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八章

首頁
    饒人處且饒人!”跟她沒有什麼好說的,隻有敷衍,“是!”他這樣回答,“奴才等仰體聖心,盡力去辦。

    ” 等退出養心殿,立即拟旨,派崇厚充“出使大法國欽差大臣”,同時也發布了成林的任命。

    一面又發廷寄,獎許曾國藩奏稱的“案中最要關鍵等語,可謂切中事理,要言不煩”,催促他早早啟程到天津。

     谕旨到時,曾國藩已定了六月初六動身,這幾天他一直在料理他自己的“後事”。

    他已經反複考慮過,認為豐大業能夠對崇厚和劉傑開槍,現在事情鬧得這麼不堪設想,而法國的水師提督,又是出了名的脾氣壞,那就更可能拔槍相向,果真有此決裂的場面,他不肯象崇厚那樣避走,決定挺胸承當。

    或者洋人的交涉倒辦妥了,天津的老百姓卻又要鬧事,他也決定挺身而出,先為洋人當災,免得又起風波。

     為此他要留下一篇遺囑,瞞着親人,獨自在燈下寫道:“字谕紀澤、紀鴻兩兒:餘即日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人,焚毀教堂一案。

    外人性情兇悍,津民習氣浮嚣,俱難和葉。

    将來構怨興兵,恐緻激成大變,餘此行反複籌思,殊無良策。

    餘自鹹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負其初心。

    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秉承,茲略示一二。

    ” 以下第一條就寫他自己的“靈柩”,由水路運回湖南,“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

    ” 接下來說他曆年的奏折和文稿,不可“發刻送人”,因為奏折“可存者絕少”,而古文則“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

    處理了這些事務,便是長篇大論的“遺訓”,教子孫不忮不求,克勤克儉,自道交卸兩江總督時,想不到存下兩萬銀子的“養廉”,又頗自慰于“初帶兵之時,立志不取軍營之錢,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負始願。

    ”最後教子孫以孝友,他是這樣寫的: “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之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

    吾早歲久宦京師,于孝養之道多疏,後來輾轉兵間,多獲諸弟之助,而吾毫無裨益于諸弟。

    餘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

    我身殁之後,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

    凡事皆從省啬,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于彼此有成,為第一要義。

    ” 寫完一看,意有未盡,但一時又那裡說得完?隻覺得不忮不求的意思,必須說得再透徹些,于是做了兩首五言詩,附在一起,自覺身後家事可以放下了。

     放不下的是公事。

    獨坐沉吟,果真以身相殉,直隸總督出了缺,一面要辦洋人的交涉,一面要安撫地方,細細想去,還真隻有一個李鴻章,可以接替。

    當然,那時候是不是來得及具“遺折”保薦,大成疑問。

    但估量情勢,朝廷亦必出之于調李鴻章繼任直督這一途,師弟多年,禍福相共,此時不可不明告心迹,讓他心裡先有個數。

     于是他找出李鴻章的來信,作了複函,表示“臨難不苟免”,在自誓以外,亦有期望李鴻章不可退縮的言外之意。

    寫好加封,交驿遞專送正帶領郭松林的人馬,進駐潼關的李鴻章。

     等到六月初六從保定動身,八擡大轎,緩緩行去,走了四天才到天津。

    天津百姓對他如大旱之望雲霓,在西門以外,遠遠就有父老跪香,夾道歡迎,這些景象,使得曾國藩的心情,益為沉重。

    天津的情勢,他了解得很透徹,崇厚媚洋過分,大家都認為他“護教”。

    此刻天津人對他的期望,就是一反崇厚的作風,由“護教”而“護民”,因而才有這樣的愛戴之忱。

     然則,将來對天津百姓如何交代呢?曾國藩心想,生死可置度外,榮辱之際要能無動于中,卻是一件難事。

    此來不但對内對外,都不易安排,而且先要克制自己,就是件很吃力的事。

     接到三口通商大臣衙門駐節,天津的大小官員,都具手本接見。

    曾國藩一概擋駕,唯一的例外是崇厚。

     “地翁!”曾國藩一見便說:“你我有禍同當,有謗同分。

    ” “是!全要仰仗中堂的德望。

    ”崇厚很快地就激動了,“這都是地方官平日不能預事防範,養成這樣的禍患!”接下來便滔滔不絕地痛責天津知府張光藻和知縣劉傑,對天津道周家勳自然亦無好感。

     崇厚唾沫橫飛地數盡了天津府縣的不是,接着便要求撤換張光藻和劉傑,曾國藩一口拒絕。

    “是非尚未分清,府縣究竟失職到如何程度,亦待考查。

    ”他說,“而且張光藻素有循聲,是個好官。

    ” “就是張光藻頑固不化,平日辦理民教糾紛,偏見甚深,以緻仇教之事,層出不窮。

    ” “既如此更不宜輕言撤換,否則天津百姓的反感,豈不更深?” 崇厚語塞。

    停了停問道:“然則中堂此來,總已定下宗旨。

     可能見示?” “當然,當然!”曾國藩屈着手指,說道:“第一,挖眼剖心之說,一定要求個水落石出,才能破惑,不但此案的是非曲直,由此而判,于各省辦理教案,亦有關系;第二,誤傷俄國人,誤毀英、美教堂,要設法分開來辦。

    在法國人,自然要聯絡俄、英、美諸國,壯其聲勢,我們對症發藥,就是要孤他的勢。

    ” “高明之至!”崇厚趁機讨個輕松差使,“俄、英、美的交涉,請中堂的示,是不是我馬上去辦?” “甚好,偏勞了!”曾國藩拱拱手說,“明天我就‘放告’。

    ” 意思是暗示他,地方上的事,不必過問。

     但不用放告,已有無數禀狀,遞到行轅,另外還有許多在籍官員,以缙紳的身分,送來條陳說帖。

    曾國藩不敢輕忽,請幕友們一件一件念給他聽,有的建議憑借天津百姓的義憤,盡驅洋人出大沽口;有的認為應該聯絡俄、英、美三國,專攻法國;有的痛斥崇厚,請曾國藩上奏嚴劾,以伸民意;還有的大聲疾呼,速調兵勇入衛,以為應敵之師。

    總而言之一句話:都要跟洋人開仗。

     “民氣如此,着實可慮。

    ”曾國藩憂心忡忡地說,“我看要出張布告。

    ” 幕友們都不肯輕易發言,因為都覺得這張布告很難措詞,既不能獎其忠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