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四

首頁
    無文。

    如有請示。

    第二違亦汝謬取意。

    彼無上依。

    勝鬘經等雲。

    無漏業因。

    無明為緣。

    受變易身。

    是不定性。

    無漏定願。

    資此身業。

    令分段身轉微細故。

    名變易身。

    即與瑜伽以定願力。

    留分段身義。

    全符會。

    實留身業。

    是分段業。

    然彼經雲無漏業者。

    若不以無漏定願力。

    而為資助。

    彼分段業。

    業勢既盡。

    此身即滅。

    因何滿行。

    良由無漏定願之力。

    資助故業。

    而令此身長時久住。

    是故故業功。

    推無漏定願。

    而言無漏業受變易身耳。

    以無漏定願。

    欲資有漏業。

    若無所知障。

    即不得資業。

    其資助之功。

    寔由所知障。

    是故彼經。

    言無明住地緣而發無漏業。

    是即經論。

    為符契。

    不違言違。

    迷謬甚矣。

    又瑜伽論。

    不言但住此贍部州。

    雲何妨往他佛世界。

    故善符順法華經等。

    汝第三違。

    亦徒劬勞。

    又法華經意。

    自謂得滅度。

    将入涅槃時。

    佛在前說法。

    而發菩提心。

    非是入滅後。

    自謂為涅槃。

    故正法華經雲。

    謂臨滅度。

    佛在前立勤。

    發無上正真道意。

    是故瑜伽。

    不違法華。

    又涅槃經。

    八萬劫等。

    所住之處。

    名為涅槃。

    此是分涅槃。

    何者初果人。

    于入見道位。

    斷見谛煩惱。

    分證人空理。

    即有餘涅槃。

    但非小乘之究竟涅槃。

    可雖是非究竟而不妨涅槃。

    中間二果。

    亦準應知。

    若爾涅槃經。

    據四果聖人回心向大後未至十信。

    間而入無漏定之所經劫數而言八萬等。

    非如汝所計住于無餘界所經之劫數。

    瑜伽之與涅槃經等。

    其義皆符會。

    汝自謬執。

    言經論相違耳。

    問。

    入楞伽經雲。

    諸聲聞。

    辟支佛。

    畏生死妄想苦。

    而求涅槃滅于諸根。

    不取未來境界。

    妄取以為涅槃。

    不知内身證修行法。

    故不知阿梨耶識轉故(已上)述曰。

    既雲滅于諸根。

    不取未來境界。

    妄取以為涅槃。

    明知定性二乘。

    于無餘時。

    灰滅智。

    自謂涅槃。

    又雲。

    不知阿梨耶識轉。

    言彼二乘。

    自不能知梨耶所轉。

    而受變易。

    妄謂究竟無餘涅槃。

    是明憑據。

    何言無文。

    又勝鬘經等。

    舉分段因果。

    況變易因果。

    非别感何乎。

    又佛性論雲。

    有有生死者。

    未來生有。

    更有一生。

    如上流阿那含于第二生中。

    涅槃者。

    餘有一生故。

    故名有有。

    述曰。

    言有有者。

    分段生後。

    更有變易一生有。

    故名有有。

    譬如上流阿那含中。

    于第二生。

    般涅槃者。

    更有一生。

    豈是容增其壽行。

    而非别生耶。

    明知瑜伽。

    說不定性。

    楞伽。

    勝鬘。

    無上依等。

    說定性人。

    非可混同。

    正法華雲。

    生異佛國。

    瑜伽不言生他佛國。

    但言留身。

    既滅此身而生他界。

    與留此身而住此界。

    義成矛楯。

    因何得同。

    又釋法華。

    甚成謬迷。

    正法華經。

    第三卷文。

    明不定性故。

    彼文言。

    臨欲滅度。

    佛在前住等。

    第四卷。

    明定性聲聞故。

    彼文雲。

    當來之世。

    佛滅度後。

    不聞法華。

    自謂滅度。

    順殊異行。

    生異佛國。

    當求道慧。

    智度論釋此第四雲。

    阿羅漢。

    三界諸漏因緣盡。

    更不複生于三界。

    有沙淨土。

    出于三界。

    于是國土佛所。

    聞法華經。

    具足佛道。

    第三第四。

    其意全别。

    何強令同。

    又不得言此是往至。

    非是生往。

    經文既雲生異國。

    論文亦雲更不複生三界。

    若不生三界。

    即生于淨土。

    何得言非生。

    明知瑜伽之與法華。

    義成阿羅漢。

    又釋涅槃。

    甚乖經文。

    彼經既言須陀洹人(乃至)永盡諸苦。

    入于涅槃。

    是人未來。

    過八萬劫得阿耨菩提。

    準此經文。

    八萬劫。

    所住處。

    非是分得涅槃。

    又非留身定。

    當知此是五人。

    皆得自分究竟有餘涅槃。

    而入無餘。

    随根利鈍。

    所經劫數。

    名八萬等。

    與瑜伽意。

    全不相似。

    明知彼明不定二乘。

