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賀實性禅院釋道費無隐着
性修第五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而未假緣修。
是以弗能顯諸功德。
譬如琴瑟箜篌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是故彼獦獠狗子之未修顯也。
其謂之無佛性可。
修則可必得也。
其謂之有佛性可。
有佛性與無佛性。
修及不修。
其間弗克以寸矣。
所謂涅槃醍醐之味。
其于是焉在乎。
然世之幺?缁侶。
未研究諸佛奧教。
或者道。
衆生固已有佛性。
即今讵不放光邪。
或者道。
衆生即今無佛性。
又何以修為。
此其一人如破琴以求音者。
其一人若膠柱而調瑟者。
均之未知其取音之方者矣。
夫春夏秋冬天之道也。
種耘收藏地之道也。
志學。
而立。
不惑。
知命。
耳順。
從心。
聖人之道也。
處胎。
初生。
出家。
學道。
成菩提。
轉法輪。
入涅槃。
佛之道也。
他萬物遲速衰序。
莫不皆然也。
故孟春行冬令。
則水潦為敗。
雪霜大摯首種不入。
于耘日欲收藏不可獲焉。
于志學之年講從心之道為愚儒。
在初生之時求涅槃之益名無聞比丘也。
夫若斯則學者之所以有過也。
無他故焉。
不達于性與修之理也。
所以不達于性與修之理也。
無他故焉。
不務其學也。
然離其過有道。
達理斯離其過矣。
達理有道。
務其學斯達理矣。
務其學有道。
搜經典擇權實也已矣。
二三子曰。
性修之學術已聞命矣。
敢問。
佛性亦或具不善有。
諸對曰。
然有之。
今請嘗試說之乎。
有人于此。
鑄一斤之鐵以造如意。
若造劍。
茲乃如意之相可愛。
而劍之相可畏矣。
然鐵之性固具二用。
是故人或造如意。
則鐵從而見其愛相。
人或造劍。
則鐵從而見其畏相。
若使鐵之性不具二用。
則彼獨成愛而不能成畏。
方其将造劍時也。
拒之不受。
然世未嘗見如之之怪故知。
鐵之性固具二用。
是以能成二器矣。
又曰。
如意與劍冶工所為。
而鐵不與焉。
故其鐵之未成二器也。
人視之不愛不畏。
鐵誠黑金。
頑鈍乎無二相也。
如爾彼性之與相。
較然而異。
不可雜糅矣。
雖然一斤鐵之作劍時。
劍重十六兩。
易劍作如意時。
如意重亦十六兩。
是三者未始增減可缁铢。
如爾彼相之與性依然為一。
誰分封疆矣。
斯乃法性緣起。
融通相攝妙義罔極。
如法性佛性亦然。
一性平等頓超思議矣。
是以彼取舍善惡。
異同性相者。
如弗堕諸斷見。
則堕諸常見。
此所謂差若毫厘謬以千裡者也。
二三子複曰。
佛性具不善者。
既得委聞法喻矣。
敢問。
何經文明之。
曰。
楞伽說。
大慧善不善者。
謂八識。
何等為八。
謂如來藏名識藏心。
意·意識及五識身。
非外道所說。
大慧五識身者。
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
展轉變壞。
相續流注。
不壞身生亦生亦滅。
不覺自心現。
次第滅餘識生。
形相差别攝受。
意識五識俱相應生。
刹那時不住名為刹那。
大慧刹那者名識藏。
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刹那。
無漏習氣非刹那。
非凡愚所覺。
計着刹那論故。
不覺一切法刹那非刹那。
以斷見壞無為法。
又曰。
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
藏識非因。
若不異者。
轉識滅藏識亦應滅。
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
但業相滅。
若自真相滅者。
藏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
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
謂攝受境界滅。
識流注亦滅。
若識流注滅者。
無始流注應斷。
此于經中前後取文便今義。
心學之士不可弗置耳矣。
二三子曰。
旨哉言乎。
敢問。
孟子之言性。
曰。
人之性善。
苟子之言性。
曰。
人之性惡。
二子诋讕正義惡乎歸。
對曰。
儒者之學漫乎性命。
而其說多邪僻焉二氏雖曰俊才。
為其出于先秦而不聞佛教故。
徒認情為性。
所以如枘鑿不相内也。
案孟氏道。
性善言必稱堯舜。
荀氏道。
孟氏之學者其性善。
曰。
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
而不察乎人之性僞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學。
不可事。
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
人人所學而能。
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
謂之性。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
謂之僞。
是性僞之分也。
今考之。
荀氏稍多諸孟氏夫。
其分性之與僞也。
雖然審彼言天之就也者。
此猶于堯桀之所不可以移焉耳。
即亦以氣質為性者也。
非吾所謂性也。
夫氣質之于人也。
其相微細。
振古以降。
俾多少賢聖認以為性矣。
楞伽所說流注生滅。
楞嚴所謂内守幽間。
猶為分别影事者是已。
夫是以荀氏言性。
與孟氏言性。
淺之則共通也。
深之則共塞也。
曰。
曷謂其通邪。
曰。
夫人性雅可以能為善焉。
是故聖人常誨人。
以使弗害其仁義忠孝之心。
由越人見自當生者能使之起。
孟氏之言即近之矣。
而人性雖善乎。
或亦可以能為不善焉。
是故聖人恒誨人。
以使小心齊遬弗敢縱逸。
由王良執靶把鞿以禦駻突。
荀氏之言即近之矣。
如此則二氏之言皆道也。
曰。
曷謂其塞邪。
曰。
二氏所言雖有如冰炭。
同是謂性以為凝然一物。
戾于正理之甚矣。
今當委辨孟子。
苟氏宜以準知焉。
夫人始生。
而呱呱嬬嬬然已。
見五相不具。
比過半歲。
覺母就乳。
漸至二三歲。
識父孩笑唲嘔。
又漸至五六歲。
識親疏好惡。
至其志學之歲。
方始媺惡之氣質見焉。
省矣。
人心之有善不善。
皆自幼至長。
情窦數穿習乎物之所生。
苟其物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