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三

首頁
    百論雲。

    遣彼妄有。

    故立真空。

    清辨論師違佛本意。

    遣依他體故掌珍量語。

    雖同經。

    而有多過。

    經量不遣有為法體故。

    無諸過。

    第三釋雲。

    清辨護法。

    俱符經旨。

    不背佛意。

    然則清辨之空。

    不異有之空也。

    護法之有。

    不異空之有也。

    立空為成有。

    立有為成空。

    擊目互示紛诤之相。

    但以。

    末學門徒。

    尋之不曉。

    各作異釋。

    雖有三說第二為勝。

    問。

    三釋得失。

    第三是得前二為失。

    得義後論。

    且破二義。

    汝言于三無性中生無自性性。

    立彼為空。

    是故經雲妄真同三妄。

    三妄即是三無性也。

    此義不爾。

    撿校衆本。

    皆雲二妄。

    無有一本而言三妄。

    唐大興福寺。

    惟悫法師。

    釋此偈雲。

    兩祛真妄。

    真妄二号。

    相假立名。

    妄疾既除。

    真亦不留。

    雙排兩名。

    圓階妙體(已上)所言妄者。

    是空異名。

    妄之與真。

    此二亦空。

    故雲二妄。

    是故疏雲兩祛真妄。

    雲何得言三妄者三無性。

    次破第三。

    若空遍計。

    不空依他。

    彼能别空。

    是何空耶。

    為是都無為是虛假。

    若言都無。

    有自所立不成之過。

    護法不許如幻似事體都無故。

    若言虛假。

    有他所立不成過失。

    清辨不許幻有體故。

    若言空遍計者。

    自不定愆。

    相應師雲。

    遍計緣生實事。

    幻者是都無空。

    宗之同品。

    故是同喻。

    似事之幻。

    是宗異品。

    即攝異喻。

    緣生故。

    因亦轉彼故。

    名為不定。

    非但經量有此過失。

    廣百順中所立之量。

    亦有此過。

    答。

    二論量何。

     問。

    廣百釋論。

    護法菩薩。

    自立量雲。

    諸有為法。

    非實有體。

    從緣生故。

    猶如幻事。

    諸無為法。

    亦非實有。

    以無性故。

    譬似龜毛。

    順中論者。

    無著所造。

    彼論量雲。

    一切諸法。

    皆無自體。

    以因緣故。

    如幻如夢。

    佛經清辨護法無著所立之量。

    言義皆同。

    有人判異則有多過。

    恐繁不述。

    答。

    佛經廣百所立之量。

    若空遍計。

    有如是過。

    是故今謂并空依他。

    但經論量。

    雖同空于依他起性。

    而其意異。

    名若掌珍量。

    空依他體。

    是都無空。

    若是佛經廣百論量。

    明非實有體。

    即虛假空。

    同空依他。

    而空意異。

    是故掌珍量。

    有多過。

    佛頂廣百量。

    無有過。

    問。

    此通亦謬。

    若依護法。

    佛頂廣百量。

    空依他。

    是虛假空。

    非都無者。

    有多妨難。

    經論能别。

    皆同言空。

    有何所以。

    彼量虛假。

    此量都無。

    若言空者是都無之名。

    非實有體。

    是虛假稱。

    掌珍之量。

    能别是空。

    廣百能别。

    非實有體。

    能别既異。

    彼是都無。

    此虛假(興法師等作/如是釋)若爾掌珍之與廣百。

    其量應别。

    能别異故。

    佛頂掌珍。

    二量何異。

    其量能别。

    同言空故。

    勿于能别判二量異。

    又彼興師。

    于廣百肆量。

    甚闇能别。

    何者空與非實有體。

    是空異名。

    都無空義。

    故廣百第七雲。

    本頌曰。

    以覺慧推尋諸法性非有故。

    說為無性。

    釋論曰。

    是故諸法。

    因緣所生。

    其性皆空。

    猶如幻事(已上)本頌曰。

    非有。

    釋論曰。

    皆空。

    故知空與非實有體。

    同是空義。

    又第八雲。

    諸無為法。

    非緣成故。

    猶若空花。

    體用都無。

    諸有為法。

    衆緣所生。

    如幻所為。

    無實體用(已上)前第七卷初之有為空比量之能别。

    非實有體。

    第七卷次之文雲。

    其性皆空。

    第九卷雲。

    無實體用。

    無為空比量之能别。

    第七卷雲。

    亦非實有。

    第八卷雲。

    體用都無。

    第九卷雲。

    性相俱空。

    一論上下。

    二量能别。

    其文如是。

    不孰撿論而緻妄談。

    愚之甚矣。

    新羅曉師。

    掌珍廣百。

    其量皆同。

    此師為好。

    宜依信也。

    竊惟。

    珍量金口所吐。

    如來誠言。

    寔實千代之微言。

    萬劫之軌範矣。

    拙弊帚為珍之比。

    謬起僞造之言。

    愛燕石藏匮之流。

    徒傳無間之語。

    結虛業于當時流醜聲于後代。

    謗法之因既就。

    無間之報盍感焉。

    於乎可傷哉。

    若人之也(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法相)問。

    佛地論第四雲。

    菩薩藏千載已前。

    清淨一味。

    無有乖诤。

    千載已後。

    乃興空有二種異論(已上)空有诤論之質是孰。

    答。

    有雲。

    清辨護法二菩薩是也。

    今論未必然也。

    于大乘家。

    空有僻執。

    其類甚多。

    何的判之。

    又于彼論。

    既不稱名。

    何以定判。

    問。

    有何明據。

    而言空有異執類巨。

    答。

    龍樹菩薩。

    于六百年。

    造智度論。

    中觀論等。

    破方廣道人偏空執。

    世親菩薩。

    于九百年。

    造佛性論。

    破始行菩薩空與有二見護法菩薩。

    于千一百年後作廣百論釋。

    評空有二徒。

    泰軌二師并雲清辨之學徒。

    瑜伽之學徒。

    明知空有偏競之人。

    其類非一。

    準向前論所破之人。

    而為言之。

    千年已前。

    既已起空有诤。

    況乎千年自後。

    親光論師。

    于其多分。

    而為論之。

    故千年後。

    千年已前。

    空有诤競人。

    其數小。

    千年已後。

    其類多故。

    問。

    若爾清辨護法菩薩。

    不相诤耶。

    答。

    青丘沙門太賢法師。

    自述三說。

    有說。

    此二實有诤論故。

    成唯識雲。

    我法非有空。

    識非無。

    離有離無。

    契于中道。

    此遣所執存餘二性。

    掌珍論雲。

    如為棄舍。

    堕常邊過說彼為無。

    亦性為棄舍。

    堕斷邊過。

    說此為有。

    謂因緣力所生眼等。

    世俗谛攝。

    自性是有。

    不同空花。

    全無有物。

    但就真性。

    立之為空。

    此存世俗勝義皆空。

    以此為證。

    測等傳說。

    實有诤論(第一/說也)有說。

    二師都無诤論。

    清辨不許勝義無無故。

    如掌珍雲。

    此非有言。

    唯遮有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