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内,有咨客在咨詢,教授在講,衆人在聽。
一位母親擔心的問:現在社會很複雜,孩子也能通過各種途徑接觸各種東西,養成不良習氣,要是由此學壞了,那可怎麼辦呢?
教授說:首先,為人父母一定要清楚,學壞肯定不是孩子的本義,關鍵是他無知;父母要教會他如何才能遠離犯罪。
父親說:那該怎麼叫呢?
教授說:先學壞,後才可能犯罪;而學壞的前提是一些不良的習氣。
父親說:孩子就是有一些壞習慣。
教授說:不良的言行有多種原因,但根本在于家庭環境。
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教育基地。
家庭如果很溫馨,父母如果能誠實為人,并對孩子真意關心,就完全可以避免孩子誤入歧途的行動。
母親說:看來,我們需要在家庭環境的溫馨上功夫了。
父親說:還要誠實為人。
母親說:真意關心很重要。
教授說:其次,孩子走向歧途時有多種征兆,父母應常觀察,早知道,以便對症下藥。
父親說:都有哪些征兆呢?
教授說:背書包的姿勢怪異,或不背書包而用其他物品代替,或在書包上貼一些标志,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母親說:好像有這些現象。
教授說:對頭發長梳理,染發或剪特殊的發型,女孩不洗頭不出門,這是在追求離奇,尋找刺激,感覺飄逸。
父親說:這些現象也有。
教授說:交朋友的對象有很大變化,常與比自己年長或年幼的人密切來往,朋友來訪,隻站在門口說話;魂不守舍,且常無緣無故遷怒第三者,并逐漸對舊朋友疏遠。
這是對自己的過去不承認,在尋求新環境。
女青年對男青年說:這些現象好像你也有吧!
男青年說:你把我也當問題青年啊!我那是工作需要。
(大家笑)
教授接着說:電話鈴聲一響很快搶着去聽;打電話時有意壓低聲音;朋友的電話突然來的很勤,很快講完電話并馬上出門。
這是在策劃着一個不可告人的行動。
男青年對女青年說:這種現象你還有呢!
女青年笑着說:那性質能一樣嗎?
男青年說:反正你那次的行動,我問你,你說無可奉告。
(大家笑)
教授繼續說:常在同一時間離家;常在外吃過飯才回家;常說是去同學家學習,還不告訴是到誰家裡;常以學校有事為借口而外宿或晚歸;放學回家的時間總是不一。
這是正在進行一個秘密計劃。
父親說:你看我幹嗎?
母親說:這些現象不僅你兒子有,首先是你就有。
父親說:我那是為了工作。
教授接着說:要求給自己的房間裝鎖,常獨自在家裡呆着,想租房住在外面;常借口外出準備功課,而學習的進步卻不明顯。
這是認為自己的言行有了不好的結果,不會被父母理解,想一個人處理自己的事情。
父親說:這倒也不是什麼壞事兒。
母親說:那他得有這個能力呀!
教授說:常有酒吧、咖啡廳的火柴盒、打火機等物品,通訊錄上記的資料有同學以外的人。
這說明孩子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有所接觸。
母親說:這些我覺得都是跟他爸學的。
父親說:我是為了工作而不得不應酬,他是孩子,應該以學習為主,哪能一樣啊!
母親說:可孩子不這樣認為呀!
教授說:常要求父母給買新的文具用品;剛買的文具用品常丢失,或家長未買卻常有新文具在使用。
這表明在追求新潮,而追求又不可能全部滿足,這最容易走上斜路。
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