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八章

首頁
    ,面谕召集禦前會議。

     ※※※ 養心殿地方太小,太後又不能出臨外朝,決定在乾清宮西暖閣集會。

    奉召的一共十九個人,區分為四個部分,第一是親貴,惇王和孚王。

    第二是重臣,官文、瑞常、朱鳳标、倭仁四相,以及恭王為首的軍機四大臣。

    第三是近臣,禦前大臣醇王、景壽、伯彥讷谟诂,弘德殿行走的将相,翁同龢、桂清、廣壽。

    第四是掌管洋務的總理大臣,董恂、毛昶熙。

    除了孚王以外,其餘十八個人都在近午時分到了乾清宮,由惇王帶班,進殿行禮。

    軍機大臣和總理大臣跪在東邊,其餘的跪在西邊。

     乾清宮是天子的正寝,在康熙以前,皇帝臨軒聽政,歲時受賀賜宴,以及日常召見臣工,都在這裡,是内廷中規制最宏偉的一座宮殿,廣九楹、深五楹,象征“九五之尊”。

    中間三楹設寶座,楣間有塊順治禦筆的匾:“正大光明”。

    自從康熙末年鬧出“奪嫡”糾紛以後,從雍正開始,廢除了立儲的制度,皇位的繼承,由皇帝禦筆書名,錦盒密封,這個錦盒就藏在“宮中最高之處”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

     左面三楹為東暖閣,原名“抑齋”,自從高宗因為得了絕世奇珍王羲之父子的三通帖,珍藏在此,所以又題名為“三希堂”,右面三楹就是西暖閣,題名“溫室”,高懸高宗禦制的一篇“乾清宮銘”。

    其時正當全盛,高宗又享大年,所以銘中最後一段是這樣六句話:“五福敷錫,萬國鹹甯,敢恃崇居,惴惴矜矜,益慎體乾,惟皇永清。

    ”現在,兩宮太後及十五歲的皇帝,就是坐在這篇銘文之下,為了“一國不甯”,召見“惴惴矜”的親貴重臣。

     分班行了禮,所有的太監都奉命退出殿外,這時慈禧太後才用低沉的聲音說道:“天津的教案,沒有想到鬧得這麼厲害!現在法國人蠻得很。

    曾國藩的折子,想來你們都在軍機處看過了,要辦地方官,要拿殺洋人的百姓,這件事該怎麼辦?我們姊妹倆想不出主意,所以找大家來商量,有話,你們盡管說!” 這樣的場合,第一個說話的應該是惇王,他是早就預備好了的,片刻沉默以後,開始發言:“曾國藩不是不講理,不體恤下屬的人,他這個折子,也是大不得已。

    不過民為邦本,民心一失則天下解體。

    所以這件事要慎重。

    ” 這幾句話說了等于沒有說。

    在他肩下的醇王就不同了,一開口就顯得很激動,“民心宜順!”他大聲說道,“天津的地方官也沒有罪,張光藻跟劉傑,平時的官聲很不錯,他們當然不能偏袒教民,讨洋人的好。

    事情鬧開來,全怪那個豐大業太野蠻,拿槍就打,這還成話嗎?如果說中國的使臣,在他們法國也是這樣子蠻不講理,槍擊職官,不也一樣要犯衆怒嗎?至于陳國瑞路過天津,說了幾句嘉許義民的話,正見得他忠勇性成。

    在法國看,他們有罪,在中國看,何罪之有?他們的罪,是總理衙門給安上的,咱們自己還在查辦,總理衙門倒先替天津的義民認了罪的。

    給法國公使的照會,說什麼天津的‘舉事者’,等于我‘大清仇人’,這種措詞太失體了!還有人說,天津的百姓,無緣無故殺法國人,不過借此搶劫擄掠。

    誣責義民,于心何安?” 那段話是寶鋆說的,他不能不申辯:“啟奏兩位太後跟皇上,七爺的責備,奴才不能受!燒教堂的時候,有人大搶特搶,是有案可稽的。

    ” “趁火打劫,總是有的。

    ”慈禧太後為他們排解,“這一層,現在不必再提了。

    ” “臣有申辯。

    ”董恂接口高喊。

     “好!你說吧!”慈禧太後告誡:“就事論事,别鬧意氣。

    ” “是!”董恂用含冤負屈的聲音答道:“臣等奉旨與洋人交涉,事事以宗社為重。

    洋人脾氣多很壞,臣等受氣也不是受了一天,局外人不諒,嬉笑怒罵的也很多,臣等總想着受辱負重四個字,能夠為朝廷‘求全’,自己‘委屈’一點兒,算不了什麼。

    這一次教案,原是相激而成,如果地方官實心為國,知道現在還不是可以跟洋人開釁的時候,平日多加化導,就不緻于教民相仇。

    老百姓也應該體諒國家,平長毛、滅撚匪,現在陝甘還在用兵,國力凋敝。

    明明惹不起洋人而偏要惹他,惹出這樣一個局面,不就等于跟大清為仇?” 董恂一口氣說下來,上了年紀,不免氣喘,所以得停一停,而醇王不容他往下再說,接口便駁:“說百姓與朝廷為仇,是斷斷不會有的事!這話在自己都不能說,何況說給洋人,形諸文字?試問,洋人誤信百姓與我大清為仇,不更以為朝廷孤立無援,越發得寸進尺,沒有個完結?求和反不得和,不但失體,而且失策!” “原是說委屈求全。

    ”董恂的再度辯解,就顯得有些軟弱了,“措詞當然要不同些。

    ” “怎麼個不同?” 看醇王咄咄逼人的神态,慈禧太後心想,倘或引出主戰的論調來,今日一會,便難收場了,得要想個辦法,先教大家死了不惜一戰的那條心,專就“撫局”上去研究,如何能夠議和而不太吃虧才是正辦。

    因此,她搖一搖手:“不必在這些細故上争執。

    ”接着,擺出不勝悲憤的神情說道:“道光、鹹豐兩朝,咱們中國都吃了大虧,洋人是咱們的世仇,你們如果能想一條計策,把洋人滅掉,我們姊妹倆就死也甘心!” 這番話說得群臣動容,都覺得語氣嚴重,不敢輕易奏對。

     慈禧太後細看西面那一班從領頭的惇王,到末尾的翁同龢的臉色,知道自己這兩句話把他們“鎮”住了,于是又用緩和的聲音說:“皇帝還沒有成年,諸事要從長計議,你們都是國家的重臣、近臣,休戚相關,跟外頭不一樣,總得要擱下成見,多替國家着想。

    ” 醇王是主戰的一方,既無徹底滅洋人的長策,就不敢再多說。

    軍機和總理衙門,除了李鴻藻以外,是主和的一方,聽出慈禧太後暗中支持的意思,便不必再多說。

    彼此沉默之下,作為清議領袖的倭仁,就不能不發言了。

     “臣愚昧,”他說,“張光藻、劉傑兩員,既然官聲甚好,不宜加罪。

    ” “是的,不宜加罪。

    ”瑞常和朱鳳标同聲附和。

     因為這三個人的位高望重,寶鋆等人不便說話,隻有恭王起而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