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首頁
    充分同情而無可奈何的神态說,“老前輩請想,都是替朝廷出過力,建過功的人,又是這樣子的大喜事,能有什麼辦法?自然隻有用好話敷衍,敷衍得下來,也就罷了。

    就怕有一肚子牢騷的,越扶越醉,在宮門之前,衆目睽睽之下,大吵大鬧,豈不有傷體統?” “原來如此!”彭玉麟心想,裁撤的湘軍,心懷不平的人很多,如果他們作踐老百姓,自己不能不問,此外就犯不着來管這閑事了,不過榮祿既然虛心求教,又似乎不便峻拒。

    這樣沉吟了一會,想到了一個主意,“仲華兄,”他說,“既然體念到那些人是出過力,建過功的,亦當體念他們如今窮無所歸,有滿腹牢騷。

    聽說這一趟大婚,花了一兩千萬銀子,從中漁利的不知凡幾,何妨也想想别人的苦楚,事先略有安排,把他們的氣平了起來,豈不是彈患于無形的上策?” “是,是!”榮祿被提醒了,連連拱手緻謝:“老前輩見教得極是,心感之至。

    晚生馬上派人分頭去辦,好好安撫。

    不過,這幾天還得借重老前輩的威望,坐鎮宮門。

    ” 說到頭來,這也是自己的差使,彭玉麟不便再辭,很爽快的答應了。

     于是榮祿又深深緻謝,告辭回衙。

    一面選派神機營平日慣于探事的幹員,分頭到西河沿、打磨廠等處的小客店中,打聽那些窮極無聊,有意來訛詐尋事的湘軍、淮軍,找上為頭的人,下館子,套交情,送上一筆盤纏,買個平安。

    一面派了一名漢軍旗的步軍校,帶領十六名兵丁,到松筠庵供彭玉麟差遣。

     到第二天,就是皇後妝奁進宮的日子,照滿洲的婚禮,發嫁妝在吉期前一天,隻以皇後的妝奁有三百六十台,連發四天,所以提早開始。

    這天是重陽,卻無風雨,吃罷花糕,不選高處去登臨,都擠到大街上來看這天下第一份的嫁妝。

    自然,路線是早就打聽好了的,皇後妝奁進大清門,出長安左門,由東折而往北,進東安門,再由東華門入宮。

    飛檐翼空的大清門是皇城正門,門前空地成正方形,石欄隔繞,形如棋盤,所以名為棋盤街,又稱天街,清曠無塵,最宜玩月。

    此時自是看熱鬧的第一個好去處。

     一大早,步軍統領衙門和屬于禁軍的内務府三旗護軍營、骁騎營,以及該管地帶朝陽門内的鑲白旗,崇文門内的正藍旗,便已派出大批人馬,沿路布防,維持秩序,大興、宛平兩縣的差役,當然更加不敢怠慢。

    隻是平日可以拿着皮鞭,盡量威吓,有不聽話的,還可以抽上兩鞭,但這一次是大喜事,兩宮太後早有話下來:普民同慶的好日子,不許難為百姓!因此,那些穿了簇新青緞褂子,腳穿薄底快靴,頭戴紅纓帽的差役可就苦了。

    使盡吃奶的力氣,将洶湧的人潮,盡量往後壓,口中不斷喊着:“借光,借光!”一個個都把喉嚨喊啞,累得滿頭大汗,才能騰出天街中心兩丈寬的一條通路。

     到得日中将近,終于聽見了鼓樂的聲音,但見綿延無盡的黃緞彩享,迤逦而來,彩亭中的首飾、文玩、衣服、靴帽,不甚看得清楚,好看的還是儀仗隊伍,擡妝奁的校尉,一色紅緞繡花短褂,燦若雲霞。

    這時候大家才知道,何以江甯、蘇州的織造衙門,動支的費用要上百萬? 五六十台黃緞的彩亭過後,便是數十台木器。

    這是兩廣總督瑞麟和粵海關監督崇禮辦的差,桌椅幾案,都用紫檀,打磨光滑,不加髹漆,尺寸當然特大,雕镂的花樣非龍即鳳,都與民間不同。

    隻是木器之中,獨獨缺少一張床,有些人不免失望,因為早有傳說,皇後陪嫁的是一張八寶象牙床,原來并無其事。

    然則皇後皇帝合卺,難道連張床都不用? 床自然是有的,當發妝奁的那一刻,四個特選的“結發命婦”,正在坤甯宮東暖閣鋪喜床。

    床是早就在建宮的同時就安好了的,安在兩根合抱不交的朱紅大柱之間,其名為床,實在别成天地,裡面有燈燭幾案,一切房帏之内所需要的什物,都可以藏置在内。

    帳子本用黃緞,此時則換成紅色。

     那張“床”也可以說是一個槅間,所以沒有床頂,隻有雕花的橫楣,懸一塊紅底黑字的匾,四個大字“日升月恒”。

    西面朱紅大柱下,置一具景泰藍的大薰爐,東面柱旁,則是雪白的粉壁,懸着“頂天立地”的大條幅,畫的是“金玉滿堂”的牡丹。

    下置一張紫檀茶幾,幾上一對油燈,油中還加上蜂蜜,期望皇帝和皇後,好得“蜜裡調油”似的。

     “鋪床”的四位結發命婦,以跟榮祿一樣,近一兩年才走紅的貝勒奕劻的夫人為首,都是按品大妝,由内務府從宮女特選的四名女官,襄助着奉行故事。

    四命婦各站一角,将一重重簇新的織錦褥子鋪設整齊,然後從女官手裡接過四柄鑲玉如意,鎮壓在四面床角。

    接着,四名女官又捧進一件“龍鳳同和”袍、一方“百子九鳳”花樣的紅緞蓋頭,以及不脫龍鳳、雙喜、如意等等形态的珠玉頭飾,用方繡鳳黃袱包得整整齊齊,這是預備送到後邸,等吉期那天讓皇後穿戴了上鳳輿的。

    四位命婦鋪床的禮俗,到此告一段落。

    到了十三那天,發完妝奁,皇後就得準備做新娘子了。

    吉期雖選定九月十五,儀典卻從十三半夜裡便已開始,太和殿前,陳設全副鹵簿,丹陛大樂,先冊封,後奉迎。

    十四寅初時分,皇帝禦殿,親閱冊寶,冊封皇後的制敕,是内閣所撰的,一篇典皇堂皇的四六文,鑄成金字,綴于玉版,由工部承制,報銷了一千多兩黃金。

    “皇後之寶”亦用赤金所鑄,四寸四分高,一寸二分見方,交龍紐、滿漢文,由禮部承制,也是報銷了一千多兩金子。

     冊封的使臣,仍舊是靈桂和徐桐,早已在丹墀東面待命,聽得鴻胪寺的鳴贊官傳宣,便由東階登殿,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跪聽宣制官傳制。

    任何欽差,上谕必稱“該大臣”,隻有這樣差使,稱呼格外客氣:“卿等以禮冊封”。

    等正使靈桂、副使徐桐,受命下殿時,供奉玉冊金寶的龍亭,便由鼓吹前導,擡出太和門,冊封專使跟随而出,再後面就是校尉所牽的兩匹馬,要到大清門外,專使方能騎乘,直趨後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