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章

首頁
    這一次是喜事,醇王府添丁,賀客盈門,熱鬧非凡。

    醇王已有一個兒子,新生一子雖是行二,但為嫡福晉也是慈禧太後的胞妹所出,這在身分上就大不相同了。

    他是皇帝的嫡堂弟兄,也是皇帝的嫡親的姨表弟兄,皇帝的堂兄弟很多,而姨表兄弟眼前卻隻有這麼一個。

     這個剛降世的皇孫,跟皇帝一樣,應該是“載”字輩,取名第二個字應該是水字旁。

    宗人府是由醇王府所在地的太平湖得到了啟示,從《康熙字典》裡找了個很特别的“湉”字,取義于左思的《吳都賦》:“澶湉漠而無涯”,照注解,湉是安流之貌,所以杜牧之的詩:“白鹭煙分光的的,微漣風定翠湉湉”,正切“太平湖”的涵義,更合載湉出生地,醇王府槐蔭齋前面那一片紅蓮翠葉,波光如鏡的景緻。

    看起來這位小皇孫是個天恩祖德,享盡榮華,風波不起,安流到頭,有大福分的人。

     這位小皇孫不但天生金枝玉葉,身分尊貴,出世的年月也很好,正趕上醇王聲光日盛之時。

    他的聲光一直為恭王所掩,近年來先劾惇王管理宗人府攬權自大,其次在天津教案中,主張保護好官和“義民”,為守舊派的正人君子,視為铮铮然的正論。

    在禦前會議中,指責總理衙門辦理對外交涉失體,以及當國者自鹹豐十年以來“所備何事”?骎骎然有與恭王分庭抗禮之勢,令人意會到醇王已大非昔比,廟堂之上,獨樹一幟,有他自己的不能不為兩宮太後和恭王、軍機大臣所重視的主張和聲勢了。

     為此,載湉滿月,早就有人倡議祝賀。

    到了日子,一連宴客三天,由步軍統領衙門左翼總兵,新補了工部侍郎的榮祿,負提調的全責。

    榮祿人漂亮,辦事更漂亮,把太平湖畔的一座醇王府,裡裡外外,布置得如一幅錦繡的圖畫。

    在原有的戲台以外,另外又搭了兩座,一座是三慶、四喜兩個班子合演的皮黃,一座是醇王府自己的“小恩榮”科班的戈腔,一座是以“子弟書”為主的雜耍,九城聲色,盡萃于此。

    因此轟動了大小衙門,各衙門的堂官,自然送禮緻賀,一定作座上客。

    以下就要看人說話了,第一種是南書房、上書房的翰林和翰、詹、科、道中的名士,以及軍機章京,醇王派人先打了招呼:不收禮,但盡管請過來飲酒聽戲。

    第二種是各衙門的紅司官,來者不拒。

    此外就得有熟人帶領,才能進得去,不過找個熟人也很容易,所以那三天的醇王府,就象廟市那樣熱鬧。

     當然,賓客因為身分的不同,各有坐處,王公宗室成一起,部院大臣又成一起。

    這天李鴻藻也到了,以軍機大臣的身分,自是上賓,但他不願夾在寶石頂子和紅頂子當中,特地與一班名士去打交道。

     名士的魁首算是潘祖蔭,再下來就是翁同龢,然後是張之洞、李文田、黃體芳、陳寶琛,汪鳴銮、吳大澂,還有旗人中的寶廷,正聚在一起,談一個前輩名士龔定庵。

     談龔定庵也算是本地風光。

    醇王府的舊主是道光年間的貝子奕繪,奕繪的側福晉就是有名的詞人西林太清春,傳說中,與龔定庵有一段孽緣,定庵詩中“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缟衣人”,就是這座朱門中的故事。

     “現在有個人,跟定庵倒象。

    ”張之洞問潘祖蔭:“他也是好聽戲的,今天不知來了沒有?” “沒有見他。

    ” 在座的人,都知道張之洞和潘祖蔭一問一答所指的是誰,隻有李鴻藻茫然,“是誰啊?”他問。

     “李慈銘。

    ”潘祖蔭說。

     “喔,是他。

    ”李鴻藻問道:“聽說今年他也下場了?” “是的。

    ”潘祖蔭說:“去年回浙江鄉試,倒是中了,會試卻不得意。

    ” “那自然是牢騷滿腹,試官要挨罵了。

    ”李鴻藻笑道:“龔定庵會試中了,還要罵房官,李慈銘不中,當然更要罵人。

    不曉得他‘薦’了沒有?” “居然未罵,是不足罵。

    ”張之洞笑道,“他的卷子落在霍穆歡那一房,這位考官怎麼能看得懂李莼客的卷子?” “怪不得!”李鴻藻說,“這真是‘場中莫論文’了。

    ” “内務府的人,也會派上考差,實在有點兒不可思議。

    ”潘祖蔭又說:“今年這一榜不出人才,在三月初六就注定了。

    ” 本年會試的考官是三月初六所放,總裁朱鳳标,副總裁是毛昶熙、皂保和内閣學士常恩,都不是善于衡文的人。

    十八房官中,得人望的隻有一個禦史邊寶泉,霍穆歡以内務府副理事官也能入闱,尤其是怪事。

    因此這張名單一出來,真才實學之士,先就寒心了。

     “蘭公,”張之洞問道,“聽說狀頭原是四川一個姓李的,可有這話?” “有這話。

    ”李鴻藻說:“‘讀卷大臣’定了前十本,奉懿旨,交軍機核閱,誰知第一本用錯了典故,而且還有兩個别字,隻好改置第九。

    ” “我看了狀頭之作,空疏之至,探花的原卷也有别字。

    文運如此,非國家之福。

    ”潘祖蔭大搖其頭。

     “蘭公,”翁同龢忽然說道,“三月初四那天,飯後未見你到弘德殿,我以為蘭公你要入闱了呢!” “果然蘭公入闱,必不緻有此許多笑話。

    ”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接着張之洞的話,議論掄才大典,不可輕忽,同時也隐約有這樣一種看法,自倭仁下世,在朝講“正學”的,隻有李鴻藻一個,接承衣缽,當仁不讓。

     李鴻藻對這些話不能無動于衷,他心裡在想,自己以帝師而為樞臣,提倡正學,扶植善類,責無旁貸。

    目前的風氣,以柔滑工巧為貴,講求急功近利,如果能培養一班持正不阿的敢言之士,足以矯正時弊,這也是相業之一。

    自己在軍機的資格雖是最淺,但年紀還輕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