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

首頁
    消。

     “王爺!”他以十分鄭重的語氣答道:“軍國大計,不敢不據實奉陳。

    平洪楊、平撚軍,十幾年苦戰的心得,隻得一句話:事權必須歸一。

    以平西撚而論,若非朝旨以王爺節制各軍,直隸有那麼多将帥督撫,各自為政,隻怕治絲愈棼,局面會糟不可言。

    ” 這番話以恭維恭王來說明“事權必須歸一”,自然很動聽,因而恭王點點頭說:“這是很實在的話。

    尤其季高的脾氣,大家都知道,如果西征不順手,必須易帥,朝廷自然有妥善的處置。

    ” 這一說更不得了!如果留淮軍以備助剿,還可以派部下大将入陝,照現在恭王的話,西征無功而易帥,是由自己去代左宗棠,那就得親臨前敵,怕十年都不能收功,非死在秦隴不可。

     “王爺!”他說:“左季高大才槃槃,對經營西北,視為平生志事之所在,如果他猶無功,更無人可。

    何況淮軍将領,不是我在王爺面前說句洩氣的話,百戰艱難,銳氣都盡,真正是‘強弩之末,不足以穿魯缟’。

    ” “那……,”恭王看着在座的文祥說:“撤軍之議,隻怕談不出結果來了。

    ” “在京裡本來就談不出結果來的。

    ”文祥從全局着眼,提出建議:“善後事宜要通盤籌劃。

    汰弱留強是一事,糧饷從何而出?又是一事。

    裁勇資遣一事,另外練兵又是一事。

    大亂敉平,百廢待舉,尤其洋務急待開展,更要大筆款子,而況西饷才籌出一百萬,不足之數着落在何處?也得先作個準備,等左季高請饷的折子來了,才可以應付。

    ” “唉!”恭王有些心煩,感慨着說:“為來為去為的一個字: 錢!” “對了!正是一個錢字。

    所以天下的命脈在東南财賦之區的兩江,而京畿為腹心,湖廣為股肱。

    讓他們三位總督見個面,好好談一談,事情就有眉目了。

    ” “好!”恭王當即作了決定:“少荃,你到金陵走一趟,約了馬谷山跟曾滌生談個章程出來。

    朝廷的意思,反正你也知道了,隻要大局能夠在穩定中有開展,你們怎麼說,怎麼好!” “跟王爺回話,我本來的打算,也是出京以後,先到兩江,見我老師,開了年到武昌接事。

    不過,我那老師,隻怕不肯接直督的印。

    ” 提起這一點,恭王又心煩了。

    曾國藩調任直督的謝恩折子中,雖沒有明白表示,不願到任,但有個“附片”說:“丁憂兩次,均未克在家終制;從公十年,未得一展墳墓,瞻望松楸,難安夢寐。

    ”又說:“剿撚無功,本疚心之事;而回任以後,不克勤于其職,公事多所廢弛,皆臣抱歉之端,俟到京時,剀切具奏。

    ”意思是盡過忠,現在該盡孝了,進京陛見時,一定會面奏,請假回籍掃墓,就此辭掉直督。

    現在聽李鴻章一說,那“附片”的言外之意,越發明白。

    這件事得要早早疏通。

     于是恭王作了很堅決的表示:“少荃!平心而論,你那老師,也該休息幾時,不過局面擺在那裡,誰是可以高蹈袖手的?更何況你老師的德望才具,國家萬萬少不得此人!你們師弟的感情極好,我請你代為勸駕,不肯接直督的話,最好不要說出來,一說,于事無補,徒傷感情。

    ” 李鴻章的心思一直很活動,打算着“老師”真的堅辭直督,而上頭不願強人所難,他就要設法勸曾國藩“薦賢自代”,所以到處宣揚他老師有倦勤之意。

    現在聽恭王的口風,非其人不可,他算是在眼前死了這條心了。

     于是,他非常懇切地答應:“王爺請放心!我一定把我那老師,勸得遵照朝廷的意思,來接直督。

    ” 恭王很見他的情,說了好些拜托的話。

    但是李鴻章有件事,卻無法拜托恭王斡旋。

    平撚的軍費,前後用去四千萬兩銀子,雖出于兩江,卻要向戶部報銷。

    他的想法是最好象平洪楊的軍費一樣,免予奏銷,為此,特地去看戶部尚書寶鋆和羅惇衍,提出暗示,而寶、羅兩人,默然不應,那就隻好另外想辦法了。

     第一步是托人跟戶部的書辦拉交情,請到飯莊子小酌,探問口氣,要怎樣才能把這四千萬兩銀子的報銷,順利過關? 六部的實權,操在司官手中,司官又必須依賴書辦,所以要“過關”的關鍵,還在書辦身上,而戶部的書辦與吏部的書辦,比其他各部的書辦又不同。

    本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有六個字的比拟:富貴威武貧賤。

    吏、戶兩部的書辦,占個“富”字,卻真是當之無愧。

     但戶部的司官和書辦,在内部又有區分,十四個“清吏司”的職掌各各不同。

    這天李鴻章方面的人,邀請的主客是“江西司”和“貴州司”的書辦,就因為江西司稽核各省協饷,貴州司稽核海關稅收,這都與淮軍平撚的軍費報銷,有密切關系。

     再有一個主客,越發要緊,這人是戶部“北檔房”的筆帖式。

    戶部的總帳,歸北檔房所管,國家歲出、歲入的确數,隻有北檔房知道,那裡的司官胥吏,曆來不準滿人插足。

    同時北檔房負複核的責任,報銷的準與不準,最後就要看北檔房,因而這個名叫烏克海的筆帖式,被奉為首座。

     代作主人的是一個山西票号的掌櫃,姓毛行三,他這家票号跟淮軍糧台有往來,李鴻章在京裡有什麼應酬饋贈,常由他出銀票過付。

    跟戶部的人極熟,三天兩頭在一起,不是酒食征逐,就是聽戲“逛胡同”,下館子吃飯,照例要“叫條子”。

    但這天卻隻是“清談”,因為要商量“正事”,而這件正事的關系出入甚巨,不足為外人道的緣故。

     酒過三巡,毛三開口了,“烏大爺,”他說,“都不是外人,敞開來談吧!‘那面’托我先請教、請教各位的意思。

    ” “這也用不着我說,部裡的規矩,你不是不知道。

    ”烏克海說,“我們哥兒幾個,倒不妨先聽聽那面的意思。

    ” 這話很難說,毛三隻受托探問口氣,不能放下什麼承諾,想了想自作聰明地說:“從前曾大人……。

    ” 剛提了這一句話,烏克海就打斷了他的話,“嗐,還提那個!”他痛心疾首地說,“那時候倭中堂‘管部’。

    這位道學老夫子,根本就不懂什麼叫人情世故,也不跟大家商量商量,糊裡糊塗就上了個折子,平洪楊的軍費免予報銷。

    這倒也不是便宜了曾大人,是便宜了他下面的糧台。

    都要照倭中堂這個樣,我們家裡的耗子都得餓死了。

    ” “那麼,”毛三問道,“烏大爺,你也别管部裡的規矩不規矩,反正托的是我,也總不能說是非按規矩辦不可。

    這話是不是呢?” “當然,熟人是熟人說話。

    等我們商量、商量再說。

    ” 三個人坐到一邊,悄悄低語了一番。

    其實這是做作,應該開個什麼“盤子”早就在部裡商量好了來的。

     “别人來說,是這個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