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特訓營内,有咨客在咨詢,教授在講,大家在聽。
一位父親問:孩子為什麼總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呢?
教授說:孩子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改正錯誤、完善方法、探索真理的過程。
母親說:他爸總是糾正孩子的錯誤。
父親說:為了讓孩子盡量少犯點錯誤。
教授說:如果父母不給孩子這種機會,輕易的包辦代替,甚至粗暴的否定,不僅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樂趣;不讓孩子嘗試失敗、内疚、挫折的情緒體驗,還會使孩子變得謹小慎微,懶于動手,疏于嘗試,以至性格鎖閉,泯滅天性。
父親說:那孩子離家出走是怎麼回事呢?
教授說:如果你的孩子離家出走了,作為父母應深入地去思考和了解,孩子為什麼有溫暖的家不住,而要到外面去過有一餐沒一頓的生活?
母親說:孩子很笨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同樣一件事情,當我們換一種心情,痛苦便會減輕,煩惱也會慢慢消除。
母親說:這與孩子笨有關系嗎?
教授說:放下煩惱和痛苦,用喜歡的心境與孩子相處,和孩子良好的互幫互助。
母親說:這能起什麼作用嗎?
教授說:這時,我們就會驚奇的發現,原來孩子一點都不笨。
父親說:那孩子學習、做事都不積極主動怎麼辦呢?
教授說:當他被友好地接納,被支持、肯定和欣賞,他就自然會積極主動,就會以良好的言行獲取父母更多的歡心。
父親說:學習也會積極主動嗎?
教授說:到此時,孩子的問題都自然的迎刃而解,我們也就不必再擔心了。
父親說:那孩子犯了錯以後,父母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孩子犯錯誤後,有一種怕别人看不起的心态,這種心理狀态成人也有,并不特殊,隻是孩子更難承受,這就需要父母關心和理解。
母親說:怎麼關心和理解呢?
教授說:天下父母為孩子的問題而操心和煩惱者十有八、九,其實,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改錯,更要允許孩子自己摸索,讓孩子逐步承受挫折,讓孩子自己積累經驗;父母隻要扮演好拉拉隊的角色,在一旁喝彩助威加欣賞就夠了。
坐在一邊的男士插話說:孩子任性該怎麼辦?
教授說:父母很多時候為孩子的任性而發愁,其實,孩子的任性表現是一種心理需求。
男士說:心理需求?怎麼講呢?
教授說:孩子在生活過程中往往并不知道哪些事物對自己有利、有害或者有益,僅憑着自己的興趣和情緒參與。
坐在一邊的女士說:哦!原來是這樣啊!
教授說:可父母多以成人的思維結果去考慮孩子的參與,甚至幹預,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結果就造成了很多誤會。
男青年插話說:這就是代溝啊!
女青年指着男青年說:我倆還有代溝呢!别說是父母跟孩子了。
(大家笑)
教授說:其實,這種情緒和興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觸更多新事物的需求心理,是一種心理需求的好奇。
父親說:哦!這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啊!
教授說:當孩子這種需求心理得不到安慰,就自然會與父母作對。
無奈中隻得以哭來抗議,以離家出走來相逼,以絕食、自殺來威脅,不達到目的絕不後退。
孕婦說:孩子也有孩子的辦法嗎!
教授說:孩子最初的任性,實際上隻是獨立自主的需求。
什麼事情都想親自體會,一切事物都想弄個透徹,搞個究竟,這原本是好事。
母親說:細想想,也真的是好事呀!
教授說: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