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獨立自主的心理,表現出來的言行往往會不合實際。
父親說:那可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父母對此,既不可以包辦代替,也不可斷然拒絕,應幫助孩子去适當的體驗,又要保證不出問題;否則,孩子的任性就會越來越嚴重。
男士說:越來越嚴重?
教授說:孩子的這種任性,實質上是與父母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就在于父母初始沒有重視孩子的心理需求。
老師說: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誤。
女士說:那家庭教育的重點應該是什麼呢?
教授說:人生有兩個最需要适應和調整的階段——就是中年和青少年時期。
女青年對男青年說:看看,你現在就是重點時期。
(大家笑)
男青年說:彼此彼此,你更是重點時期呀!(大家又笑)
男士笑着說:其實,我們更是重點時期。
教授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事業、家庭等沉重的負擔都得承受。
孕婦說:年輕人也不容易。
教授說:青少年,心生巨變,幾乎天天都要面對新的世界,學習新知識,接收新信息,直搞的心身疲憊。
女士說:家家有本念難念的經啊!
教授說:如果父母三、四十歲年紀,而孩子正處于十幾歲;那麼,這時就是家庭最不安甯、危機四起的時期。
男士說:有時候真的讓父母無所适從。
教授說:這時的父母,首先要讀懂自己,同時要認識孩子的特性。
父親說:認識孩子的什麼特性呢?
教授說:你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樣,一樣就不是你的孩子;所以,要認可孩子的一切,不要跟别的孩子比較,更不要因比較而指責。
女青年說:就像人們說的,這個世間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
男青年說: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孩子。
女青年說:所以,沒有可比性。
男青年說:我就是我。
教授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即重點要放在家長的自身修養上,而不在于對孩子的如何管教上。
女士說: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呗!
教授說:教子之道貴以德。
道德的發展,要在心态上做文章。
孕婦說: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吧!
教授說:孩子最現實,最注重好的結果。
父親說:什麼是好的結果呢?
教授說:好的結果的标準當然是道德,而道德則來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影響。
母親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嗎!
女士說:而榜樣的力量又是無窮的呀!
男士說:最關鍵的是這個榜樣怎麼做。
教授說:比如,家裡來人,帶來個兒童,父母可能會讓孩子把玩具拿給小朋友玩兒,結果孩子不肯,這時我們以為孩子自私,其實不是,而是在這個時期孩子的世界裡隻有他自己,沒有别人;所以,不是孩子沒有博愛之心,而是孩子現在還不懂得什麼是博愛。
父親說:哦!看來很多時候父母并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老師說:因此,不要對孩子無端的責怪。
教授說:另外,父母當着來人面的言行,可能隻是為了應酬或讨好,與平日裡的言行不符;而孩子最初還沒學會說謊和作假的本領,所以,對這些他就很難搞懂。
男青年說:父母需要真誠。
女青年說:需要言行一緻。
孕婦說:需要人前與人後一緻。
教授說:故,孩子的道德行為全在于父母日常潛移默化的教養。
女士說:看來日常的生活就體現道德呀!
教授說: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栽什麼樹,開什麼花,結什麼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