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講 鼓勵

首頁
    在客廳裡,妻子,顯得憂心忡忡的樣子,她說:老師又叫我談話了,說我家女兒反應太慢,上課主動舉手不回答問題,有時候叫起來,半天也不說一句話,計算能力就更差了。

    讓我領去看看心理醫生,看看是不是心裡有什麼問題。

     丈夫滿不在乎的說:她在家也這樣,有什麼不行的,老師才毛病多呢!人家不想說嗎!什麼叫反應慢,才是個小學生嗎!容不得人家思考啊!要我說,你别理他那一套。

    你好老說她見了人也不問候,我見了人就不問候,不是不想問候,也不是像你不懂禮貌,是覺得沒什麼好說的,不知道該問什麼。

     妻子有點生氣地說:這話你在家怎麼不說?在家如果說這話,我們不就不用來這裡了嗎?學校那裡你去跟老師說呀!每次家長會都是我去開,老師叫也是叫我,是我挨老師的指責呀!你躲在這裡說這便宜話,說這風涼話。

    她在家裡不回答問題的時候,你不也着急嗎!怎麼,一到這裡你就變卦了?是,就是,你那不出氣的時候,我也很生氣,尤其有時候是熟人,是我們單位的人。

    我們誰也别遮着蓋着了,沒什麼丢人的。

     丈夫睜大小眼睛說:你看看你這……又是這一套……誰遮着蓋着了?這有什麼丢人的?總把事情搞得那麼玄乎! 妻子一雙大眼睛瞪得溜圓,眼看着又要反駁了。

     教授趕緊笑呵呵的說:哦!我聽明白了。

    當今社會,我們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發育,不讓其發生問題,而要使其創造能力高于計算能力,高于背書能力。

    使其對長輩及他人有積極、主動、熱情、敏銳的施愛反應行為,有較強的共情能力。

     妻子不解的問:施愛反應?共情能力?不理解。

     丈夫不耐煩地說:不理解你就用心聽着,别插嘴。

     教授看見這位妻子翻着白眼又要反駁,趕緊說:成人對孩子心理與行為的認知别進入誤區,孩子有創造力與共情能力就不會出問題。

     妻子往前挪了挪,好奇的說:這個,教授得給我們好好的講一講。

     丈夫頭一擰說:我就煩她這…… 教授看了一眼丈夫繼續說:對于兒童,大人别太強求其成功,要多關注其學習過程,對學習結果别看得太重。

    要允許他犯錯誤,關注精神需求要重于物質需求;關注非智力因素要重于智力因素。

    要重視雙向交流,減少單向灌輸。

    關注内隐心理要重于外顯行為,關注個性問題要重于共性問題,關注“為什麼”要重于“是什麼”;否則,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

     妻子插話說:就是,我處處為人家,現在人家有什麼悄悄話都跟她爸說,父女倆捏在一起孤立我。

    我不是愛插話,是想盡量多給教授提供情況,好讓您分析,而且,當時想起來不說怕一會兒忘了。

     教授笑笑繼續說:大人别為孩子包辦一切,别過分關注孩子的表面,要給孩子搭建發展創造力的空間,不使孩子過分看重自我。

     妻子說:其實,我也知道孩子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去做,但好多事情實在看不過眼,明明知道到時間了,她還在那裡磨蹭,不說你就是好人,一說她還跟你瞪眼睛。

    人家她爸就裝作沒看見似的,好人都讓人家當了,人都讓我得罪了,對我意見可大了。

     丈夫不屑一顧的說:有啥看不過眼的,人家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你不說她也會做,你一說她反而不願意做了。

     妻子不服又疑惑的說:這反而倒成了我的不是了? 老師插話說:有時候,孩子可能想到了,正要去做呀!大人一催促,她可能反而就不願意做了。

     妻子辯解地說:其實,我也試過,好多事情,你也沒說,可她也沒做呀!恰好是反複督促後,才勉強的做了,盡管是當時很不高興,但總算是把該做的事情做了吧! 丈夫反駁的說:也不一定就是該做的。

     妻子又要反駁,教授趕緊說:哦!人都有逆反心理,這種心理現象的特征是,外在理由越充分,刺激越強烈,人的内心需求越強,好奇心也越大。

     妻子有所悟的說:您是說别督促,也别管,一管就會逆反;那怎麼辦? 教授笑着說:對于人來說,鼓勵會産生淨化劑的作用,恰如其分的鼓勵是克服缺點和錯誤的無形動力。

     妻子疑惑的說:鼓勵?沒辦下好事怎麼鼓勵?難道錯了也鼓勵嘛? 丈夫說:怎麼理解呢?教授不是說了恰如其分的鼓勵嗎?再說了,你認為的錯不一定就是錯吧!你也沒辦下什麼好事呀!怎麼還無理攪三分呢? 妻子有點生氣地說:我還沒辦下好事呀!我都給你們辦好事了,反而輪到我什麼都沒有了。

     丈夫說:你看看,又在強詞奪理。

     教授笑呵呵的說:就是嘛!你看看,無論大人,還是小孩,誰都喜歡一種心理平衡的狀态,誰都喜歡自己的行為有理由。

     妻子一語雙關地說:無理也要攪三分。

     教授接着說:當外界理由不充分的時候,人就傾向于找一種内部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言行,而這些内部理由更加能夠保證自我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