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了你好幾天,真把我累壞了!”他又放低了聲音,叫着他的号說:“景琦!你知道咱們那天在宣德樓遇見的是誰?”
“是誰?”
“是皇上。
”張英麟唯恐他不信似的,“千真萬确是皇上。
”
王慶祺又驚又喜,隻是不斷眨眼發愣,張英麟卻有些惴惴然,看見王慶祺的神态,越發不安,于是把他特地找了來,想問的一句話說了出來。
“景琦,”他小聲說道:“這會不會是一場禍事?”
“禍事?”王慶祺翻着眼反問:“什麼禍事?”
“咱們倆這麼在飯莊子裡拉胡琴唱戲,不是有玷官常嗎?”
“嗐!你是怎麼想來的?”王慶祺覺得他的話可笑,“照你的想法,那麼皇上微服私行,又該怎麼說呢?”
這話自是教張英麟無從置答,然而他也不能釋然,雖不知禍事從何而來,總覺得這樣的奇遇,過于反常,決非好事。
王慶祺覺得他這樣子,反倒會闖出禍來,便多方設譬,說這事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但應持之以鎮靜,視如無事,則簡在帝心,不定那一天發現名字,想起舊事,皇帝會酬宣德樓上一曲之緣,至少放考差、放學政,一定可以占不少便宜。
“是的,‘持之以鎮靜,視如無事。
’千萬不能亂說,否則都老爺聞風言事,你我就要倒大黴了!”
“對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讓另外人知道,切記,切記。
”
等張英麟如言受教而去,王慶祺一個人坐着發呆。
他那表叔隻見他一會兒攢眉,一會兒微笑,跟他說話,答非所問,支支吾吾,什麼也沒有說出來,便有些害怕了。
“景琦,”他推着他問,“莫非你得了痰症?年近歲逼,你可千萬不能替我找麻煩!”
這一下王慶祺才醒悟過來,定定神說道:“表叔,我要轉運了!”他把遇見皇帝的經過說了一遍。
他那表叔吓一大跳:“真有這樣的事?”
“你不看我那朋友,大年下四處八方找我,為了什麼?就為了告訴我這個消息。
事情一點不假,機會也是太好了,就看我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
”王慶祺說,“抓住了,好處多的是,說不定一遷一轉,明年就能放個知府好缺,一洗窮翰林的寒酸。
”
聽他說得這樣子确鑿不疑,他的表叔也代他高興。
于是王慶祺就要借錢,因為他要出門辦事,而一出門就可能會遇見債主,非還帳不能過關。
借到了錢,有一百兩銀子揣在身上,王慶祺便去找兩個人,一個姓李,是個獨眼龍,取“一目了然”之意,自号“了然先生”,而别人都喊他“李五瞎子”;另一個姓孫,行三。
李五和孫三,跟盧台子一樣,都能編戲,王慶祺就是想跟他們去弄幾個小生戲的本子過來。
私房秘本,自然不肯出手。
王慶祺是早就算到了的,另有一套說法,說是奉密旨繕進,交升平署搬演。
宮内一演,外面必定流行,豈不是一炮而紅?同時答應将來抄出大内昆腔的本子,供他們改編皮黃之用,以為交換。
這一下說動了李五和孫三,每人給了一個秘本。
王慶祺便到琉璃廠的南紙店,買了上好的宣紙,叫店裡的夥計,打好朱絲格,帶回他親戚家,聚精會神地用端楷謄正,再送到琉璃廠用黃絲線裝訂成冊。
這兩個本子,一個是李五瞎子所編的《悅來店》,取材于一個沒落的旗下達官所寫的《兒女英雄傳》,安公子在悅來店巧遇俠女何玉鳳的故事。
另一個名為《得意緣》,描寫落魄書生盧昆傑,為“山大王”看中,許以愛女狄雲鸾。
後來盧昆傑發覺老丈人竟是打家劫舍的“寨主”,不甘辱身盜窟。
而狄雲鸾倒也深明大義,為成全夫婿棄暗投明的意願,臨時授以“雌雄镖”絕技,盧昆傑得以一路擊退守路的頭目,安然下山。
這兩個本子,都是小生戲,都有旦腳,允文允武。
場子相當熱鬧,王慶祺揣摩皇帝的意旨,認為一進呈必蒙嘉許。
但是,進呈得有條路子,最簡捷有效的,是找禦前當差的太監,不過得要花錢,錢數多少,視身分而定。
王慶祺心想,這非得找張英麟不可,他是那裡得來的消息,便由“那裡”設法進呈。
“路子倒有,我怕惹禍。
”
“你無須怕!”王慶祺指着那兩個裝潢得異常精緻的本子說:“你看看後面!有禍我獨當,有福則必是同享。
”
張英麟翻到最後一頁,隻見末尾寫着一行蠅頭小楷:“臣王慶祺跪進”。
便點點頭說:“也罷!我找人去辦。
”
他找的是一個他的同鄉,開飯莊子的郝掌櫃,跟宮中的太監很熟,講明四十兩銀子的使費,一定進到乾清宮,不過日子不能限定,要看機會。
“可以,可以。
”張英麟特别叮囑:“可要說清楚,是翰林院王檢讨王慶祺所托。
銀子請你墊上,年内一定歸還。
”
“銀子小事。
”郝掌櫃好意問道:“不過你何必買了花炮給别人放?”
張英麟不敢說怕惹禍的話,因為這一說,郝掌櫃可能會遲疑顧慮,事情就辦不成了。
“其中有個緣故,”也說,“改天得閑,我跟你細談。
”
郝掌櫃倒真是熱心人,經手之際,自作主張,說明是王慶祺跟張英麟兩個人“對皇上的孝心”。
受托的那個太監,便找了乾清宮的太監梁吉慶,轉托小李進呈。
“你拿了人家多少錢?”小李笑道,“跟我說了實話,我替你辦。
”
“包裡歸堆四十兩銀子,你也看不上眼,我也不忍心要。
你瞧着辦吧,能行就行,不行把東西退給人家。
”
話說得相當硬,小李頗為不悅,真想把“東西退給人家”,但打開本子一看,改變了念頭,這是皇帝的好消遣,何妨留下。
“好吧!我瞧着辦。
”
轉眼間過了年,上燈那天,有道明發上谕:
“翰林院編修張英麟、檢讨王慶祺,着在弘德殿行走。
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