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六章

首頁
    侄子,卻是另外有所矚目,看到上首正中坐着個太監,二十來歲,生得白白淨淨,一張帶些女人氣的臉,另有些男女老少,圍坐在他左右。

    心想這就是安德海了,看樣子不象個壞人,怎會如此膽大妄為? “你瞧見沒有?”他聽見旁邊有人指着船上說:“那裡挂着件龍袍!” “對了,看見了。

    ” “聽船下的人說,明天是安二爺生日,要讓大家給龍袍磕頭。

    ” “這是什麼規矩?”有人在問:“老公生日,給龍袍磕頭幹什麼?” “就是啊,我也奇怪。

    一問,據說安二爺是這麼說的:你們大家替我拜生日不敢當。

    為人總要不忘本,我有今天,全是太後和皇上的恩典,你們朝龍袍磕頭行禮,也算替我盡了孝心了。

    ” 這算什麼禮數?無非挾龍袍以自重而已!趙新的侄子想,這就是大大的不法!于是趕緊又擠了出去,把所見所聞都告訴了趙新。

     “那兩個人伺候一件樂器的玩意,叫‘八音聯歡’,現在少見了。

    ”蔡老夫子說。

     什麼“八音聯歡”,都是閑話。

    趙新心裡在想,看這樣子,安德海出京,到底奉了旨沒有?着實難說。

    于今隻巴望他不生是非,早早離境,否則這場麻煩不小。

    所以回到衙門,立即找了捕快來,吩咐一面監視那兩條太平船,一面在暗中保護,如果安德海手下的人,與當地百姓發生了什麼糾紛,務必排解彈壓,不要鬧出事來。

     第二天一早,派去監視的人,回來報告,說安德海的船走了。

    所報的情形與趙新昨夜所見,又自不同。

    船上有兩面大旗,一面寫着“奉旨欽差”,一面寫着“采辦龍袍”,兩面大旗上又有一面小旗,畫的是一個太陽,太陽下面一隻烏鴉,這隻烏鴉樣子特别,是三隻腳。

     “啊呀!”趙新失聲說道:“隻怕真的是奉懿旨的欽差了!” “這……,”蔡老夫子不解地問道:“東翁何所見?” 趙新是舉人出身,肚子裡有些墨水,“老夫子,”他說:“《春秋》上有句話,叫做‘日中有三足烏’,你記不記得?” 蔡老夫子細想了一會,想到了:“啊,啊,原來是這麼個出典!” “還有個出典。

    ”趙新吩咐他侄子,“你把《史記》取來。

    ” 取來《史記》,翻到《司馬相如傳》,趙新指着一處給蔡老夫子看:“幸有三足烏為之使”,下面的注解是:“三足烏,青鳥也,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

    ” “看見沒有?”趙新很得意地說,“這就很明白了,‘為之使’者欽差,‘西王母’者西太後也!” “還有這樣深奧貼切的出典,”趙新的侄子笑道:“看來他倒是經高人指點過的。

    ” 腹笥是趙新寬,腦筋卻是辦刑名的蔡老夫子清楚,當時冷笑一聲:“哼,一點不高!就憑這隻三隻腳烏鴉,此人就罪無可逭了!” 趙新一愣:“這是怎麼說?” 蔡老夫子看一看周圍,把趙新拉到一邊,悄悄說道:“東翁請想,為‘西王母取食’,不就是說,奉西太後的懿旨來打秋風,來搜括嗎?明朝萬曆年間這種事很多,本朝那裡有這種事?就算有其事,如何可以挂出幌子來?誣罔聖母,該當何罪?真正是俗語說的,要‘滿門抄斬’了!” “啊!老夫子,”趙新兜頭一揖,心悅誠服地說:“你比我高明。

    照此看來,他這個欽差還是假的。

    慈禧太後十分精明,就算教他出來打秋風,決不會教他把幌子挂出來。

    明明是安德海的招搖。

    ” “東翁見得是。

    事不宜遲,趕快禀報。

    這面小旗比那些龍鳳旗更關緊要。

    現在不必用夾單了,用正式禀帖,三足烏這件事一定要叙在裡頭。

    不過不必解釋,丁宮保翰林出身,幕府裡名士又多,一看就懂,一懂就非殺安德海不可!殺了還要教慈禧太後見情,因為這是替‘西王母’辨誣。

    ” 趙新自然受教,當時就由蔡老夫子動筆,寫了一個禀帖,即時交驿站遞到省城。

     安德海卻是懵然不知,拜過龍袍,吃過壽面,過了他自出娘胎以來最得意的一個生日,然後揚帆南下,當天到了直隸的故城縣。

    由此往西的一段運河,出名的彎曲,本地人稱為“三彎三望”,十裡路走了一天,到達了一個極大的鎮甸,名叫鄭家口,兩岸都是人家,防撚軍的圩子高得跟城牆一樣,也是個水陸沖要的大碼頭。

     泊舟吃飯,安德海剛端起酒杯,隻見黃石魁走來說道: “二爺,果不其然,到臨清就過不去了。

    ” 過不去是因為運河水淺。

    鹹豐五年,銅瓦廂決口,黃河“神龍掉尾”,由南甩到北,在壽張、東河之間,沖斷了運河,山東境内的運河原靠汶水挹注,自從分成兩截,汶水到不了北運河,而黃河挾泥沙灌入,以緻河床日久淤積,隻有春夏間水漲時,可通輕舟。

    最近天旱水涸,從臨清到張秋這一段河道,成了隻有尺把水的陰溝了。

     “那就起旱吧!”安德海說:“除了‘逛二閘’,我從來就沒有坐過船,還真嫌它氣悶。

    ” 他是輕輕松松的一句話,黃石魁卻上了心事。

    這麼多人,這麼多行李,從京裡到通州,陸礎續續忙了兩三天才走完,這時一下子要找二、三十輛大車,着實吃力。

     “怎麼啦?”安德海不解地問。

     黃石魁不即答話,轉臉看着他的一個同事問:“你看呢?” 這個人小名叫田兒,也是安家的聽差,他是山東人,所以黃石魁向他問計。

    但田兒也是皺着眉,苦着臉,想了好一會才說:“要能‘抓差’就好了。

    ” “為什麼不能抓?”安德海立即接口,聲音很大,顯得有些生氣似的,“你們倆就是我的‘前站官’!” “對!”有個太監李平安說:“你們倆就照二爺的吩咐去辦。

    ” 看樣子不辦不行,同時也怕一時辦不好,安德海會生氣,因而黃石魁出了個主意:“這樣吧,船還是照樣走,咱們到臨清起旱。

    我跟田兒沿路抓車,抓到了在臨清等。

    ” “這倒可以。

    ”安德海點點頭。

     黃石魁還要說什麼,田兒悄悄拉了他一把,于是兩個人走到船頭上去密密商議,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