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學典論卷之一

首頁
    dot南泉·百丈·黃檗之俦。

    一統授受間不容發。

    斯此之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後佛出世無革轍矣。

    且又亡論大鑒指涅槃。

    無際所謂佛之知見者出諸法華。

    心佛衆生者見諸華嚴。

    是知。

    古尊宿所垂緒言。

    删合典教蔑有杜撰焉。

    叔世則弗然。

    疑啟迂闊直滕口說相師師。

    以故謂先佛之知見為妄想。

    日夜兀兀唯禅定精進之功是信。

    殊弗知。

    其藏亂于寂。

    似系馬而止。

    祖道崇替之所以相懸者在此耳。

    徒者問焉曰。

    鼻祖壁觀九載。

    且示神光曰。

    汝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無乃祖師以禅那為第一義乎。

    對曰。

    否不然也。

    甘露滅有言曰。

    菩提達摩初自梁之魂。

    經行嵩山之下。

    倚杖于少林。

    面壁燕坐而已。

    非習禅也。

    久之人莫測其故。

    因以達摩為習禅。

    夫禅那諸行之一耳。

    何足以盡聖人。

    又妙喜答曾侍郎書曰。

    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可以入道。

    是方便門。

    借方便門以入道則可。

    守方便而不舍則為病。

    誠如來語。

    山野讀之不勝歡喜踴躍之至。

    今諸方漆桶輩。

    隻為守方便而不舍以為實法指示人。

    瞎人眼不少。

    夫若此則二老之言。

    方之古今諸師多矣乎。

    良以往年祖師西來。

    果不以見性為要。

    徒教人息外緣伏内心。

    習禅度斷無明。

    而後以得入道。

    則惡在其為直指妙訣哉。

    如盧老石鞏。

    雅樵夫獵人不暇産業。

    何暇跏趺焉。

    如德峤濟北。

    亦遠跋涉山川。

    弗能靜慮焉。

    然見彼悟入者。

    太亢頓矣。

    攗摭他比率皆然。

    必坐待悟者誰也。

    請學者宜當攀來古之典刑以翕受群賢也。

    若茲心不爽空能辛苦而露身體。

    則雖有精進之名。

    然有懈怠之實。

    豈不傷乎。

    從者複問。

    緣師所示。

    學佛之流禅那将可廢邪。

    對曰。

    是何言與。

    是何言與。

    是言之不通邪。

    夫禅那亦諸佛妙行。

    吾焉使廢之。

    然而宗有頓漸。

    修有先後。

    如圓頓家先慧後定。

    何也夫有慧而修定者不為定縛。

    無慧而修定者為定縛。

    若被外魔娆也。

    又複先于定之慧非慧。

    以定證也。

    從于慧之定非定。

    以慧照也。

    茲乃定慧雙照雙遮。

    不堕偏頗。

    方始妙道顯現。

    以故吾心學家所談。

    得佛慧者而後能坐禅。

    得佛慧者而後能得無妄想也。

    如淨名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華嚴賢首品偈文等。

    莫不最示斯旨也。

    又如圓覺經。

    以三觀妙修為行體。

    然在其開卷盛明覺心。

    複至其運三觀以绮互二十五輪。

    則一一标曰悟淨圓覺以淨覺心。

    蓋未悟覺心。

    而為觀行者。

    其奢摩他也愚。

    其毗缽舍那也狂。

    其優畢叉也偏。

    是以欲修彼三觀。

    先求覺心人。

    譬由臨淵羨魚者退而結網也。

    當知終日結網之為獲魚焉。

    竟夜求覺心之為修三觀焉。

    夫謂之真學佛矣。

    蘇長公曰。

    佛者曰。

    戒生定。

    定生慧。

    慧獨不生定乎。

    伶玄有言。

    慧則通。

    通則流。

    是焉知真慧哉。

    醉而狂。

    醒而止。

    慧之生定。

    通之不流也審矣。

    故夫有目而自行。

    則褰裳疾行常得大通。

    無目而随人。

    則車輪曳踵仆坑阱。

    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也。

    於乎蘇氏乎。

    其可謂深于吾道者矣。

    又南華籍中曰。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生而無以知為也。

    謂之以知養恬。

    知與恬交相養而知理出其性。

    希逸解曰。

    釋氏有曰。

    戒生定。

    定生慧。

    卻未說慧能生定也。

    夫南華之時貝葉未來于中國。

    夫奚副墨洛誦之孫之聞乎。

    希逸雖讀佛書不達佛理。

    其言甚亡謂。

    吾弗取焉。

    于是餘複竊念。

    釋氏未辨内外頓漸之淄渑。

    而浪語道者。

    猶之不至于老莊之疆場。

    而況乎佛教哉。

    且夫若中華儒者日本神觋。

    未嘗有習嗒坐者。

    以故世人視其财撓腘。

    則概而為浮屠氏。

    不知于西天外道比比皆習定焉。

    其苦行斷惑區以别矣。

    今夫靡薄禅者未嘗聞愚夫觀察攀緣如來禅等佛說。

    師徒相尚攻苦毄淡者。

    孰不堕一于彼乎。

    然而是之弗寤。

    訑訑自以。

    得大仙之道。

    是亦不學之過耳。

    餘嘗欲暴其所憤。

    而資之十數年。

    今也茲書成。

    乃為率由舊章。

    匡飾異俗。

    庶幾俾學者易轍而走。

    奈何爾輩尚猶以可為不。

    謂廢禅那者與。

    夫正邪同門。

    是非同類。

    且正人毀邪人。

    邪人亦毀正人。

    苟非具知見者。

    惡能辨其端倪哉。

    昔者宋人藏燕石。

    周客睹之胡盧而笑。

    宋人藏愈固守愈謹。

    夫匪宋人而放龜玉以??礫石。

    莫能知珠也。

    今學者邪而師正亦猶是也。

    學者挾一曲解來質于師。

    師察其非而詢之。

    學者不肯。

    茲益執解以高人。

    豈學者而舍正道以貴邪道。

    弗知道也。

    陵陽三獻楚王璞玉。

    楚王怒而刖其足。

    夫匪楚王而惡玢豳文璘。

    莫能辨玉也。

    今師衷而學者辟亦猶是也。

    師偻示以大教學者不喜。

    為其違己解複産謗。

    豈學者而醜微妙了義。

    弗識義也。

    夫若是則道之以智入者明矣。

    苟棄智求道則雖聖人猶若困焉。

    嗟乎學者藏者。

    吾之笑者。

    果燕石與。

    果璠玙與。

    吾之獻者。

    學者則者。

    果璞玉與。

    果碔砆與。

    其必千裡之外百世之下。

    有智者而知之而已矣。

     心學典論卷之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