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四

首頁
    誰敢依信。

    瑜伽論意。

    有涅槃法解脫分等。

    定得涅槃。

    決定當得三無漏根。

    因中說果。

    名為無漏。

    非謂有漏中。

    本有無漏法。

    又汝言本無無漏種子不生無漏。

    此是有本定有。

    無本定無。

    無不可生。

    有不可滅。

    即同雨衆外道。

    汝自有過。

    何隐自過。

    而誣罔我。

    同外道耶。

    又涅槃經雲。

    有漏生無漏。

    順正理論。

    俱舍論并雲。

    唯初無漏五蘊刹那。

    無同類因。

    而得生起。

    若爾見道無漏。

    以有漏法。

    為其因親緣論誠言。

    汝何得言無有一經論說無無漏因而生無漏智。

    若言順正理等。

    是小乘論。

    不可指南。

    若爾何處。

    破此五類。

    既無有破。

    明知。

    大乘亦同此義。

    如預流果。

    不堕三途。

    大小同說(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法相)。

     有性無性诤論第四 慈恩法師。

    依傍涅槃。

    善戒。

    勝鬘等。

    了義經。

    莊嚴論等。

    建立無性有情。

    比量雲。

    所說無性。

    決定應有(宗)有無二性随一攝故(因)如有性者(喻)或聖所說故(因)如說有性(喻)。

    問。

    此量何過。

    答。

    三支互阙。

    虛一切自陷。

    是似比量。

    量過甚多。

    粗而論之。

    宗聖教相違。

    相符之愆。

    比量相違。

    因随一不成過失。

    不定過失。

    且論違教。

    問。

    涅槃經雲。

    三者過。

    不過必不可差。

    善戒經雲。

    無種性人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終不能得無上菩提。

    勝鬘經雲。

    雖善知識無聞。

    非法衆生。

    以人天善根。

    而成就之。

    莊嚴論雲。

    無涅槃法有二。

    一時邊無性。

    二畢竟無性。

    如是經論。

    說有無性。

    有何違教。

    答。

    所引經論。

    但據客性。

    且說無性。

    非約本性。

    平等。

    有何無性。

    涅槃經。

    據斷善根位。

    非謂續善已後叵差。

    善戒經。

    約無有種性發心之性。

    而說無性。

    非謂本性。

    若言無有菩薩本性。

    何得名菩薩摩诃薩。

    言雖複發心勤精進者。

    此是輕假發心而已。

    輕假發心。

    無定得性。

    故不得佛。

    瑜伽地持。

    皆準釋也。

    智度論。

    會釋勝鬘經雲。

    不任涅槃。

    于人天中。

    作涅槃因。

    明知此亦據無客性。

    若言暫時無性者。

    暫時既有涅槃之因。

    雲何得言作涅槃因。

    大莊嚴論。

    畢竟無性。

    有二義故。

    名曰畢竟。

    一約善根有生得善有方便善。

    悉斷二善。

    盡三世因故。

    名畢竟無涅槃性。

    若斷方便。

    未斷生得。

    名曰暫時。

    二據時以論。

    若人斷善。

    而利根故。

    若于現身。

    若于次生。

    能續善根。

    稱之暫時。

    若人鈍根。

    經無量劫。

    方續善根故。

    名畢竟無涅槃性。

    不言盡未來際。

    決定無性。

    此亦據客性。

    稱畢竟無性非謂本性無性。

    今将與汝引有性文理。

    違教失。

    經論文多。

    略牽一二。

    顯似宗失。

    涅槃經雲。

    為非佛性。

    說于佛性。

    非佛性者。

    牆壁瓦石。

    無情之物。

    離如是等無情之物。

    名為佛性。

    述曰。

    此簡無情。

    而取有情。

    無性衆生。

    既是有情。

    雲何得言無有佛性。

    又雲。

    凡有心者。

    悉皆當得阿耨菩提。

    是故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述曰。

    此簡無心。

    而取有心。

    簡已得人。

    而取當得。

    無性有情。

    既是有心之亦非已得。

    畢竟不得阿耨菩提。

    是何謂乎。

    又雲。

    障未來故。

    名為無性。

    必當得故。

    名為有性。

    又雲。

    雖信佛性是衆生有。

    不必一切皆悉有之。

    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已上)若爾建立一分無生。

    豈非一闡提信不具足人耶。

    又華嚴經雲。

    如來智慧。

    無處不至。

    何以故。

    無衆生身如來智慧不具足者。

    楞伽經雲。

    如來不舍一切衆生。

    第五無性。

    當得成佛。

    又佛性論雲。

    說無性者。

    是不了義。

    說有性者。

    名了義經(已上)汝所立宗。

    彼既違害前所引教。

    說名似宗。

