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講 特性

首頁
    客廳内,咨客在咨詢,教授在講,衆人在聽。

     一位母親問:您總說孩子有自己的特性,我怎麼就沒發現我的孩子有什麼特性呢! 教授說:孩子的特性,有很多細節往往被父母疏忽,如果能及時發現,很好的品味,還真有其藝術魅力呢! 母親疑惑的說:發現細節?品味藝術? 教授說:對呀!比如有一種現象,我把它叫做家庭“叫喊文化”。

     母親說:家庭“叫喊文化”?是什麼呢? 教授說:家庭“叫喊文化”産生于晚上七點。

     母親說:晚上七點? 教授說:對,此時,母親說,吃飯了,孩子早已聽到,但最初不是有意沒動,緊接着,母親喊了第二聲,孩子剛要行動,又叫了第三聲,且一聲比一聲高;孩子在忍受。

     母親說:當媽的也在忍受呀! 教授說:天天如此,孩子就發現,前幾聲對自己沒有任何威脅,自己可以不去理會;自己的行為控制了母親的言語。

     母親說:喊他不動就隻能連着喊啊! 教授說:孩子在利用母親的喊叫音高和波動的情緒鍛煉自己的忍受能力。

     母親說:他是有意的嗎? 教授說:久之,母親就會變成孩子随意的工具。

     坐在一邊的父親說:那這是什麼特性呢?它能說明什麼呢? 教授說:這說明孩子不是不聽話,不是有意跟母親做對,不是動作慢,不是愛磨蹭;而是善于利用環境,尤其善于利用非常惡劣的環境,随時随地的在鍛煉自己的忍受能力。

     母親說:非常惡劣的環境? 教授說:對,當一個人的情緒波動時,再加上高聲喊叫,對包括自己在内的環境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

     母親說:哦! 父親說:這回知道了吧! 男青年對女青年說:以後對我說話小聲點兒,否則會形成非常惡劣的環境。

     女青年說:你也一樣,别光說我。

    (大家笑) 男士對女士說:你對我說話也小聲點兒,否則,對包括你自己在内的環境影響都是非常惡劣的。

     女士說:别光說我,你也是一樣的,我們是互相影響。

    (大家笑) 教授說:孩子還有一個特性。

     父親說:是什麼呢? 教授說:就是在孩子整個生長過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為要得到父母的寵愛這一目标,而且是唯一的寵愛目标;如果父母誇獎了他,而沒誇獎我,我的心裡就會很難過,以為我的言行出了錯,或者是父母不喜歡我。

     母親說:這是為什麼呢? 教授說:因為,我要自己所得的愛比别人更多,我需要強烈的安全感覺;如果我得不到寵愛,我就會使用争寵或搗蛋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女士說:還争寵啊! 教授說:如果家裡不止一個孩子,父母就會發現,老大和老二有極大的差别,若老大乖,老二一定比較調皮,或者相反;這是孩子博取注意的方式,也是孩子在求生存中的自然反應。

     母親說:這也是特性呀? 老師說:對呀!當然是特性了。

     教授說:所以,父母如果發現,孩子的言行不如人意時,我們應該好好檢讨自己,看看真正的原因在哪裡。

     孕婦說:那這是什麼特性呢?它又說明了什麼呢? 教授說:它表明,孩子的不聽話、調皮搗蛋、逆反、執拗等都是在自我表現,都是在争取地位,都是孩子在争取為人最基本的權利——自主權,都是孩子積極主動的表現。

     孕婦說:哦! 父親說:那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當今社會,在慣性和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在無興趣地生活着。

     女士說:也就是。

     教授說:不想踢球的奔跑在球場上;厭煩患者的坐診給人看病;不愛孩子的教書育人;不為百姓造福的卻為官一方。

     男青年說:怪現象。

     教授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隻想改造人,塑造人,把自我公開的理想,潛藏的妄想,不公平、不客觀地強加于别人的頭上;而且,這已固化為一種枷鎖般的定式,一生照搬,沿用至今。

     女青年對男青年說:你就是這樣的——總想改造我。

     男青年說:難道你不是這樣的嗎?不公平、不客觀的把自己的理想強加于我的頭上。

     女青年說:我有那麼殘酷哦嗎?(大家笑) 老師說:這種現象,在教育後代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母親說:父母都是好心啊! 老師說:無私的父母,一心想培養出天才,想種植出碩果,真堪稱一絕。

     教授說:可其結果,常常是将簡單的問題搞複雜,将趣味無窮的事情搞得無聊了,将自然流動的小溪開鑿成毫無特點的人工渠。

     父親說:事與願違。

     教授說:扁擔長,闆凳寬,每個的特性不一樣,但扁擔卻要綁在闆凳上,闆凳不讓扁擔綁在闆凳上,扁擔偏要綁在闆凳上。

    (大家苦笑) 男士說:痛苦啊!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