    此說定性無數劫數(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法相)。

     三一權實诤論第七 問。

    解深密所說一乘。

    與法華經所明一乘。

    同異若為。

    答。

    異也。

    深密一乘。

    此是真實顯了一乘。

    法華一乘。

    即是密意不了一乘。

    問。

    顯密之趣。

    情所未曉。

    請為陳述。

    令莫凝滞。

     答。

    解深密經。

    為諸利根大菩薩等。

    顯了演說三乘實有。

    所趣真如。

    無别異故。

    說為一乘。

    故此是究竟顯了乘。

    若法華經。

    為欲誘引鈍根聲聞。

    實有三乘而以方便。

    密說言唯有一乘無有二。

    故是密意不了一乘。

    問。

    汝所立義。

    違害佛意。

    設犯後學。

    所以者何。

    法華經雲。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雲雲)一大事者。

    即是一乘。

    諸佛如來。

    豈為欲說不了義經。

    而出世哉。

    又于序品。

    現不思議希有瑞相。

    豈為欲說不了義經。

    現希有瑞。

    又方便品雲。

    佛自證大乘。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即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已上)何令大師成悭貪者。

    又法華經處處雲。

    一乘真實。

    三乘方便。

    佛性論雲。

    法華一乘。

    是真實教。

    凡法華經等。

    三乘方便。

    一乘真實。

    其文甚多。

    三乘真實。

    一乘方便。

    于經論中。

    何處有文。

    如有早出。

    又不得言勝鬘說三乘真實。

    彼經唯明一乘真實。

    于彼經中。

    都無三乘真實文。

    故又涅槃經雲。

    我初得阿耨菩提時。

    有論鈍根聲聞弟子。

    以無利根迦葉等故。

    不得演說一乘。

    實随宜方便。

    開示三乘。

    如來去來現在。

    畢竟演說三乘法者。

    無有是處(已上)是文最切。

    汝不得言說三乘。

    實為諸利根大菩薩等。

    說一乘。

    實為諸鈍根聲聞弟子。

    又不得言三乘實有是了義說。

    若是了義何經得言。

    如來三世畢竟演說三乘法者。

    無有是處。

    新宗又雲。

    解深密經。

    所會一乘。

    即是法華所明一乘。

    三論師破雲。

    真谛三藏雲。

    佛成道後。

    第三十八年。

    說解節經(雲雲)(解節經是深密經勝/義谛品之同本異譯)于四十餘年。

    說法華經。

    即法華經無量義經。

    有明文也。

    又深密經。

    阇王未作逆罪前說故。

    解節經同聞衆中。

    列父王也。

    法華經。

    是作逆後說故。

    法華經同聞衆中。

    列子王也。

    若爾三藏師語。

    及以佛經誠文。

    證知法華是深密後數。

    應以後而會前經。

    雲何會釋未說經耶。

    又深密經。

    舉已所說。

    而為會釋。

    雲何得言會未說經。

    明知深密所會一乘。

    是深密前所說一乘。

    即央拙經。

    大集經等。

    所明是也。

    至法華經。

    即會法華之前。

    深密等所說三乘雲。

    佛以方便。

    示以三乘法。

    唯有一乘。

    無有二乘。

    以後所說。

    會乎前教。

    教理極成。

    以已說教。

    會未所說。

    未見其可。

    诤論衆岐。

    恐繁存略(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法/相)次排天台宗。

    問。

    法華一乘。

    華嚴一乘。

    有何差别。

    答。

    華嚴一乘。

    此是覆本滞方便教。

    法華不爾。

    是故為異。

    問華嚴之教。

    覆何等本。

    滞何方便。

    答。

    覆過去久成之本身。

    滞菩薩因慧之方便。

    是故華嚴。

    非純圓教。

    于法華經。

    方顯本迹。

    純明佛慧。

    是故法華。

    稱曰純圓。

    問。

    今将請問。

    爾義通徹。

    即應憑信。

    理若壅滞。

    熟以龜鏡。

    汝言華嚴。

    覆本身滞方便。

    若彼華嚴。

    說于寂場始成之佛。

    為實成不。

    若言實成。

    于彼華嚴。

    何處說為實成佛耶。

    二三之帙。

    未其文。

    三十餘之章。

    都無有言。

    雲何得言稱為實佛。

    若言化現。

    與法華經。

    有何異耶。

    若以寂滅道場之佛。

    而為化迹。

    何以釋迦。

    将始證耶。

    既非始證文成明矣。

    何覆本始。

    汝若言于法華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