    問。

    相符失那。

    答。

    一代聖教萬差。

    注收唯是二藏。

    于菩薩藏。

    有隐密教。

    有顯了教。

    若據菩薩藏隐密教及聲聞藏。

    建立比量。

    宗有相符。

    我亦許故。

    何者。

    善戒經。

    深密經等。

    隐密教中。

    随轉理門。

    且說無性。

    又說無性。

    是小乘義。

    何以得知。

    佛性論雲。

    佛為小乘人。

    說有衆生不住于性。

    永不般涅槃(已上)我亦許故。

    是相符過。

    若據菩薩藏顯了一乘教。

    即有違教失。

    義則如前說。

    又若就緣因。

    有相符失。

    以斷善位未有緣因。

    名曰無性。

    我宗亦許故。

    相符過。

    若據正因。

    聖教相違。

    涅槃等經。

    理之與心。

    名為正因。

    無性有情。

    何無理心。

    問。

    比量相違過相若為。

    答。

    所說無性。

    應有之宗。

    違後因故。

    比量相違。

    作比量雲。

    所說無性等。

    應有成佛之性(宗)以有十二因緣故(因)如有性者(喻)若言宗自語相違者。

    未了立意。

    有法無性。

    據客性。

    無能别。

    本性本客既别。

    違何自語。

    若爾同喻。

    所立不成。

    彼立論者。

    以真如理。

    為成佛性。

    有性同喻。

    是行性故。

    此亦不爾。

    彼有性人。

    豈無理性乎。

    若分别者。

    即成過類。

    又無不定及以所立不成過失。

    定性二乘。

    攝有法故。

    有法言等。

    等取此故。

    所立之宗。

    既是乖法。

    無果所逐。

    名似立宗。

    問。

    随一所依不成過何。

    答。

    我宗不許。

    若就正因。

    而說無性。

    是聖所說因。

    即無所依。

    即是有體他随一所依不成過。

    即顯宗有他所别不極成過。

    若言無性彼此共許。

    有何不成。

    此義不爾。

    立論行性以為正因。

    本無此因。

    故名無性。

    敵者不許。

    故不成過。

    例如數論。

    佛弟子。

    共言我能诠其所自體彼此别故有不成過。

     問。

    不定愆何。

    答。

    有無二性。

    随一攝故。

    因不定過。

    何者。

    兔角等法。

    決定應有之宗。

    異品即攝異喻。

    所立因。

    轉彼兔角上故。

    成不定。

     問。

    兔角等無。

    體性無故。

    不關本因。

    有何不定。

    答。

    此義不爾。

    彼兔角等。

    無種姓故。

    彼因亦關。

    若不爾者。

    兔角等。

    将有種姓故(上來略破慈恩法師無性/比量問者法相答者三論)問。

    新宗建立無性有情。

    有何意趣。

    答。

    為欲顯示佛德無盡。

    建立一分無性有性。

    若一切衆生。

    皆悉有性佛。

    當成者。

    諸佛功德。

    應當有盡無所度故若許爾者。

    即違所說如來功德。

    常無斷盡。

    建立無性意在玆矣。

    問。

    衆生無邊。

    佛德無盡。

    并是佛說。

    因何偏信佛德無盡。

    而不信一。

    若兩信者。

    汝立無性。

    有何所施。

    答。

    汝宗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皆當成佛。

    若爾衆生界。

    蓋得終盡耶若言不終盡。

    即不應得言一切皆成佛。

    若言終盡者。

    即應有前德。

    問。

    子舉弘廣兩邊之問。

    起如來不答之難。

    略而破之難顯。

    廣而折之方悟。

    衆生無邊。

    皆有佛性。

    皆有佛性故。

    悉當得成佛。

    衆生無邊故成。

    成無窮盡。

    譬如虛空界廣大無邊際。

    然佛神通力。

    行無不能到。

    以無邊際故行。

    行無窮盡。

    以無不到故。

    一切皆可行。

    若謂未來無終故。

    别立一分無性衆生。

    過去無始故。

    一分有性。

    今應度盡。

    若一分有性。

    度不盡者。

    過去應有始。

    若言過去雖無始。

    而一分有性度不盡者。

    未來雖無終。

    而一切衆生。

    皆悉有佛性。

    亦度應不盡。

    若謂過去兼未來。

    而長故。

    度盡者。

    不兼未來。

    獨說過去。

    一分有性。

    因何不盡。

    過去無始故。

    又如來方虛空說無邊。

    無邊不可短。

    西方過去之世。

    既無始。

    無始如何。

    短未來。

    未來賢聖。

    不說少過去。

    即是有性前後等。

    更加無性。

    說不可盡。

    應未來長過去。

    新宗又難曰。

    若一切衆生。

    皆當成佛者。

    其最後佛。

    即無所度。

    應阙慈悲。

    如何成佛。

    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