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來!”
“是!”崔太監輕聲答應,從書架上把一函《論語》取了來,略略拂拭灰塵,打開封套,把其中的兩本書放在李鴻藻面前。
随手一翻,是《為政》篇,李鴻藻便指定背這一篇。
皇帝茫然不知,就象提起兒時的遊伴那樣,說是怎麼樣的一個小太監,他可以記得起,若問某人是什麼樣子,皇帝就根本無從置答了。
“子曰……,子曰……,”皇帝期期艾艾地,一個字都想不起,甚至提他一個頭,亦都無用。
這一下,李鴻藻的傷心、失望和自愧,并作一副熱淚,流得滿臉都是。
這是皇帝第二次看見師傅哭,第一次是倭仁為恭王所擠,奏請兩宮太後派他在總理衙門行走,固辭不獲,在授讀時,不知怎麼,忽然悲從中來,老淚縱橫,把皇帝吓一大跳,不知他為何傷心。
但這一次李師傅的哭,皇帝卻是了解的,内心愧悔,要想一兩句話來安慰,卻不知如何措詞?同時也恨自己,何以開蒙時就念過的書,會肯不出來?因而悄悄把那本《論語》移了過來,要看個究竟。
一眼看到“君子不器”那句話,皇帝突有靈感:“師傅!
這句話怎麼講?”
李鴻藻擦一擦眼淚,定睛細看,隻見皇帝一隻手掩在書上,把“器”字下面那兩個“口”字遮住,成了“君子不哭”四字,不由得破涕為笑,差一點沒有罵出來:淘氣!
“皇上聰明天縱,上慰兩宮,下慰萬姓,隻在今日痛下決心!”
皇帝對這位啟蒙的師傅,别有一分敬憚之意,當時便在詞色中表示了“受教”的意思。
李鴻藻退出弘德殿又把小李找了來,一面威吓,一面安撫,恩威并用的目的,是要責成他想法子阻勸皇帝,玩心不可太重.把精神都放在書本上。
自從張文亮因病告退以後,小李在皇帝左右的地位,顯得更重要了。
他雖一心隻打算着讨皇帝的歡心,但近來慈禧太後為了皇帝的功課不好,一再遷怒到“跟皇帝的人”,挨罵是常事,吃闆子也快有分了,于今李師傅又提出嚴重警告,裡外夾攻,不能等閑視之,所以就在這天晚上,跪在皇帝面前,苦苦哀求。
“萬歲就算體恤奴才,下功夫把那幾篇書背熟了它,隻要萬歲爺咬一咬牙發個狠,奴才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
“扯淡!”皇帝不悅,“别人不知道,難道你也不知道?一早上書房,回來有‘引見’的召見,該那兒行禮的行禮,午正又上書房,讀滿書,溫熟書,講折子,總得到申時過後才能完事。
一回宮又要視膳。
整天忙得個臭要死,還嫌這嫌那!如今索性連你都來教訓我了!”說着,便是一腳踹了過去。
小李被踹倒了又爬起來,依然跪在皇帝跟前,“萬歲爺的苦楚,奴才怎麼不知道?”他說,“聖母皇太後萬壽快到了,好歹把這幾天敷衍過去,兩位皇太後誇獎萬歲爺,奴才也有面子,奴才情願此刻挨打挨罵,不願意看聖母皇太後責備萬歲爺!”
這兩句話把皇帝說得萬般無奈,歎口氣說:“光是背熟了書也沒有用,要逢三逢八能敷衍得過去才行。
”
逢三逢八是作文的日子,一論一詩,由翁同龢出題和批改。
詩倒還好,寫景抒情的題目,跟皇帝的性情對路,作論就很難說了,不是空空泛泛,沒個着手之處,就有堯天舜日,典故太多,無法安排。
小李也知道,三八之期就是皇帝受熬煎的日子,這時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便悄悄說道:“聽說翁師傅出的題目,都是頭一天想好了,寫在紙片兒上,夾在書裡,書是由他的聽差拿着,奴才想法子把題目早一點兒弄出來,萬歲爺也好有個準備。
”
“這……,”皇帝有點心動,但終于斷然決然地拒絕:“那怎麼可以!這不就象翰詹大考舞弊一樣嗎?不行,還是我當場現做。
”
“那就再好都沒有了。
”小李非常見機,“師傅們都誇萬歲爺聰明,隻要把心靜下來,什麼事不管,專心對付,一定對付得下來!”
裡裡外外都是激勵之聲,把皇帝逼得無可逃避,隻有照小李的說法,“咬一咬牙發個狠”,專心去啃書本。
說也奇怪,隻一轉念間,難的不覺得難,容易的覺得更容易。
這天翁同龢出了一個論題,叫做“禹疏儀狄”,那是出在《戰國策》上的典故:“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題旨極其明白。
皇帝靜一靜心,先把古來以酒亡國的帝皇一個個想下來,等想到東漢靈帝,意思便很多了,不必再往下想。
材料夠了,隻看如何安排?這時便想到了《帝鑒圖說》中每一篇所附的論贊,這本書有畫有故事,皇帝從小就喜歡,也背得很熟,把其中談到好酒誤國的幾篇,檢出來看了一下,掩卷細思,很快地有了第一段的意思。
就這樣邊想邊做,一段五百字的論文,不過一個多時辰,就脫稿了。
窗課交到翁同龢那裡,一看便覺驚奇。
因為一開頭便覺不凡:“夫旨酒者天之美祿”,欲貶先揚,不但蓄勢,且有曲折,而“天之美祿”這四個字,亦有來曆,出于《宋史》,是宋太祖對王審琦所說的話,皇帝能引史傳成語,雖用典故,卻如白描,見得學力确有長進,翁同龢非常高興。
看完這篇“禹疏儀狄”,果然文氣暢順,曲折有緻,便密密地加了圈,又寫評語。
詩題是皇帝早有預備的,最近做過“薊門煙樹”、“瓊島春陰”,一定還是在“燕山八景”中出題目,不脫“太液秋風”、“玉泉垂虹”之類。
等出了題目,是做“玉泉垂虹”,限了很寬的“一先”的韻,皇帝毫無困難地交了卷。
兩本卷子拿回來,有圈有評,頌揚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