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内,有咨客在咨詢,教授在解答,大家一起參加讨論,也有人在做筆記。
一位父親:父母和孩子總是時不時的發生些不愉快,親子關系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究竟應該怎麼去把握呢?
教授說:毫無疑問,親情永遠是孩子成長的動力,但孩子與父母的腳步常常會伴在一起;有時候,親情也會給我們帶來煩惱,甚至還有可能将我們摔倒。
母親說:孩子為什麼總是對父母親不滿意呢?
教授說:孩子面對未來躊躇滿志,而過于牢固的親情關系會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形成限制,甚至還會讓孩子覺得親情是一種約束。
父親說:有時候,孩子還對父母發脾氣,很難理解。
教授說:另一些時候,孩子會把在外部世界體驗到的不安、挫折、恐懼、敵意投射給父母,甚至會認為這些都是父母給帶來的痛苦。
兒子說:那孩子應該怎麼做呢?
老師說:看看,孩子也在思索,也在探索,他其實也很困惑,也很迷惑,也想解決這些難題,以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教授說:孩子要學會磨砺自己情緒的能力。
隻有學會識别、體驗、釋放和管理這些情緒,才能逐步的成熟自己。
兒子說:是用父母的嚴厲來磨砺自己嗎?有時候,他們對我那麼恨。
父親說:嚴厲是為你好嗎!
母親說:恨鐵不成鋼嗎!
兒子說:嚴厲我怎麼可能好呢?難受的要命;鉄怎麼可能成鋼呢?這不是有意的在折磨人嗎?(大家笑)
教授說:無論對孩子多麼嚴厲的父母親,都有一個被愛所驅使的内心,在他們那裡,甚至“恨”也是愛的同名。
母親說:誰說不是呢!
父親說:就是這樣的。
教授說:愛孩子愛得過分,把孩子當成自我,忘了彼此的邊界,以為孩子的矛盾就是自己的矛盾,内心一刻也不能安甯,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老師說:其實,孩子和父母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兒子說:那肯定呀!每相隔三年就是一個代溝,更何況是兩代人呢?(大家笑)
母親說: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教授說:要善于利用親情,做個成功的父母親,該放長的時候放長,該松開的時候松開,允許孩子去創造他自己的生活。
父親說:對于父親來說,這一點是最難把握的了。
老師說:不過,讓孩子離開自己,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孩子與父母雙方都會體驗到那種分離的痛苦。
母親說:見不得還離不開。
教授說:由于害怕這種痛苦,親情會無意識地制造出隔離與誤解,以此來對抗依戀與關系糾結。
因此,兩代人之間彼此對關系的“憤怒”越來越明顯,沖突升級,于是,分離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父親說:這麼說來,親子矛盾也并不是一件壞事情呀!
老師說:就是呀!各有利弊。
教授說:關系依戀越厲害的家庭,孩子與父母的沖突也越激烈,否則,分離永遠不能實現,孩子也永遠長不大。
母親說:哦!我說嘛!我們對孩子這麼好了,他怎麼對我們還這麼不能理解呢!
父親說:有時候,甚至讓父母親感到很傷心。
兒子說:我更傷心。
(大家笑)
教授說:這裡,我們要感激親情的偉大,無論遭受到多少來自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