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倆着想,可人家誰也不領情。
爸爸說:你都想一些沒用的,甚至是想一些不着邊際的事情嗎!
媽媽說:你們聽一聽,氣人不氣人?(現場氣氛頓時凝固)
教授打破尴尬的局面說: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令自己沮喪、憤怒的事情,但是,要讓别人清楚地知道你曾經遭遇的事或體會你的心情,那是很不容易的,有時還會弄巧成拙,讓别人更不理解。
媽媽說:那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想讓别人幫助你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隻是一種期望,自己更需要積極主動将内心的感情釋放,讓它變成一種良性循環的力量。
這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最好是從小培養教育;培養教育的最好辦法是尊重和支持孩子。
母親說:我們也支持呀!
爸爸說:可能支持的力度不夠,或者是支持的方法不妥當吧!
老師說:首先是尊重,然後才可能有支持。
媽媽用眼睛示意丈夫說:他就不太尊重我。
爸爸說:你也不尊重我呀!
媽媽說:所以,我們就不能互相支持嗎!對孩子也是這樣。
爸爸說:總算找到原因了。
(大家笑)
教授說:無聲的愛撫不意味着冷漠不關心,而是出于尊重,為對方提供解決問題的氛圍和成長的力量也正在這無聲的支持之中。
爸爸說:就是,尊重不一定要用語言表達,支持也不是非說不可。
媽媽說:那小花這寫作業慢,還有膽小,不主動學習,也不想寫作業,該怎麼辦呢?
教授說:孩子寫作業慢,膽小怕事,不願意完成額外的作業,不主動表現等,對于這些,總的原則,主要是父母親要為孩子提供優良的條件,創造和諧寬松的環;在這種環境中,各自做好本身的事情。
媽媽說:那父母要為孩子提供什麼優良的條件呢?
教授說:父母對孩子要關愛,不要溺愛。
媽媽說:其實,關愛和溺愛就很難區别,怎麼把握關愛和溺愛呢?
教授說: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或犯傻,父母要試着去理解孩子的想法,不要隻按自己的經驗去教他。
這樣可以避免父母與孩子間代溝的形成,不使彼此間變得越來越陌生,不易養成孩子的惰性,減弱依賴心理,增強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爸爸說:那要怎麼教呢?
教授說:要按照孩子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支持他的言行,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是需要指揮的交警,而是需要耐心的引路人。
媽媽說:要按照孩子的思維方式?
教授說:因為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需要父母親的支持和理解,同樣,更需要父母親的信任和放手,隻有這樣,他才能知道怎樣做,才可能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