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四

首頁
    論宗破曰。

    此是如來不答之難。

    今且與子。

    作反質答。

    汝若難我。

    後佛無所化故。

    應阙慈悲。

    如何成佛。

    我亦難汝。

    前佛無能化故。

    應無三學。

    如何成佛。

    止觀以教為先。

    屍羅三歸為首。

    既無先佛。

    何有教歸。

    教歸既無。

    三學何有。

    三學既無佛何成。

    若以後佛無所度故。

    即立一分無性有情。

    無涅槃種。

    亦應前佛無能化故。

    立一分無因成佛。

    此既不爾。

    彼雲何然。

    新論宗曰。

    非是自穿鑿。

    此是佛地論師。

    親光菩薩所說。

    汝破我義。

    即破菩薩。

    破菩薩者。

    是逆罪人。

    甚可傷矣。

    三論破曰。

    汝被急難。

    未識免途。

    忽牽論師。

    避自己愆。

    而終不免怛策迦。

    與帝釋。

    俱墜之免而已矣(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法相)。

     定性不定性诤論第五 慈恩法師。

    為欲建立五性道理。

    傍經影論。

    立比量雲。

    二乘之果。

    應有定性(宗)乘所被故(因)如大乘者(喻)問。

    此比量有何愆。

     答。

    謬像三支。

    妄陳僞執。

    免猶累^6□何稱真立。

    三支多過。

    粗爾論之。

    宗聖教相違。

    相符過失。

    違自教失。

    因不定之過。

    法差别失。

    同喻所立不成過失。

    問。

    陳衆過相。

    答。

    如來正法。

    教關八萬。

    理通四宗二藏。

    注收教莫不該。

    理靡不盡。

    廣如宗義。

    于彼菩薩藏中。

    有顯了。

    有密意。

    汝所立量。

    未詳憑據。

    若約聲聞藏及以密意教。

    建立量者。

    即相符過。

    于彼教中。

    我亦許故。

    若就究竟顯了一乘。

    即違教失。

    顯了一乘。

    不說趣寂不成佛故。

    于汝自教。

    說有不定二乘之果。

    于有法中。

    而不簡别不定二乘有餘果故。

    則犯一分違自教失。

    若言不定二乘之果。

    不攝有法。

    若爾何攝。

    為是同喻。

    為是異喻。

    若言同喻。

    一分所立不成過失。

    一分不定。

    不成所立定性宗。

    故若言異喻。

    即不定過。

    乘所被因。

    轉彼不定二乘果故。

    作不定雲。

    為如不定性。

    乘所被故。

    二乘之果。

    無定性耶。

    為如大乘者。

    乘所被故。

    二乘之果。

    有定性耶。

    又汝所立因。

    如能成立應有定性。

    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違。

    應無定小乘之性故。

    即法差别相違過失。

    作相違雲。

    二乘之果。

    應無定小乘之性(宗)因喻同前。

    問。

    所陳過相未為比遂北猶是蟷螂之斧。

    欲抗降輪而已。

    尋夫。

    差别愆。

    是意許之失。

    标言陳宗。

    别立意許。

    則成此過。

    我所立宗。

    但是言顯。

    無别意許。

    有何差别相違過耶。

    又不定性二乘之果。

    攝于同喻。

    違宗不定。

    徒勞施設。

    不定二乘。

    雖現不定。

    後當必定大乘之故。

    同喻無失。

    深密。

    楞伽。

    法華涅槃。

    彼此共許。

    究竟了義。

    于彼教中。

    亦說決定二乘不得阿耨菩提。

    有何違教。

    答。

    應有定性。

    是法自相。

    應有定小乘之性。

    應有定大乘之性。

    是法差别立論意許。

    是定小性。

    若無意許。

    言陳定性。

    為是何耶。

    若言陳中。

    而言應有定小性者。

    能别不成。

    敵論一向不言定小乘性。

    故不極成。

    何免前失。

    又依五性差别道理。

    汝立前量。

    則以定性二乘之果。

    而為有法。

    大乘定性。

    為其同喻。

    若不定性。

    名大乘者。

    所立五性義則壞矣。

    彼宗五性。

    于本有種有無不同。

    立五名故。

    又現不定。

    何成所立。

    若當定義。

    足成所立。

    故無失者。

    亦幻事上。

    當無之義。

    應成宗。

    雲何得言幻不定故。

    所立不成。

    又汝于一乘。

    顯之與密。

    未識分别。

    若深密經。

    諸部般若。

    善戒經等。

    是菩薩藏。

    密意大乘。

    是諸大乘。

    随轉理門密意說。

    言三乘差别。

    五性不同。

    無性定性不得成佛(瑜伽顯揚攝論等說五性差别無/性定性不得成佛即釋此經)我宗亦許是密意教。

    汝若憑此。

