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内,有咨客在咨詢,教授在解答,衆人在聽,也有人在做筆記。
一位母親說:你說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聰明,而我家那孩子怎麼就那麼傻、那麼笨呢?
父親說:她總嫌自己家的孩子笨。
教授說: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講個故事給大家聽。
傳說,古希臘塞浦路斯島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字叫皮革馬利翁,他愛上了自己精心雕塑的女神像。
老師說:他每天守護在雕塑女神旁邊,深情地注視着她……
教授說:日久天長,王子的初衷不變,他的執着終于感動了上天,女神終于神奇地複活了,并成為他的妻子。
老師說: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
父親說:這樣就能使孩子變聰明嗎?
母親說:你沒聽懂這個故事的意思吧!
父親說:那你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教授說:如果把這一效應用在教學中,就會發生神奇的效用。
那些被教師認為智力發展會有顯著進步的學生,其智商平均提高幅度顯著高與其他的學生。
老師說:其實,這些學生并不見得非常聰明。
母親說:那是怎麼回事呢?
教授說:這就說明教師的期望确實産生了作用。
老師說:而且,期望的對象年齡越小,效果會越好。
母親說:期望——就是認為?就是想嗎?
父親說:你也夠笨的啊!前面不是說了嗎!就是認為聰明嗎!認為不就是想嘛!
母親說:你看看,我就是被你這樣認為——想笨的。
(大家笑)
父親說:哪裡是被我認為——想笨的,是從小被你父母認為——想笨的吧!
母親說:你别哪壺不開提哪壺啦!(大家笑)
父親說:我就想,這期望——想真能産生那麼大的作用嗎?
教授說:當然,期望的實現至少需滿足以下前提條件:
一是期望應該有一定的現實可能性。
隻對孩子提出可能實現的期望,是聰明父母的明智選擇。
二是期望變為現實,是通過期望者的态度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而達到的。
母親說:這怎麼理解呢?
父親說:主要是怎麼操作呢?
教授說: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在很多細微之處都表現出偏愛“聰明”學生,對這些學生的課堂回答給予更多的贊同。
他們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微笑顯露,更多的眼神交流;即使這些“聰明”學生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教師的反應也比較積極。
母親說:這就是說,父母親也要對孩子有這樣的态度?
父親說:不僅僅是态度,更主要的是行為方式。
母親說:難道就不能批評嗎?
老師說:能,隻是态度和行為方式不同,他們對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批評,指出哪些方面需要用心,并鼓勵他們繼續前進。
父親說:難道這樣做了,孩子就能考出好成績嗎?
教授說:教師的這種積極态度,能促使這些學生不斷進步。
老師說:原本教差生的老師被專家告知這些學生都很聰明,很優秀。
教授說:他們在用原來的方法教學生的時候,發現成績并沒達到預期效果,但他們相信專家的預測。
老師說:他們認為,教學沒有達到好的成果,這絕對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教法有偏。
教授說:于是,他們想方設法在各方面改進教學;果然,學生的成績飛躍。
老師說:可見,要使期望能夠實現,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并要積極主動的付諸實踐。
母親說:看來,相信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很重要啊!
父親說:相信孩子和相信自己同樣都很重要。
教授說:作為父母,在對孩子提出期望之後,一定要對孩子充滿信心,并時刻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還要多給予鼓勵和肯定。
老師說:這樣,就能使父母的期望通過孩子得以實現,就能達到心想事成的理想效果。
父親說:那我們期望他怎麼樣就能怎麼樣嗎?
教授說:當我們期望某人有所收獲,效果究竟如何,還得看我們對這個人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的把握,看他是否相信你的觀點,是否願意配合你的态度和行為來調整他的過錯。
這時一位男生插話說:我平時學習也還可以,可一到考試這個關鍵的時候就掉鍊子,總是考不好,這是怎麼回事呢?
老師說:這也同樣是期望的反作用。
男生說:反作用?
老師說:很多學生容易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