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章 為了孩子 第61講 家庭教育需要放棄的東西

首頁
     父親說:可是這孩子他不明白事理呀! 教授說:至于孩子長大後是否明事理,這主要決定于父母早期的教育。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重要他人”對其人生發展産生重大影響力。

    學齡前的兒童,父母是他的撫養人,自然成了孩子的“重要他人”。

    随着孩子上學,交往範圍逐漸擴大和改變,父母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弱。

    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結果,這有利于孩子開闊眼界,也有利于孩子在社會上磨練,更有利于孩子确立人生觀念。

     父親說:小時候還聽話,越大越不聽話了。

     教授說:孩子年少時,什麼都不懂,父母親自然要積極主動的發揮自己的影響作用,但是,當自己的影響力逐漸減弱之後,就要面對現實,就不要再對孩子進行嚴格的要求,而應充分發揚自主,讓孩子有充分的自由。

    别怕孩子犯錯誤,隻有曾經犯過小錯誤,才可能避免今後不犯大錯誤。

    要大膽的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

    更不要怕孩子受苦,隻有曾經受過苦中苦,才可能會享受生活中的福中福。

     父親說:就該讓他受點兒苦也對。

     教授接着說:這樣,還不易形成代溝,有利于親子進行很好的交流。

     母親說:孩子越大越不尊重父母了,尤其是對他爸。

     父親說:不尊重也無所謂,你隻要能把自己管好就行。

     教授說:随着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的言行不可能還跟過去一樣,要想讓孩子對你尊重,就必須對孩子寬容、理解和信任。

    作為父母,可能永遠都不會主動放棄對孩子的呵護,但這種呵護已經演變成了羁絆其成長的束縛。

    而父母的理解和信任,則有助于建立與孩子之間朋友式的溝通。

     父親說:很多時候,他做的明擺着不對,這叫我們怎麼理解和信任呢? 教授說:父母要像對待成人那樣尊重孩子的選擇,即使孩子犯了錯,也不要埋怨,更不要指責,要理性的把握,要用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孩子提供參考意見,要像對待成人那樣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要及時肯定孩子的點滴成就,這樣做會促使他越來越優秀。

    要鼓勵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走自己的生活之路。

     父親說:不是嚴父慈母嗎?不是嚴師才能出高徒嘛? 教授說:一定要做慈善的父母。

    嚴師可能會出高徒,但慈善父母的兒女更優秀,成就會更突出。

    母親不要太多的呵護,父親要做個慈父,孩子就會感覺到自由,敢于自主,也能獲得幸福。

    父親對孩子的成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一個關愛和理解他的父親,決定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心境。

     父親說:那不太慣着他了? 教授說:父母親對孩子要明白地表示愛心,這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是他今後快樂生活的保證。

    父母親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必須用孩子的思維,看待他的心理,走進他的心理,要多給孩子肯定、表揚、鼓勵和贊美。

     父親說:我明白了,不就是要我放棄以前的想法與做法嗎! 老師笑着說:做個慈善的爸爸。

    (大家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