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
然而于其不可治者是治。
足以見其妙。
奈何其棄擲之弗顧。
然後以為得哉。
且彼已謂。
心無形也。
夫以其無形之心。
以治無形之心。
治者與所治。
與複以治治治。
展轉無形。
連犿何傷焉。
其若是則不可貶之為狂也。
縱以心治心故。
貶為狂。
則以心習禮亦是狂也。
何者彼此一心易地耳。
蓋彼未實寤心之無形。
是以妄認賊為子。
認子為賊。
若然者焉能知爾籍中以柯伐柯其則不遠。
又焉能知我書中将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
斯此之謂淺見矣。
辨名曰。
孔子曰。
操則存。
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
惟心之謂與。
是言雖操則存。
操之不可久。
不得不舍。
舍則亡。
操之無益于存也。
何則心者不可二者也。
夫方其欲操心也。
其欲操之者亦心也。
心自操心。
其勢豈能久哉。
故六經論語皆無操心存心之言。
書曰。
以禮制心。
是先王之妙術。
心不待操而自存。
心不待治而自正。
又曰。
持其心不使出入。
命之曰敬。
夫持其心者亦心也。
以心持心。
兩者交戰弗已。
是浮屠之下焉者。
猶且所不為也。
故徒欲持敬者。
未有能成者矣。
餘問于茂卿。
先王以禮制心。
而心自正者然。
然而于夫禮之不好之人。
先王亦何也。
如教之好則是治心也。
如不教之好則其道廢焉。
而妙術亦安在。
且其言雖刺尚書。
尚書之意固非爾。
是皆剽竊吾教中泯能所滅妄覺之義。
以為己發明焉。
而彼所學于我亦惟土梗耳。
惡能知甚深之義。
蓋彼以為。
心不可操故。
初不要治心也。
又知以心持心之為過也。
聖人之道如斯而已。
是猶王孫綽欲倍偏枯之藥以生殊死之人。
不亦謬乎。
然而彼業已有取于我。
則我不得不開其本源以示正宗焉。
圓覺經曰。
普賢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
身心亦幻。
雲何以幻還修于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
誰為修行。
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
于生死中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佛答曰。
善男子。
一切衆生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
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
依幻說覺。
亦名為幻。
若說有覺。
猶未離幻。
說無覺者亦複如是。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
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遠離為幻亦複遠離。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修多羅之說其如是矣。
豈亦為許知身心如幻故。
不以幻還修于幻哉。
豈亦為許才遠離如幻則皆離諸過耶。
是我大醫王能善見衆生之病。
因其五藏之輸。
乃割皮解肌。
訣脈搦髓。
使其繵緣暴憠之瘅。
不出三日必間也。
其甯黃帝神農之俦所能識乎哉。
餘熟悉茂卿病原。
其始嗜于鱗古文辭。
中毒酋臘。
自是之後屏棄仁義道德之說。
以為非古聖人之教。
其獨所以崇尚者。
僅僅乎詩書已。
乃遂紏譑思孟以後諸儒。
以不知古言。
其傍??然謗我者。
于誕妄茍不可勝谯矣。
客問焉曰。
物氏謂。
聖人之道在養以成之矣。
複謂。
不先之以事。
而能有成焉者鮮矣。
若此則矯宋儒理學。
無乃有其所為焉乎。
對曰。
否不然也。
餘察茂卿事雲養雲者。
不過詩書禮樂章句末節。
此徒買椟還珠之匹已。
焉能矯宋儒者哉。
蓋夫内體性理。
然後外施行事者。
聖人設教之大要也。
然茂卿之為學也。
偏執外而不治内。
是以其心極愚冥。
其氣暴戾。
其言回過。
放肆殁後蕰年。
未聞一善行稱誦人口。
若然則彼謂在養以成之者。
有口無行。
似枭鳴耳。
故以餘觀之。
有儒者以來未有茂卿頑鄙者也。
古不雲乎。
儒者多文無實。
然東都無人。
舉玩彼小文。
而不問質行之奚若。
嗟夫古之今之綴文之士。
不有質行之衷之。
将焉用其文也。
謬啖内外學者。
辟彼籍暨其徒。
當如魑魅罔兩。
弗然與其共擾馴。
則惑蠱本業永無救焉耳矣。
客聞餘言。
舌挢然而不下。
道費作此篇及末篇。
以補入論中。
于後甘露潮公序文至。
于是乎。
道費敬讀之。
則見。
其崇論谹議力護法門。
而逐論之篇目。
諄諄乎解釋。
且補道費所未盡者多矣。
然以日計。
序成先于篇成三年矣。
於乎我之知我不若潮公之知我之深也。
而又不知。
是潮公序乎。
我序乎。
是我篇乎。
潮公篇乎。
潮公心即我心也。
我心即潮公心也。
譬由以頗黎鏡挂于虛空。
于中現像。
互影重重法門酬酢無有究盡也。
于是道費複念。
昔者天台師于荊州玉泉。
一夏數揚開為止觀十境。
至第七見境。
逼乎夏終法輪停轉也。
妙樂雲。
雖??餘文略中已足矣。
今潮公就費論十五篇為序也。
而餘二篇之義亦斯備足焉。
辨之樂說者。
先覺後覺其揆一也。
心學典論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