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章 心身健康 第37講 失衡

首頁
    客廳内,有咨客在咨詢,教授在解答,衆人在聽。

     一位母親問:如果說孩子的苦惱是正常的話,那麼,因苦惱而導緻心理失衡就不正常了吧!這是什麼原因呢? 教授說:苦惱導緻心理失衡,這有多種原因,除自身修養外,還有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等多種因素在内。

     父親說:這麼多錯綜複雜的因素。

     教授說: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孩子在平時所接受到的傳統定勢教育多,應變教育少,批評指責多,熱情指導少,事後評論多,超前引導少。

     老師說:這就很難使孩子積極主動。

     教授說:這些顯然都不可避免地使孩子産生冷漠感,從而出現心理失衡的現象。

     父親說:那我們做父母的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所以,我們成人有責任去了解孩子,幫助孩子,使孩子在最初的旅途少走彎路,并早日從迷惑中解脫出來,健康茁長地成長。

     母親說:可現在的獨生子女太難管了。

     教授說:獨生子女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父母對一個孩子集中了全部的教育精力,劣勢是父母的注意力過于集中,物質的供給過于充足,易導緻孩子自私任性,對生活體會不深,很難成功。

     女士、男士、父親、母親、孕婦同時擔心地說:那怎麼辦呢? 教授說:父母可選擇“曲線救兒”之路,從教孩子理财入手,幫助孩子糾正任性、自私、亂花錢、偏食等獨生子女所有的缺點。

     女士說:這是個令很多父母頭痛的問題,具體該怎麼做呢? 教授說:對孩子的零花錢可讓其自己管理,實行自由“經費包幹”,超支不補,節餘獎勵的辦法。

    久而久之,父母的一片苦心就會在孩子那片幼小的心園裡開花結果,就會量入為出的“計劃用錢”,使孩子養成了勤儉持家的習慣。

     男士說:能達到這個目的嗎? 老師說:一定能! 教授說:孩子心靈深處的潛在經濟意識被喚醒後,就會對家庭理财産生濃厚的興趣,為了激發孩子的經營熱情,可進一步引導他參與整個家庭的增收節支活動,讓他享有“參政議政”的權利。

     老師笑着說:我兒子很小的時候,教授(他爸)就讓他“參政”意識強一些,家裡的很多事兒,都讓他知道,尤其讓他知道經濟并不富裕,知道我們生活的節約、勤儉。

    (大家笑) 教授說:這樣,父母就會發現,孩子一天天長大了,與其年齡同時增加的除了身體體重外,更重要的還有他已初懂世事艱辛的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昔日身上驕橫自私的霸氣已蕩然無存。

     父親說:現在的孩子,想讓他勤儉樸素,那可太難了。

     老師說:歐陽修的母親曾這樣教悔他說,“吾兒不能苟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

    ”曾國藩一生勤儉,為官三十年沒做一件新衣服,他還教導整個家族勤儉,所以,他的後代代代人才輩出,他的家族連續五代興旺,這在古今中外曆史上也是少有的現象。

     教授說:孩子初涉世時,很容易被各種信息吸引,受各種新潮誘導,為外物所累。

    父母可以借鑒成功者的經曆,聽聽古人對子女的教悔。

     老師說:司馬光在一篇題為《訓儉示康》的文章裡,深刻分析了節儉的道理。

    這篇文章是司馬光寫給兒子看的,“衆心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樸素為美。

    ” 坐在一旁的孩子說:何以要“儉素”? 老師說:司馬光以豐富的史實做了論證。

     孩子說:怎麼論證的?(大家笑) 教授說:如,近代的何曾,當了太傅,喜歡講究奢侈,“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到了孫子這一代便因驕奢而傾家蕩産。

     老師說:又如,“石崇以奢靡誇人,”便引來殺身之禍。

     孩子說:有這麼嚴重? 教授接着說:他從中得出結論:奢侈者,“居官必賄、居鄉必盜,”必然落得個“敗家喪身”的下場!他說節儉是“大賢之深謀遠慮。

    ” 父親說:看看,再也不能鋪張浪費了啊! 孩子說:我也要做大賢。

    (大家笑) 教授說:司馬光之所以教育後代力戒奢侈,是因為它具有曆史的眼光,看到奢侈的生活,隻會養成一些纨绔子弟,而不是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