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耶。
答。
二名為教。
不二即理。
問。
理既無二。
雲何得言三階。
不二豈理三階。
答。
三階之說。
為顯不二。
顯理之教。
有其三階。
非謂三階即是理矣。
問。
理既無二辄。
何有三階。
答。
顯理之音。
有淺有深。
故成三階。
何者衆人言。
于不二未明不二。
是無言故。
稱之為淺。
文殊雖明不二無言。
猶言無言。
名之為次。
淨名鑒照不二。
無言而能無言于無言矣。
目之曰深。
問。
至理無言。
然彼文殊。
言于無言。
應得為教。
淨名鑒于理。
是無言而能無言之。
于無言此即是理。
何稱為教。
答。
淨名寄乎默然之相。
顯無言理。
所诠無言。
名之為理。
能表之相。
稱曰教矣。
是以教有三階不同。
而理無二。
問。
至理無言。
然彼文殊言無言。
故猶未極者至理也。
亦無有相。
而淨名相之于無相。
豈詣理耶。
答。
文殊既言于其無言。
亦相無相。
淨名既體理無言。
故無言無言。
亦能體乎理無相。
故無相無相。
名相斯寂。
乃窮不二。
何稱未詣。
問。
淨名既體理。
是無相。
何相無相。
答。
不相無相何等得止言。
為欲止言。
相無相耳。
問。
若也然者在言既止。
而相複存。
逃峰起壑。
奚免患乎。
答。
言猶名也。
名則為細。
相猶形也。
在形則粗。
若免細患。
必雖粗患。
粗患時未必免細。
淨名離細。
何有粗患。
峰壑俱逃。
患難何有。
問。
言不二者。
泯二辭。
無何二故。
名為不二。
答。
如色心等。
一切諸法。
無别體故。
為不二。
問。
若爾色即是心故。
名為不二耶。
答。
言不二者。
非色成心。
故名不二。
但非色心。
故曰不二。
何者色心自性。
本來寂滅。
體無二故。
問。
若言諸法本來寂滅故名不二。
是則應無能化所化。
若爾衆生。
不應成佛。
答。
以二不二義。
衆生即是佛。
何更成言佛。
但據不二二而言成佛耳。
問。
據不二義。
若言衆生即是佛者。
佛應具足一切煩惱。
答。
既言衆生本來是佛。
若爾煩惱本來寂滅。
何有煩惱。
問。
若言衆生即是佛者。
亦應得言佛即衆生。
答。
于迷衆生。
亦得雲如爾。
如言未得菩提之時。
即以菩提而為煩惱。
問。
衆生即佛之不二教。
若二緣說。
若為不二緣。
若為前緣者。
彼之二緣。
盛起二見。
何說不二。
若為後緣者。
不二之緣。
既悟不二。
何更為說。
答。
為彼二緣。
而說不二。
何者二緣二見之病将滅。
不二之悟垂生。
為說不二。
故智度論雲。
惡将滅時。
善将生時。
見佛聞法。
問。
言不二者。
為是強名。
為是定法體之名耶。
答。
此是強名。
非定體名。
何者至理未曾是二及以不二。
而強稱之曰不二矣。
是故強名。
問。
至理未曾二與不二。
若爾雲何。
強名不二而非強名之為二耶。
答。
失道之流。
多滞二見。
為泯斯二。
強名不二。
問。
彼之二見何者是乎。
答。
佛與衆生。
謂之為二。
生死涅槃謂之為二。
是二見今為欲泯此見故。
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故稱不二。
問。
汝所明義有憑據。
答。
華嚴經雲。
佛及衆生。
是無差别。
淨名經雲。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涅槃論雲。
衆生即佛。
故名為密。
中觀論雲。
生死涅槃。
本無二際。
故知衆生與佛不二。
問。
衆生即是佛。
何由有六道。
答。
