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

首頁
    又說,“所以把曾國藩調了來當直隸總督,你們要和衷共濟才好。

    ” “是!”左宗棠答道,“曾國藩的知人之明,臣是佩服的。

    ” 這時慈安太後問了:“你跟曾國藩講過學沒有?” “臣跟故降補河南布政使賀長齡講過學。

    那時曾國藩做京官,臣不曾跟他有交遊。

    ” “喔!”慈安太後又問:“你是那一科的?” “臣是道光十二年壬辰,湖南鄉試中式第十八名。

    ” 這時慈安太後才想起來,左宗棠是個舉人,不是進士,連問兩問都沒有問對,她不願再說話了。

     于是慈禧太後接着問:“你出京多少年了?” “臣在道光年間,三次進京,最後一次是道光十八年出京,算起來整整三十年了。

    ” “道光十八年?”慈禧太後看着恭王問道:“曾國藩不是那年點的翰林嗎?” “是!”恭王深知左宗棠的一生憾事,就是不能中進士,入詞林,偏偏兩宮太後觸及他的隐痛,所以趁機捧他一下:“左宗棠的學問,不輸于翰林,他是講究實學的人。

    ” 慈禧太後非常機警,立刻便接口說道:“朝廷用人唯才,原不在科名上頭講究。

    左宗棠,你看,西北的軍務,得要多少時候才能成功?” 這問到要緊地方來了,左宗棠不敢疏忽,想了想答道:“西北的軍務,須剿撫兼施,一了百了,總得五年的工夫,才能班師。

    ” 五年的工夫似乎太長了,但“一了百了”這句話,慈禧太後深為喜悅。

    心裡在想,五年以後就是同治十二年,皇帝十八歲,可以親政了。

    那時以一片太平天下,手付皇帝,大清朝的中興,出于女主,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對得起四海蒼生,說什麼“女中堯舜”?要做女中的漢武帝、唐太宗,才真正是獨一無二,空前絕後的聖後! 轉念到此,飄飄然象做了仙人,淩雲禦風般輕快!“你總要格外出力,能早日收功最好。

    ”她說,“這幾年百姓很苦,全靠你們幾個同心協力,早早平亂,大家才有太平日子好過。

    ” “是!”左宗棠不知不覺地引用了《出師表》上的話:“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提到這話,慈安太後便又問了:“你快六十了吧?” “臣今年五十七歲。

    ” “精神倒還挺好的。

    ” “托庇聖恩,殘軀頑健。

    ”左宗棠說,“那都是這幾年在軍營裡練出來的。

    ” “左宗棠,”慈禧太後又提到西征,“你剿賊,總要由東往西,一路打過去!” 這話的意思很容易明白,必須由東及西,京畿始可确保安甯。

    事實上左宗棠的進兵方略亦是如此,所以随即答奏:“臣謹遵慈谕。

    臣已饬部将在洛陽整軍待命,等臣陛辭出都,拔營到山西,再渡河入陝。

    ” “這樣子很好。

    ”慈禧太後又說:“前天恭王面奏,說西征的軍饷,每年得要三百五十萬兩,這得好好籌劃。

    ” “西征軍饷,每年實須四百萬兩。

    臣仰懇天恩,交部籌撥。

     饷有着而軍心穩,臣無後顧之憂,才能專心注意前方。

    ” “話是不錯。

    ”慈禧太後躊躇了一下,看着恭王問道:“六爺,你看怎麼樣啊?” 恭王微有不悅,原說三百五、六十萬兩,現在又說“實須四百萬兩”,茲事體大,無法在這一刻商量定規,所以這樣答道:“讓左宗棠寫個折子上來,臣跟戶、兵兩部,仔細議定章程,請旨辦理。

    ” “好!”慈禧太後點點頭:“就這麼辦吧!” 于是恭王跪安。

    左宗棠知道奏對已畢,跟着也磕了頭,站起身來,退後數步一轉身,依舊光着腦袋,跟在恭王身後退出,把頂大帽子遺忘在養心殿磚地上了。

     安德海在一旁伺候,眼明手快,疾趨而前,把帽子收了起來,慈安太後便喊:“小安子!” “喳!”安德海跪下答應。

     “你把左宗棠的帽子,叫人給他送了去。

    ” “喳!”安德海答應着,退了下去。

     于是兩宮太後又商量,因為這天過節,特意又賞了左宗棠“四色月餅一盤十三個”。

    頒賞到賢良寺,謝了恩,開發賞号,頭一起太監剛走,第二起太監又到了,提着一個帽盒,要見“左大人”。

     “左大人的紅頂子跟雙眼花翎都丢了,”那太監跪着說道: “我特地來送還。

    ” “喔!”左宗棠正為此不安和懊惱,所以很高興地說,“真難為你。

    ” “跟左大人回話,這件事外面還不知道。

    ” 知道了便怎麼樣呢?左宗棠還在尋思,左右的幕友機警,趕緊湊到他耳際,低聲說了兩句,他點點頭說:“可以,你看着辦。

    ” 幕友把安德海派來的太監,請到别室,先套交情,再問來意,那太監要三千兩銀子,一文不能少。

     不給怎麼樣?後果可想而知,必有滿洲禦史劾奏左宗棠“失儀”,必定蒙恩免議,但劾奏的折子也必定“發抄”,見于邸報,通國皆知。

     這一下就會“鬧”成笑話,元戎西征,威望有關!那幕友替左宗棠作主,接受了太監的要求。

    而左宗棠本人,隻知道又發了一次賞,并不知道是受了勒索。

    他丢開這份小事,親自動筆;上了一個“疏陳陝甘饷事艱難”的奏折,兩宮太後發交戶部議奏,結果奉旨:在海關洋稅項下,每年指撥陝甘軍一百萬兩。

     要四百萬隻得一百萬,左宗棠自然失望。

    但此時争亦無用,等帶兵出關,軍務部署見了實效,那時有多少人要多少饷,照實計算,指明來源,不怕朝廷不允,否則就奏請“另簡賢能”接辦。

    這套要挾的方法,人人知道,所以他決定學得聰明些,一句話不說,“遞牌子”觐見兩宮太後及皇帝,辭行出都。

     這天是八月二十,他出京,李鴻章到京,兩人在賢良寺還有一番酬酢。

    然後李鴻章就“接收”了左宗棠的行館,一住住了差不多一個月。

     這因為他是來辦善後,第一要談“撤勇”;第二要談報銷。

    這兩件事都非常麻煩。

    朝廷的意思,首先要讓劉銘傳的部隊進駐京畿,劉銘傳的職務是“直隸提督”,帶兵到任,名正言順。

    而且曾國藩調為直隸總督,論私人情誼,他亦不能不想辦法讓劉銘傳來幫曾國藩。

    無奈那位爵爺,名成利就而身心交疲,隻想解甲歸田,坐擁爵銜巨資,先享兩年福再說,這已使得李鴻章左右為難,而且他自己還有“泥菩薩過江”之虞。

     “少荃!”恭王這樣對他說,“上頭的意思,怕左季高獨力難支,将來還有借重你的地方。

    所以淮軍應該汰弱留強,作個預備。

    ” 李鴻章是決不願再領兵打仗了!一方面是打仗太苦,一方面“軍功”也夠了。

    尤其是跟左宗棠在一起打仗,不但受苦,還要受氣,上頭這個“意思”,無論如何要把它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