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内,有咨客在咨詢,教授在講,衆人在聽。
一位母親問:我的孩子很任性,不聽話,不願意讓人說,也不願意讓人管怎麼辦?
教授說:孩子任性其實是自主意識的表現,任性不等于無求知欲望,更不等于無好奇心。
父親說:這就是說,任性并不一定就是壞事兒?
教授說:父母教育孩子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水平,會影響他能否長大成功,影響他的一生。
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的任性、求知及好奇心,會明顯的影響他的個性形成。
母親說:那該怎麼對待呢?
教授說:無論是嬌慣、縱容,還是斥責、打罵,對孩子的個性發展都會産生副作用。
父親說:那正确的應該是什麼呢?
教授說: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的文化、職業和家庭條件,所以,孩子隻能選擇永遠對父母認可;但做父母的卻對孩子要求很多,那就必須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你才有資格。
父親說:必須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
母親說:否則,你就沒有資格。
父親說:這還存在資格危機了啊!
女士說:那怎麼才算有資格呢?
男士說: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呀!
孕婦說:關鍵是怎麼才算是良好的環境呢?
教授說:這個良好的環境不需要錢很充足,也不需要很豐富的物質基礎;隻需要父母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修養,好學勤奮,學有所成,思想開朗,與孩子平等交往,一言一行不要粗暴,要有涵養,承擔父母應承擔的責任,盡父母應盡的義務。
父親說:那他得學習好啊!
教授說:是啊!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能成為好學生。
要知道,好學生不是要求出來的,是需要付出真愛的。
母親說:付出真愛?
教授說:父母想讓孩子成為好學生,想讓他有責任心,使其長大以後是一個成功的人,如不付出真愛,隻是嚴格的要求,在觀念上不能與時代同步,就有可能導緻心理疾病的發生。
父親說:我也發現這孩子心理可能有點兒問題,到不至于是心理疾病。
教授說:心理疾病是心理需求不能夠及時得到滿足所緻。
母親疑惑的說:那誰能知道他有什麼心理需求呢?
老師說:隻要想知道,父母就完全可以知道呀!
教授說:人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在各個成長階段的心理需求。
父親說:那怎麼了解呢?
教授說:民間有句俗語,叫做人心都是肉長的,将心比心嘛!最起碼的,我們至少也可以用成人的心理去揣度呀!
女士說:怎麼揣度呢?
教授說:我們都知道,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誰都想實現自己的欲望,誰都想使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的尊重。
男士說:這個沒錯。
教授說:一個人,當你對自我的言行體驗到了積極向上的作用,同時也得到了别人的肯定,那麼,自我的概念就會準确,信念就會堅定,人格就能正常發展。
男青年說:積極向上的作用很大,我有這種明顯的體驗。
女青年說:别人的肯定也很重要啊!尤其是自己尊重或必須聽從者的肯定更重要。
孕婦說:這樣,判斷就能準确?
父親說:信念堅定是肯定的。
女士說:人格正常也沒問題。
教授說:如果自我體驗與他人,尤其是與自己尊重或必須聽從者的要求和評價相抵觸時,為緩和自我體驗與受尊重及自尊需求之間的矛盾沖突,自我會将真情實感歪曲或回避。
男士說:這就會出問題。
教授說:這就是說,自我如果隻知道按照别人的看法和評價,不惜改變自己的标準,其結果是使自己失去标準,這樣就會使自我概念發生歪曲,從而也就有可能導緻心理上的混亂。
母親說:這就是心理障礙?
教授說:過多的失敗體驗和經常性被貶低,孩子就會産生“我确實笨”的自我認同。
如因學習差而經常挨罵遭打,就會對學習更加反感,心理會緊張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以緻越來越笨。
父親說:這就是問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