    即相符過。

    若楞伽經。

    無上依經。

    勝鬘。

    法華。

    涅槃等經。

    是菩薩藏。

    顯了一乘。

    此諸一乘。

    真實理門顯了說。

    言三乘同歸一乘。

    五性皆有佛性。

    凡有理心者。

    皆當成佛道(佛性論。

    寶性論。

    法華論。

    涅/槃論。

    瑜伽菩薩地等說。

    真如為種理是佛性凡有理性後當/決得清淨法身即釋此經)汝若據此。

    即違教失。

    何不辨了大乘顯密。

    混号免愆。

    問。

    解深密經雲。

    一向趣寂聲聞。

    雖蒙諸佛種種化導。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論得阿耨菩提。

    又雲。

    無餘依中。

    諸受永盡。

    瑜伽論雲。

    無餘依中。

    滅第八識。

    唯有真如。

    又法華經。

    雖說無三乘。

    而不遮趣寂。

    涅槃經。

    說第三病人遇醫。

    不遇決不可差。

    如是聖教。

    皎然說有趣寂二乘。

    所立之宗。

    符順經論。

    因何謬妄言違教耶。

    答。

    所引經論。

    前既通釋。

    所化之徒。

    根未熟故。

    不顯了說。

    是故不說二乘無滅舍分段身。

    别有變易。

    一切衆生。

    皆無斷滅。

    猶依小乘密意說。

    言二乘實滅。

    無有變易。

    瑜伽論等。

    釋此經故。

    第八識。

    更無作業。

    一禀教之流。

    根機既熟。

    堪顯了說故。

    法華。

    楞伽。

    密嚴。

    涅槃等經。

    二乘不滅。

    舍三界身。

    别受變易。

    無餘之後。

    發心向大。

    汝言法華不遮趣寂。

    今正破之。

    彼經方便品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又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法華論。

    釋曰。

    無二者。

    無二乘涅槃。

    唯有如來究竟滿足。

    大涅槃。

    唯此文既遮中。

    不留定性二乘。

    表中不取定性二乘。

    故知定性亦無真滅。

    若不爾者。

    何唯言為若。

    謂此文說不定性。

    不遮定性。

    即有比量相違之失。

    作相違雲。

    定性二乘。

    應亦唯一佛乘等言之所遮(宗)三乘所攝非佛乘故(因)如不定乘(喻)又唯一佛乘言。

    不遮定性二乘者。

    唯識之言。

    亦應非遮心外之境。

    彼既不然。

    此何應爾。

    涅槃經中。

    第三病人。

    此是已入無餘之位。

    根未熟時。

    故雲不差。

    非謂無餘已後叵差(上來一條問者/法相答者三論)。

     變易生死诤論第六 夫生死者。

    倒業之果。

    可惡之聲。

    命始稱生。

    壽終曰死。

    金剛以降。

    未免力負。

    毛道已去。

    莫不淪溺。

    今将兩條述變易義。

    初叙自宗。

    後破他執。

    問。

    分段變易。

    有何異耶。

    答。

    二種生死。

    異義甚多。

    略而論之。

    有三種異。

    謂因果異也。

    凡聖異也。

    名字異也。

    問。

    三異義耶。

    答。

    因果異者。

    分段因者。

    是四住地。

    變易即是無明住地。

    分段生死。

    是界内。

    果變易生死。

    是界外報。

    凡聖異者。

    凡夫所受。

    名之分段。

    聖人生處。

    稱為變易。

    名字異者。

    分段亦名有為生死。

    變易亦稱無為生死。

    問。

    無為此是無生之名。

    生死乃是有累之稱。

    既言無為。

    何謂生死。

    答。

    寄子來問。

    解釋二種生死名義。

    色形軀别。

    壽期長短故。

    名分段。

    無色形壽期長短。

    但以心神念念相傳。

    前變後易故。

    曰變易。

    有漏業之所生果故。

    名之有為。

    無漏業之所受果故。

    稱曰無為。

    實是有為。

    問。

    分段生死。

    三界内報。

    是無所疑。

    變易之報。

    三界外果有何憑據。

    又變易報。

    但在聖人。

    不凡夫者。

    前三果聖。

    亦受以不。

    答。

    佛性論雲。

    出于三界外。

    有三種聖人。

    由四種怨障。

    不得四德果(四種怨障者是四種/生死即變易生死)大智度論。

    雲有妙淨土。

    超過三界。

    阿羅漢人。

    當生彼中。

    明知變易。

    是界外果。

    界内不攝。

    要得無學。

    方受變易。

    三果不能。

    何者。

    必舍分段粗形。

    方受變易。

    前三果人。

    分段之業未除。

    無不受後有智。

    雖回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