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裡,小花的爸爸、媽媽對女兒非常擔心,他們坐在那裡,表情很沉重。
媽媽向教授咨詢說:小花非常膽小,領到公園,别的孩子敢玩的玩具,她看着很羨慕,但就是不敢玩,我們越勸說,她越躲閃。
回家總是說有同學罵她,有時還氣的哭。
寫作業也太慢,而且越催她反而越慢,幾乎每天都是我們坐在旁邊陪伴着,才勉強能把學校布置的作業寫完,再多給她布置一點,就開始不高興了,也開始打磕睡了。
老師說她上課不敢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爸爸插話說:就是我們問她事情時,她也總是猶豫不決,說話一點都不利索。
媽媽擔心地說:這樣發展下去,怎麼能行呢?我們該怎麼做才能使她良好的發展呢?
教授說:你們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有孩子,我也曾經是孩子,我的親身體驗和感悟是:
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就是教學校沒有教的能力,而且教法也要創新,要以引導、影響為主。
所以,無論我給你們的指導,還是你們作為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都不要太具體,要給孩子留足思維和言行充分發揮的空間。
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媽媽說:問題是孩子每天回來連學校的作業也做不完,還怎麼教學校沒有教的能力呢?即使有點兒時間,也還有特長班呢!最主要的是學校要學習成績呀!要分數呀!
爸爸說:問題是,沒有具體的内容我們怎做呢?
媽媽又說:為什麼就不能具體點兒呢?
教授說:因為,孩子的生命,孩子的命運,自有他該有的軌迹和行程,應讓他承受、經曆自己的事情,他的生活經驗應該完整。
媽媽插話說:這也太殘酷了點兒吧!
爸爸也說:就是,看着孩子那樣,既着急又心疼,還沒什麼好辦法。
教授繼續說:失望、失誤、失敗、傷痛、傷感、傷痕,自然有它的價值和作用,不必人為地營造一片虛假的空間讓其生存。
因為人的生活具有其實在性,需要經過磨難才是真實的生命。
媽媽很感興趣地接話說:比如……
教授笑着說:比如,孩子被同學罵,受同學的氣,無論什麼原因——
爸爸說:這種事情,将來走到社會上也會經常遇到——
教授說:所以,要讓她從現在開始,自己學着去處理——
老師說:别擔心孩子受委屈,要鼓勵孩子,要相信孩子一定有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最初效果不佳,她也會主動摸索的。
教授說:父母直接告訴孩子的,她未必聽,而自己取得了經驗教訓,就會很珍惜的,繼續發展下去,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媽媽說:我就經常辦這樣的事情,總為人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