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底裡的喊:你才有毛病呢!神經病!好!是我有病,我有神經病,是我心理不健康,行了哇!這樣你們就高興了!是嗎?
母親很快阻止的說:行了!行了!在家就吵啊!吵!來這兒發揚光大來了,還嫌不丢人顯眼啊!你們都沒病,是我有病,我是神經不正常,是我心理不健康,行了吧!
教授很冷靜的看看他們三人說:其實,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是不由他自己的,因為這與父母的責任意識和教育觀念有着密切的關系。
老師插話說:有很多做父母的認為,隻要賺錢多就夠了。
所以,他們就把大量的時間用于賺錢上,而沒有時間陪孩子聊天,更沒有時間陪孩子玩耍,這就造成親子交流和溝通的殘缺,這就很容易使孩子的言行和思維出偏。
母親說:就像有的孩子得了孤獨症,就是這個原因吧!
教授說:是的,有的兒童得了孤獨症,性情孤僻是孤獨症兒童的典型特征。
有的表現為神情淡漠、行為遲鈍;有的則表現為恐懼膽怯,整日沉默寡言;也有的異常敏感,情緒易于激動或暴怒。
父親說:難道這些都是父母造成的嗎?
教授說:這種心理障礙不僅與教育方式不當有關,也與過量食用高脂肪、高糖分和動物性的“酸性食物”密切相關。
母親說:這與食品也有關系呀!
教授說:兒童時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過食酸性食品的兒童,會漸進性地出現一系列症狀。
比如手腳發涼,容易感冒,皮膚抵抗力降低,常哭鬧不安,免疫功能也下降;嚴重者還會殃及大腦功能,導緻思維功能紊亂,而這又會對兒童孤獨症的發生、發展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
青年說:我就經常感到很孤獨,是不是也屬于孤獨症啊!該怎麼調整呢?
教授說:要多食用蔬菜、水果、雜糧等堿性食品,要講究膳食的酸、堿平衡,要讓自己多參加社交和集體活動,多鍛煉自身。
父親說:這孩子這麼大了還愛玩兒電子遊戲,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不是就是電視上說的網瘾啊!
青年略帶不高興的說:我才不是網瘾呢?就是消遣一下,找一下快樂,找一下自信,找一下自由罷了。
父親小聲說:就是這張嘴犟。
教授說:有些孩子以玩電子遊戲取樂;而有些孩子則玩電子遊戲上瘾,這就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青年說:為什麼?
教授說:因為,人在現實中容易受到挫折;而在遊戲中則可以成為勝者,并以此來沖淡對挫折的感覺。
長此以往,勢必會惡性循環——遊戲者會越來越陶醉于虛拟世界中的成就感,而逐漸忽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遊戲者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老師補充說:自己要意識到醉心于虛拟世界的危害性,盡快回到現實生活中。
母親說:這孩子最近主要是失戀了,所以才導緻心情不好。
青年說:這倒沒多大關系,都過去了。
父親說:就是,這才像個男子漢嗎!女人到處都是,還怕找不下對象?
教授說:年輕人失戀者不少,最主要的是失戀之後要掌握自主之道。
青年感興趣的說:自主之道?是什麼?
父親說:還說沒影響,沒影響感興趣呀!
母親說:你看你這個人,孩子多跟教授學點兒知識不行嗎?
青年說:呵呵!準備下次失戀了以後應對呀!
父親說:你看他這……
母親說:這孩子……
教授說:這個自主之道啊!
一是罪狀加強法,就是盡量挖掘對方的缺點,非常明确的告訴自己,再戀不值得。
二是比較療法,就是比一比誰最慘,自我要良性循環。
三是思考中斷法,就是轉移注意力,在現實中找樂趣。
四是建立信心法,就是自我快樂,幸福地生活。
五是融入朋友法,恢複本色,感覺新豔。
六是投注工作法,就是失之桃李,收之桑榆。
青年說:其實,不管出了多麼嚴重的問題,到什麼時候,愛自己都應該堅定不移。
改變一下發式,買兩套新衣,讓新鮮豔麗帶動自己的心意。
教授說:沒錯,在失戀的日子裡,每過一天,就贊許自己一遍,事情并沒有那麼嚴重,要自信,昨天都那麼堅定,今天會更光明。
老師插話說:偶爾有些寂寞,也要對自己說,一個人也能很好地生活,起碼不必為他而遷就,也不必擔心對方的喜與怒。
教授繼續說:沒有空餘時間去品嘗失戀之後的苦澀,有助于自我重新找回良好的感覺。
戀愛是一件需投入精力的事情,分心是不可避免的;而失戀後一切複歸,又可以令心專注于工作或課業上去。
老師又插話說:努力地建設自己,使自己成為具備更好條件和資本的優秀人才,還怕無人認識?
教授繼續說:既然上蒼關了這扇門,就會為你再打開另一扇門。
母親笑着問丈夫說:你的另一扇門打開了嗎?
這次,父親反應很快,馬上回答說:我是打開了,就看兒子的那扇大門打開沒打開吧!
青年也馬上說:打開了!
說完大家都笑了,教授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母親感動的起身過來将兒子緊緊地抱住,父親也起身過來,一家三口緊緊地相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