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六章

首頁
    人事如此,天象可慮。

    欽天監的官員發現西北出彗星,夜夜觀察,經曆十天不滅,迹象是“紫微藩衛為彗星所掃”。

     彗星俗名“掃帚星”,見之不祥,何況亘曆十日不滅,而且掃着作為“帝星”的紫微星的藩衛,則出警入跸,大為可虞。

    所以在弘德殿行走的徐桐和廣壽,正好借此立言,說皇帝屢次巡幸圓明園,視察工程,是孝養心殷,非一般遊觀可比,但炎暑之際,風雨不時,海澱路遠,十分勞累,萬一馬驚獸逸,有失敬身之道。

    皇帝負宗廟社稷之重,承兩宮太後之歡,不宜再有臨幸巡視園工的舉動。

     就在這時候,李光昭與洋商發生了糾紛。

    當福州旗昌洋行的代表,自從押運木料到達天津,找不到李光昭,便向美國領事署提出申訴。

    副領事畢德格,将旗昌洋行的信,交了給天津海關道孫士達,其中詳細說明了合約内容,三船木料,總值不過銀洋五萬四千餘元,已到的一船,連同遲延貼補的費用,應付一萬五千元。

     這一下李光昭的西洋鏡,完全拆穿。

    李鴻章聽取了孫士達的報告,勃然大怒,但一時還不預備抓他辦罪,隻叫孫士達通知李光昭,趕緊跟洋商将帳目結算清楚。

     洋商找不到李光昭,孫士達也找不到,轉托天津道丁壽昌派人四處查訪,才在一處客棧裡把他尋着,當面交付了海關道的公事。

     李光昭已經悄悄到京裡去了一趟,目的是找成麟去借錢,照他的想法,一萬五千銀元,折算不過一萬一千銀子,成麟無論如何,可以籌措得到。

    那知成麟不但不肯替他想辦法,而且還追着他要年前所借的五百兩銀子。

    李光昭一看路數不對,連夜溜回天津,四處跟人套交情,拿着内務府的公事和洋商的合同,想找到一個肯墊款的人,交款取貨,然後再跟内務府去打交道。

    如果沒有确切的結果,不能先撥幾萬銀子出來,他打算私下賣掉這一批木料,溜之大吉。

     李光昭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把死的說成活的,而況有公文、有合同、還有停泊在新關的貨色,自更易于措詞,居然有個長蘆鹽商,願意借錢給他,不要利息,隻要将來内務府奏請獎勵時,為他加上一個名字。

    有此成議,李光昭有恃無恐,想好一套說法,從從容容地去見孫士達。

     “老兄太不成話了!”孫士達一見面便開了教訓,“既稱報效,何以欠了人家的貨價不給?趕快去了結!别丢人現眼了。

    ” “回大人的話,”李光昭不慌不忙地答道:“貨價我早已預備妥當,随時可付。

    隻是不能付!為什麼呢?因為木植的尺寸,與原議不符。

    欽命要件,不敢草率從事。

    我請大人照會美國領事,轉饬旗昌洋行,交出原訂的尺寸底單,一看就可以明白。

    ” “底單?”孫士達也是辦洋務的,知道與洋商貿易的規矩,想了想問:“底單彼此各執一份,你的呢?” “我的在這裡。

    ”李光昭從靴頁子裡取出一張紙,恭恭敬敬地雙手呈上。

     “是個抄件?” “是。

    ”李光昭答道:“原本是洋文,我特為譯了出來,大人看了,才會明白。

    ” “喔!”孫士達問道,“你會洋文?” “是!我能說能寫。

    ” 孫士達聽他這一說,倒不敢小觑他,點點頭作了個嘉許的表示。

     于是李光昭把握機會,要求孫士達跟美國領事提出交涉,說木料延誤已久,必須嚴饬洋商,限期照原訂底單的尺寸,趕運到京,以便解到圓明園應用。

     孫士達接受了他的要求,跟美國領事署交涉,要他們轉饬旗昌洋行交出底單。

    押運的洋商,不曾料到有此變故,自然不會把合同帶在身上,這一來便變成李光昭有理了。

    美國領事署仔細研究案情,發覺貿易的主體是在法國木商勃威利身上,旗昌洋行不會受多大的損失。

    既然如此,犯不着為法國的利益跟中國起交涉,因而采取了一個很明快的措施,一面叫洋商向法國領事署去申訴;一面通知孫士達,此案美方已經不管,歸法國領事處理。

     開是法國領事狄隆,照會天津海關道,說明案情,要求“設法拘留”李光昭,理由是怕他逃走。

    孫士達很幫李光昭的忙,不但拒絕法領事的要求,而且将李光昭所送的“底單”抄了一份,随着複照一起送達,希望“公平成交”。

     狄隆辦事,不象美國領事署那樣和平,立刻提出一件措詞強硬的照會,說是“此案本拟秉公會審,茲關道據李光昭一面之詞,胸有成見,隻可另行控辦。

    ”孫士達還在回護李光昭,據理辯駁,但總督衙門的洋務文案,知道了這件事,頗生憂慮,因為照狄隆的照會來看,是預備向總理衙門提出交涉。

    是非曲直,姑且不論,為了一個商人,萬把兩銀子貨款的地方事件,搞成兩國政府之間的糾紛,這辦的是什麼洋務? 因此,總督衙門通知孫士達,不必打筆墨官司,約集法國領事會商,和平了結。

    孫士達遵照命令,帶着譯員與法國領事署的代表,面對面坐下來談判。

    無奈雙方各執一詞,一面說木料尺寸短小,一面說木料尺寸與合同所訂相符,但合同在福州,一時無從攤開在桌子上公評,就無論如何也談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