斯處幽微。
難以言辯。
必須觀心乃契玄宗。
今仿佛言。
于道未曾二。
于緣未始一。
于道未曾二。
衆生即是佛。
于緣未始一。
六道異法身。
六道異法身。
六道覆法身。
名為如來藏。
問。
斯乃由來舊轍。
何謂即曰虛宗。
答。
隐顯之說。
親經金吻。
言不可異。
意即不同。
問語言既同。
意因何異。
答。
非别有六道而為覆法身。
亦非别法身以隐乎六道。
若别有法身。
隐在六道内。
猶壁内有柱蓋。
是身見流。
雲何得名為中道佛性耶。
問。
若非别法身隐乎六道内。
能覆所處所覆義。
雲何得成哉。
答。
道本無六。
衆生颠倒。
橫謂六道。
而不得悟。
六道即是本自法身。
是故六道覆于法身。
故法身隐之于六道。
名曰如來藏若悟六道本自法身。
即法身顯。
隐顯大宗。
其意若斯。
問。
六道衆生。
覆法身者。
何故大經雲。
佛性遍覆。
猶如虛空。
豈容得言六道衆生覆法身耶。
答。
佛性廣大。
六道衆生。
常在佛性。
倒謂衆生。
常出佛性。
常在佛性故。
佛性即覆于衆生。
恒出佛性故。
衆生即覆乎佛性(言佛性者/法身異名)問。
既得互覆。
應得互藏。
若互藏者。
六道衆生。
覆法身故。
名如來藏。
佛性法身。
覆衆生故。
亦應名為如來藏耶。
答。
亦有斯義。
衆生無六。
橫謂六道。
是故六道。
覆乎法身。
即隐于六道内。
六道能藏法身。
所藏名如來藏。
橫謂六道。
不出法身。
六藏恒在于法身内法。
法身常覆六道衆生。
法身能藏。
六道所藏。
是故亦得名衆生藏。
問。
六道衆生覆法身故。
法身不現法身佛性。
覆衆生故。
六道亦應不顯現耶。
答。
倒義不成。
何者六道衆生覆法身者。
是隐覆故。
名之為覆。
法身佛性。
覆六道者。
是廣大故。
稱覆而已。
由隐覆故。
名之為覆。
法身不現。
廣大義故。
稱之曰覆。
于緣六道每常現前。
問。
于緣六道常現前故。
可覆法身。
于道未曾六道生死。
法身雲何覆六道耶。
答。
六道異乎法身。
法身不異六道。
六道異于法身故。
六道覆法身。
法身不異六道故。
六道常在法身。
法身廣大故。
名覆六道耳。
故大品經雲無有一法出法性外。
問。
于迷六道常現前。
故但見六道。
不見法身。
于悟未曾六道生死。
但見法身。
而應不見六道衆生。
答。
誠如所問。
問。
若爾迷者。
不見法身故。
凡夫叵接乎聖矣。
悟者不見六道衆生故。
聖容不化于凡耶。
豈非凡聖兩隔。
感應斯絕乎。
答。
蓋是未領不見之崇。
故與隔絕之難而已。
向言不見。
此是于了悟。
曰無六道。
故言不見耳。
若有六道猶尚斯迷。
何名了悟。
夫雖了悟無有六道。
而複見于迷恒六道。
是故凡聖之道交接。
感應莫絕。
問。
若不見于六道生死。
可得異迷。
若見于迷恒是六道。
則應與迷同亦迷矣。
答。
雖見于迷六道生死。
而不如迷人之所見。
故不同迷。
是故法華雲。
不如三界見于三界。
華嚴經雲。
随順衆生故。
普入諸世間。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見。
問。
不二法為盡以不。
答。
攝法即周。
何者不二莫言不窮。
靡理不周。
文約義豐。
意遠理深。
斯乃不二之矣。
問。
不二之言。
但是主理。
未互二教據三谛言。
但是非真非俗中道。
未論二谛。
雲何得言攝法即周。
答。
不二之言。
通理與教。
以不二教顯不二理故。
不二言該羅理教一。
不二亦通三谛。
是故不二。
亦兼體用。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