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說:昨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們研究院應衆多學員的要求,在烏海公園舉辦了一場慶“六一”活動,邀請了我院在本市的新老學員的家庭參加。
孩子,最小的上幼兒園,大的小學将要畢業。
家長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上午九點,活動在醒目的“慶六一自主成長全家樂活動”橫幅的映襯下,在端莊漂亮的主持人小姐優美的宣告聲中很快進入了主題。
随着一首首歡快的兒童歌曲的此起彼伏,場上的氣氛越來越熱烈,孩子們開心得像一隻隻快樂的小山雀,不停的跳着、笑着;大人們仿佛也都回到了童年,笑容和動作又都回歸了單純和幼稚。
“找朋友”遊戲開始了,大家拍着手一起唱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由一個人在人群中找朋友,找到誰,誰就得出個節目,然後再由這個出節目的人繼續找。
在這個遊戲中,大家的節目五花八門,以至于掌聲不斷。
小朋友們的節目最為精彩,其中柳玉米婷同學一首悠揚的葫蘆絲曲——《月光下的鳳尾竹》,讓大家耳目一新。
還有萬澤起航同學表演的武術、張思遠同學表演的魔術,以及文靜漂亮的小姑娘——李文靜同學演唱的歌曲,讓大家大開眼界,使場上的氣氛歡快而和諧。
一會兒的工夫,我們的活動吸引了許多人,不斷有家長帶着孩子踴躍地加入我們的活動,外圈的圍觀者也越來越多。
接下來,李全春老師帶領大家舉起右手高聲喊出:“我最棒!”、“孩子最棒!”、“孩子最優秀!”、“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我優秀,孩子是優秀的。
我不優秀,孩子也是優秀的!”、“我快樂孩子就快樂,我不快樂孩子一定不快樂。
”、“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未來,孩子是祖國明天的棟梁!”
随着這高亢的喊聲,活動被推向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孩子們的内心瞬時堅定了、偉岸了、自信了、充實了。
家長們更是各具情态:有的人突然眼前一亮,似乎更明白了;有的人神色遲疑,明顯漸有所悟;有的人慚愧的低下了頭;也有人一臉疑惑,似懂非懂。
李全春老師先後請了幾組家長和孩子配合,現場模拟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學生的狀态。
其中有這樣幾個場景意味深長且耐人尋味。
場景一:一對夫婦被請上台,李全春老師說:“你們倆各自說一句鼓勵孩子的話,不得超過六個字。
”爸爸張口說出了五個字——孩子你真棒!該媽媽說了,她想了想說:“劉婷是個好孩子!”顯然這個答案已經超過了六個字。
李全春老師讓她再說一遍,她說出的還是七個字。
李全春老師說:“看,這就是媽媽。
這是什麼?這是羅嗦!這是唠叨!這就是孩子為什麼煩的原因!”(大家笑)
場景二:被請上台的是一位奶奶,李全春老師請這位奶奶說一句鼓勵孫子的話,要求還是不超過六個字。
奶奶脫口說出——“我的孫子是好樣的!”李全春老師問這位奶奶的孫子:“奶奶回答的标準嗎?”孩子說:“不标準。
”李全春老師又問:“你們在學校,如果回答不對,老師會怎樣?”“老師會批評、罰站,或用教鞭打手”孩子回答。
“聽到了嗎?這就是孩子們天天面臨的環境,是他們必須面對的生活。
對于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生活,他們有退路嗎?他們能選擇要或是不要嗎?我們家長又有幾個能理解孩子們呢?”李全春老師意味深長的發出了這樣的追問。
場景三:主動上場的是一位帶着兒子遊園的年輕媽媽,這位女士高高的個子,寬闊的臉上堆着笑,也寫滿了真誠。
透過她真誠的眼睛,我看到了她作為一個母親的聰明和責任感,看到了她尋求家教良方的迫切,也看到了當今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無奈和迷茫。
她上場站穩,身後是一級級台階。
李全春老師對她說:“你往上站。
”她便上一級台階。
“再往上站”,李全春老師又說,她又上一級,直到上至最高一級,她停住了。
李全春老師繼續說:“再往上站。
”她看看腳下,再看看李全春老師,笑着說:“上不去了。
”
李全春老師問:“為什麼上不去了?”
她回答:“沒有台階了。
”
“對,沒有台階就上不去。
”李全春老師有些激動的繼續說:“那麼,我們能不能想到:孩子成長需要台階。
台階是什麼?是支持、是鼓勵、是欣賞、是足夠的時間……沒有這些東西,隻說讓他往上走、往高站,那是一句空話!”
接着,李全春老師問這位女士:“你承受力大不大?”
她說:“大!”
“那好,麻煩你承受一下,我們做個遊戲給大家看一看,好嗎?”李老師又問道。
“沒問題,請您開始!”這位女士爽快的答應着并往前站了站。
李全春老師一本正經的問:“你是男人還是女人?”
回答:“女人。
”
“可我怎麼看你都像個男人。
”李老師用目光指一下眼前的長廊接着說:“不信,你下來走幾步讓大家看一看。
”
這位女士真的在廊子上走了起來。
李全春老師有意挑剔着各種毛病,反複讓她來回走,一遍,兩遍,三遍……她越走越别扭,越走越不像,走也不是,停也不是。
再看她臉上,已經顯得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