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士說:難道孩子走上邪路是父母親的摧殘?
教授說:我的一位男咨客,已經三十多歲了,跟人交往還是不自在,一說話就臉紅,不敢擡頭,不敢說話,無心做事,總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對象也不敢找。
女青年說:那是怎麼回事呢?
男青年說:一定有原因的。
女青年笑着說:這還用你說啊!
教授說:本來他小時候模樣很好,也很機靈,鄰居和老師都誇獎過。
但是,母親帶他出去的時候,見人就說,我這孩子怕見生人,膽小,不愛說話,沒出息。
孕婦說:哦!其實,很對父母都容易這樣說孩子。
教授接着說:有一次,他正和幾個小朋友玩的很開心,突然,一巴掌打在他的頭上,小朋友們都看着他笑,他一擡頭,看見是他爸,正惡很很的瞪着眼睛在罵他。
當時,他覺得羞的無地自容。
男青年說:這樣的父母也不少,一點兒都不給孩子留面子,還想讓孩子給他面子。
女青年笑着說:你說的不會是你自己吧!(男青年也笑了)
教授繼續說:又一次,父親和一群人在那裡聊天,他跑過去向父親要一毛錢,他在父親面前低着頭站了半天,父親才掏出一毛錢,摔在地下,嘴裡還罵着,他媽的必,整天就知道要錢,長大了肯定沒出息。
他蹲下揀錢的時候,聽到大人們在笑他,當時,他真想有個地逢鑽進去。
男青年說:父母都很自信,就是不知道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将來會很自卑。
女青年故作驚訝的說:我看你挺自信的呀!不會,肯定不是你。
教授又說:還有一次,家裡吃餃子,他幫父母搗蒜,搗完後,高興的拿給父親看,父親一看,蒜錘上還沾着蒜泥,罵了一句“他媽的必”,一把搶過蒜錘,塞在他的嘴裡。
當時他就辣的流出了眼淚。
男青年說:父母粗暴,孩子将來怎麼可能脾氣好呢?
女青年又故作認真的說:哎!怎麼又好像是你呢!你怎麼就那麼投入呢?
男青年感歎的說:唉!感同身受啊!
衆人都若有所思,各自表情不同,但都顯得比較沉重。
孕婦說:孩子有時候也很聽話,還會幫着父母幹點兒活呢!
教授接着說:兒童為别人服務的行為最初隻是手段,完全是為滿足本能需要,目的是想得到長輩的保護和食物、玩具等獎賞,或為了避免被打罵等懲罰。
女青年說:原來是為了讨父母啊!
教授說:父母的否定,會導緻孩子失去自信、自尊;但父母的獎賞卻能起到強化兒童行為的作用,同時也能使兒童的預見性得到發展。
老師說:這就看父母給什麼了,要什麼了。
孕婦說:那什麼是預見性呢?
教授說:就是父母親想要孩子發展的那個結果啊!
男士說:父母當然想要孩子發展的好一點了啊!
教授說:兒童分糖果給别人吃是一種利他行為,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利他行為給予肯定性的獎勵;那麼,盡管這種行為違反了本能的及時需要,但兒童已經能夠預見到,長輩必然要對這種行為給予獎勵,而這種獎勵又使兒童得到更好的本能的滿足。
女士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行為,那這樣下去行嗎?
教授說:繼續下去,長輩不僅要适當地給予兒童物質的刺激,更要有語言、情感的獎勵,并能說明道理,使兒童逐步能離開别的獎勵,對利他行為感到有興趣,覺得為别人服務最可貴。
孕婦說:這樣做會有什麼效果呢?
教授說:到這時,利他行為不僅不違反本能,甚至變為一種本能的反應,或者本來要給自己造成肉體傷害,自我卻在行為中體驗到了愉快。
這種愉快不再直接對别人的獎勵依賴,而是來源于自我肯定,取決于自我獎賞,自我承認。
這就是自然的道德情感,道德愉快。
女青年疑惑的說:道德情感?道德愉快?
教授說:有了這種道德情感的兒童,就會積極主動地去關心他人,為他人、為社會獻愛心。
家長為此動情,就是對孩子言行的鼓勵和肯定。
孩子得到鼓勵和肯定,就會堅定自己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的決心。
男士問:肯定、鼓勵很重要嗎?
教授說:家長對孩子的善行和愛心能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本身就是一種品位,沒有一種高尚的追求,達不到一種情感的境界,就不可能對孩子關心他人、奉獻社會的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
女士問:那怎麼動情呢?這真的是個品位問題嗎?
教授說:内心認識不純粹,不知道什麼叫高尚,不清楚何為善良,面對孩子的嘉言懿行,就不會動情。
孕婦說:孩子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