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說:現學現賣。
父親說:更準确的說應該是立竿見影,活學活用,當時見效。
(大家笑)
母親說:貧嘴,說的比做的還好。
(大家笑)
父親說:沒做好,哪能說好?(大家笑)
母親說:好好好,你做的說的多好。
(大家笑)
父親說:别人說好那肯定是真好。
(大家笑)
母親說:好是讓别人說的。
父親說:就是嘛!(大家笑)
教授笑着說:優秀的家長要善于自我調整,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溫馨和愛意濃濃的成長環境。
老師說:那将是孩子的幸運,更是孩子的福分,也是社會的福分。
母親說:你們也看到了,其實,我們道是夫妻關系挺好的,可我家那孩子整天滿臉愁容,好像對什麼也不感興趣,這是怎麼回事呢?
教授說:孩子整天滿臉愁容,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和肯定,更沒有平等讨論、商量的可能。
父親說:可是,他對什麼都不該興趣呀!那我們怎麼支持呢?支持什麼呢?
老師說:孩子的興趣來自于肯定,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原因是家長的否定所造成。
母親說:我們好像也沒怎麼否定呀!
父親說:隻是有時候數落或者叫責備幾句而已。
教授說:在父母的責備與數落中成長的兒童,就會覺得自己很無能,無望成功,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做都不會得到父母的肯定。
老師說:長久這樣,也就失去了做事的激情和願望,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現象。
母親說:那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要想讓孩子成功,就要給予孩子肯定,對孩子信任,培養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自然養成。
父親說: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未老先衰。
老師說:花開的季節,令人不禁聯想到孩子們那花朵般盛開的笑臉。
可無論漫步在大街,還是校園,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那些“行色匆匆”的同學、青少年,就不難發現,他們天真笑臉背後的世故滄桑無法掩飾,稚嫩的雙肩所背負的書包沉甸甸的,明顯的寄托着父母和社會的期望無限。
父親:那照你這麼說,孩子如果不學好難道還要怪父母親嗎?
老師說:我們想一想,當今連做保母都得培訓持證上崗。
而實踐證明,教育子女的工作其複雜性和艱巨性是其它任何工作都不能與其相提并論,可有幾個人當父母前經過培訓?
母親說: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呀!
老師說:似乎隻要能生孩子的人,就可以做人的父母親,就有了合法教育孩子的資格證;可這樣又怎能保證将孩子培養成功?
父親說:很難保證。
教授說:特别是當父母與孩子發生了矛盾,甚至将孩子雕刻成了“次品”,受指責的常常是兒童,而父母卻被認為是受害人,會無止靜的訴說孩子不聽話、不争氣、傷了父母的心。
老師說:為子女操碎了心的父母,還會更深刻地體驗到恨鐵不成鋼的痛苦。
母親說:誰說不是呢?就是呀!
教授說:有一個常識我們必須懂得,如果一個産品不合格,不管問題出在哪個環節,承擔責任的隻能是産生者,而絕不可能由這個産品本身來負責。
父親說:對呀!是這個理兒,必須由生産者承擔責任。
母親說:你看我什麼意思?别看我!還搞含沙射影,一箭雙雕這一套,你以為我聽不出來嗎?你以為孩子就隻是我一個人生産的嗎?不懂常識,沒有你我一個人單獨能生産出來嗎?(大家笑)這種低級錯誤也犯。
孩子不犯錯誤的時候,在人面前開口閉口我兒子我兒子,男子漢大丈夫,要敢作敢當。
(大家笑)
老師說:同樣,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如果孩子被教育成“次品”,首先應該檢讨的是父母親,而絕不應該是兒童本人。
父親說:說的很對,首先應該檢讨的是父母親,父親是我。
母親說:母親是我,——我又沒想的逃脫。
(大家笑)
父親笑着說:這事兒能逃脫嗎?
母親說:那對孩子不願學習,不願做作業,考試成績差怎麼辦?
教授說:對于孩子的學習與考試,請教家長一個問題。
父親說:千年等一會啊!教授請教,百年不遇,機會難得,您請講。
(大家笑)
教授說:如果你們單位每月考核評比一次,考試成績不僅與工資、獎金挂鈎,還要張榜公布,并實行末位淘汰制度,你會有什麼感受?
父親說:肯定會不高興呀!
母親說:可能會緊張、焦慮、恐怖,甚至害怕上班的感覺都有。
教授說:可這種現狀我們的孩子每天都要承受啊!
老師說:孩子幼小的心靈,卻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教授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像一個彈簧,承受的壓力越大,迸發出的彈力也越大。
父親說:要這麼說,讓孩子承受一些壓力也是有好處的嗎!
老師說:但壓力也不能無極限地增加,因為,壓力一旦超出一定極限,彈簧就會失去彈性,甚至斷裂!
母親說:所以,現在的孩子出各種問題的就那麼多。
教授說:就是呀!因此,追求高分别過分,先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健康的人,然後才有培養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