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很有可能你終身都感覺不到享受。
男青年對女青年說:看看,早痛苦早享受,以後再别排除痛苦了。
女青年說:那你也再别給我痛苦了,我自己的痛苦就管夠用了。
男青年笑着說:好好好,擁有是最大的幸福嗎!(大家笑)
男孩子也笑着說:那迷茫呢?
教授說:迷茫表明自己在思索,顯示自己不人雲亦雲,這是人生極好的關鍵的第一步。
父親說:小孩子,隻管好你的學習就可以了,有什麼好迷茫的?
女士說:這不是好事兒嗎!
男孩子說:那能由着我嗎?我還不想迷茫呢!
教授說:大人的頭腦和小孩子長得不一樣。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是一些中年人或老年人,講起青少年時,常愛引用的兩句詩。
好像是隻有經曆了大半人生才有資格說自己嘗過那愁的滋味。
女青年說:這就是代溝。
男孩子說:就是。
教授說:其實,少年有自己的迷茫,青年也自有愁腸,在這種初次面對學業、生活、社會和前途的一個斷層階段,一切都那樣陌生,那樣不可預知,那種驚慌和壓力,絕對是超過中老年人的。
男孩子說:這就叫飽漢子不知道餓漢子饑。
(大家笑)
老師說:就是嘛!大人經過了,心中有數,可孩子沒經過啊!沒經過你再說他也模糊,這就會感到不安。
男孩子說:就是嘛!很不安。
教授說:人到了中年和老年階段,那才叫安然,因為這條憂愁的路已經走過了大半,于是,對青少年當然可擺資格,可說風涼話。
母親說:那我們作父母親的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對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最恰當的教育莫過于理解、尊重和鼓勵。
父親說:我們已經夠理解他的了,還要我們怎麼理解、尊重呀!
教授說:對孩子的理解,平等是關鍵;如果能低位,那就是高境界了。
尊重不是“口頭禅”,真情關注不可少,肯定、鼓勵是法寶。
母親說:有時我們真拿他沒辦法,甚至感到很失敗,為什麼我們的付出總是适得其反呢?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很不稱職呀?
教授說:教育成敗的“内功”絕不僅在于動不動口,更在于用不用心。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減少在教兒育女方面束手無策或适得其反的窘況,也才能算得上是一個稱職的家長。
父親說:那怎麼才算是用心呢?
老師說: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要付諸行動。
母親說:怎麼付諸行動呢?
教授說:每天要有意識地贊揚自己的孩子三次,而且要當着外人的面,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與孩子一起看電視的時候,想換頻道時,要征求孩子的意見,以尊重孩子,培養孩子尊重别人的品德。
父親說:現在就一個孩子,讓我們怎麼做都行,過去隻是因為不知道才犯傻的,可都是出于好心,都是因為太愛孩子了;可孩子好像并不領情,也看不出向父母愛他那樣愛父母呀!
教授說:做父母的要想得到孩子真正的愛,首先要懂得怎樣去愛孩子。
母親說:孩子總是特别在意别人怎麼看他,總說感到很焦慮,很苦惱,這是怎麼回事呢?
教授說:這是青少年受其發展心理的作用,不善于區分自己所想和别人所想之間的差别。
男孩子說:那該怎麼區分呢?
教授繼續說:青少年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孩子的心理處于發育時期;處于發育時期的孩子特别關心自己,很在意自己的外表和言行,于是就誤以為别人也在意自己的外表和言行。
男孩子說:可是,有時候,别人确實在注意我呀!
教授說:在孩子的意識裡常常出現“自我虛構”和“假想觀衆”的現象,這就是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
男孩子說:可我也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呀!
教授說:在孩子的意識中,常常容易出現一些盯着自己容貌、身材看的“觀衆”,認為别人經常在注意着自己,并為此而不安、焦慮。
父親說:那這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可設法讓孩子明白,事實上,别人在接觸你時,所注意的方面和程度,同你的主觀想象是有很大差異的。
你自己所拼命注意的方面,别人卻未必那麼在意。
可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卻經常出現這方面的偏差,這也是孩子有諸多苦惱的一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