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
男士說:這就是了,父母與孩子老錯位嗎!
母親說: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
女士說:而孩子卻根本就不知道該聽什麼話。
女青年說:哎!你倆今天到配合得挺好啊!
母親說:跟孩子如果能像這樣,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孕婦說:心心相印嗎!
女士說:也不求心心相印了,能互相理解就燒高香了。
(大家笑)
孕婦說:你看看,大家投緣的都擁擠到同一個号上來了,看來還得發号。
教授說:誇大的指責,貶低的眼神。
女士說:快認自己的号,對号入座去,讓我們喘口氣吧!太擁擠了。
(大家笑)
教授接着解釋說:父母急切的望子成龍,常常要求自己未成年的孩子愛用成人的标準。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所作的事情,對他那樣的年齡來說,簡直是奇迹壯舉般的值得稱頌;但父母衡量時卻是用的成人眼神,這就使得孩子的奇迹和壯舉變得無足輕重、微乎其微、不值一提。
母親說:這是個大号的,正适合我,好像就是專門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樣。
(大家笑)
教授笑着說:甚至,覺得孩子和成人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時,就以侮辱的語言肆意呵斥;無視孩子的努力,抹煞孩子的成績,不能一分為二的對待、評價孩子的不足。
父親說:這還是一對情侶号——特号(好)——這個是看着妻子的樣子,專門給我量身定做的。
(大家笑)
教授繼續說:如果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孩子,那孩子出錯肯定是經常的事;因為,孩子做事需要嘗試。
老師說:其實,大人也是如此。
大家說:就是。
教授說:既然是嘗試,就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
成人如果不是經過無數次的出錯,也不可能知道什麼是正确。
男青年說:錯誤是正确之父。
教授說:而父母卻不允許孩子出錯,一旦做了錯事,就非批評指責不可,還習慣性的常用“總是”、“從來不”之類的字眼,對孩子的過去及其他一切進行不負責、誇大其詞的全盤否定。
女青年說:這就是所謂的“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吧!
男士說:太不公平啊!
教授說: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嚴重地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向上的積極性,促使孩子養成膽小怕事、自卑無能的性情,從此喪失勇氣和信心。
父親說:後果很嚴重啊!
女士說:看來,這号人也不少。
母親說:還有那種——号——呢?
教授說:愛的束縛,導緻恐怖。
孕婦說:認号吧!
女士說:還是抓阄吧!我看随便抓個阄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号。
男士說:什麼有可能,你抓的阄本來就是你的号。
女士說:我說的那個号,不是你說的這個号。
男士說:我知道,我說的這個号就是你說的那個号。
(大家笑)
教授接着解釋說:父母出于對孩子的疼愛和關懷,為不使孩子遭受災禍,常用威脅、恐吓的辦法來束縛孩子;結果,好心卻辦了壞事,緻使疼愛變成了災難。
父親說:後果更嚴重。
教授說:有一對姐弟,在姐姐5歲、第第4歲時,有一次,媽媽出去買東西,把姐、弟倆留在家裡。
這時,樓上着了大火,正向四周慢延,救火的人們發現這倆個小孩隻爬在窗戶上看,而且一點都不驚恐。
救火的人們焦急的喊着,讓他們趕快出來,而他們卻一動也不動.還緊緊的插着門,真是急死人;情況已經萬分緊急,救火的人隻好破門而入,将倆個小孩兒抱出,這才免得一場災禍。
女青年說:怎麼這麼傻呢?
教授接着說:但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男青年說:還有隐患啊!
教授說:弟弟在上高一的時候,患了自閉症,退學呆在家中。
父親說:這下可麻煩大了。
教授繼續說:在接受心理調整時才得知,小時候,媽媽每次出門都要告訴他們,外面都是壞人,除了媽媽叫門,誰喊也不能給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