有緣受複。

    而未了悟。

    即攝不盡。

    何定判複盡單不。

    是故得知。

    後是随義。

    嘉祥法師。

    開之十門。

    廣釋二谛。

    今唯略存大節而已。

    恐繁不廣矣。

     二智義第三 二智深玄。

    辄爾叵明。

    略以三門。

    而為分别(一大意門。

    二釋名/門。

    三問答分别門)言大意者。

    夫二智者。

    蓋是群聖之觀心。

    法身之父母。

    得之者。

    心慮豁然。

    若白日在胸衿。

    失之者。

    神情惛兮。

    猶冥夜面牆素。

    照周萬變。

    而知彌昧。

    知昏群動而照逾明。

    知彌昧故。

    知而無所知。

    照逾明故無所知而知。

    難可得而稱之。

    蓋群聖之靈智欤。

    釋名出體者。

    外國語曰般若漚和。

    般若秦言翻慧(凡有三翻/今且存一)漚和秦言方便。

    依名釋義。

    所言慧者。

    是照了義。

    方便者。

    即善巧之義。

    後之三義。

    準前釋之。

    仁王經等。

    般若亦名為實知也。

    須真天子經等。

    方便亦名曰善權慧。

    由是經。

    僧肇等。

    舊詺仁智。

    雲實智權智。

    依名釋義。

    權是權巧。

    實即審谛。

    因緣釋義。

    權是實義。

    實是權義。

    顯道釋義。

    權是不權之義。

    實是不實之義。

    無方釋義。

    權以一切為義。

    實亦如是。

    若論其體。

    非權非實。

    不二之智。

    以為其體。

    何者。

    未曾權及以實。

    而為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